新生兒護理常見疑問詳細解答

時間: 2011-03-12
剛剛升級爲爸爸媽媽,但是對寶寶的護理問題卻完全不懂,現在我們就總結13大新生兒護理常見問題供各位新手父母學習。

  1、新生兒抵抗力差需做哪些檢查?

  相對成人而言,抵抗力差在新生兒中普遍存在。要提高新生兒的免疫能力之前,我們必須做一些適當的檢查,查免疫功能、血常規、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羣,還可以通過查血以判斷孩子是否缺鋅或缺鈣。

  2、孩子到了多大就能打預防針?預防針該怎麼打?眼下除了傳統的疫苗接種外還有哪些其他疫苗呢?

  新生嬰兒一般在出生後就會給予疫苗接種,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將會根據需要定期接種疫苗。各種疫苗接種的時間和程序:

  (1)卡介苗在小兒出生時注射1針。

  (2)灰髓炎疫苗共接種三次,第一次接種在小兒2個月的時候,3、4個月各注射一次。

  (3)百白破三聯疫苗共接種三次,第一次接種在小兒3個月的時候,4、5個月各注射一次。

  (4)麻疹疫苗第一次接種是在小兒8個月的時候,到1歲時複種,在6-7歲、12-13歲和18-19歲各加強一次。

  (5)乙肝疫苗共接種三次,在小兒出生時、1個月和6個月時各接種一次。

  (6)流腦疫苗和乙腦疫苗都是在小兒出生6個月時接種,到1歲時加強。

  對小兒來說,接種疫苗相當於得過一次輕型感染,因此對遇到不明原因的發熱,剛患麻疹或水痘不滿一個月,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慢性疾病的孩子,是否要接種疫苗則應持謹慎的態度。

  我們知道,醫學是與時俱進的,近幾年來,醫學界相繼推出了幾種新的疫苗:

  (1)水痘疫苗:是一種活疫苗,用於預防水痘和帶狀皰疹,1至12歲的小兒接種一針可有10年的保護期,生過水痘的孩子已有自然免疫力,不必再種。

  (2)甲型肝炎:有國產甲型肝炎活疫苗和進口甲型肝炎死疫苗兩種,前者只要種一次,後者要種兩次,其保護期可達10年以上,但對其他類型的肝炎(乙、丙、丁、戊)並無保護作用。

  (3)風疹、腮腺炎疫苗經常和麻疹疫苗合在一起,稱之爲“麻風腮”聯合疫苗,可以一次注射,同時預防這三種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但如果患者對雞蛋或有過敏體質,則應慎用(因爲這類疫苗均是從雞胚培養中抽提出來的),其保護期不少於5年。

  (4)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和流感毫無關係,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小兒,是引起2歲以下嬰幼兒肺炎的主要細菌,並可引起敗血症和腦膜炎等,預後相當嚴重,據測定上海地區5歲以下的兒童血中抗體平均僅有0。07微克/毫升,遠低於0。185微克/毫升的有效保護水平。嬰兒可在生後3、4、5月齡時各接種一次,間隔一個月,一年後再加強一針,如果出生後6個 月內未接種過,則需接種兩針,間隔也是一個月,1-5歲的兒童只需接種1針便可以了,一些發達國家已將本疫苗列入強制性接種的疫苗範圍。

  (5)23價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見細菌,已知有84種血清型,本疫苗含有其中23種對人體危害最大的血清型,本疫苗主要用於2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和老年人,接種1針以後保護期達5年以上。

  (6) 輪狀病毒活疫苗:輪狀病毒是引起6月-3歲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體,患兒每日可瀉10-20次,排泄物多爲白色米湯樣或蛋花湯樣的稀水便,有惡臭但不含膿血,常可引起脫水或併發心肌炎,對2個月-2歲的小兒,每年服一次疫苗,保護率在80%左右。

  (7) 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是人畜共患性疾病,是被攜帶該病毒的動物(如貓、狗、狼或馬、牛、羊咬傷所致,其潛伏期一般爲30-90天,一旦發病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因此對被咬傷的患者,應及時清洗傷口,接種疫苗,必要時還要加用抗狂犬病血清,以策安全。 

  3、許多人都聽說過新生兒生後幾天皮膚會發黃,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家裏的老人也許會說,這是胎黃,沒關係。新生兒皮膚髮黃真的沒關係嗎?

  新生兒皮膚髮黃真的沒關係嗎?答案是否定的。新生兒由於肝臟發育不成熟,血液中紅細胞破壞增多等原因,使大約50%的足月兒 、80%的早產兒在生後2-3天出現皮膚髮黃,醫學上稱之爲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又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黃疸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常表現爲生後2-3天皮膚開始發黃,4-7天黃疸最重,足月兒總膽紅素應〈12mg/dl,早產兒總膽紅素〈15 mg/dl,此後黃疸逐漸減輕,足月兒黃疸10-14天消退,早產兒3-4周消退。黃疸期間精神及吃奶好,除皮膚黃染外一切正常,符合以上條件者診斷生理性黃疸。

  還有一些新生兒黃疸出現過早,在生後24小時以內出現,如果伴有貧血和網織紅血球增多,應考慮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如果新生兒出生有窒息、肺炎、敗血症、胎糞排出延遲等,黃疸常常程度較重,超過上述生理範圍,而且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還有的新生兒出生時黃疸不重,2-3周黃疸加重,如果伴肝大和轉氨酶增高,要考慮患有肝炎。還有的新生兒黃疸因母乳中含有一些抑制膽紅素代謝的酶類所致,稱之爲母乳性黃疸;以上這些黃疸由於不符合生理性黃疸的條件,常由各種致病因素引起,均屬於病理性黃疸。

  但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很難判斷孩子的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因此當孩子出現黃疸後,最好抱孩子到醫院,讓醫生對孩子進行全面檢查,以明確診斷。

  4、新生兒爲什麼易嘔吐?

  嘔吐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表現。新生兒由於胃腸道解剖生理上的特點,本身就容易嘔吐。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食物不能容納過多;賁門鬆弛,易被胃內容物衝開使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幽門肌肉發達,受胃內容物刺激時易發生收縮,痙攣,使食物反流。由於上述原因,當嬰兒吮吸太急,吸進了空氣時,就容易發生嘔吐。若在餵奶後將孩子輕輕豎起,令其趴在大人的肩上,輕拍其背部使其打嗝,就會避免嘔吐發生。

  孩子嘔吐的另一個原因是餵養不當。如:喂得太多,超過了胃容量;吃得太急;乳汁溫度不適(太涼或太熱),使胃蠕動增加,導致發生嘔吐。這種嘔吐往往偶然發生,且嘔吐量較多。對此就注意糾正餵養方法。

  此外,一些消化道疾病也可導致嘔吐,如:先天性食道閉鎖,胃扭轉、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先天性腸閉鎖等,但這類情況並不多見。

  5、有的新生兒當媽媽或別人用手指碰一下他的嘴,他的嘴馬上就會動起來,並把頭朝向手指的方向轉動。有的大人認爲,這就是孩子餓了的表示,於是就趕忙給孩子餵奶、餵食。新生兒的嘴一碰就動是餓了嗎?

  其實新生兒的嘴一碰就動是餓了這種認爲是錯的,這並不是餓的表示,而是一種反射動作。這種動作不用學,不用教,是先天遺傳下來的,也是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能夠生存下來的一項基本反射,在醫學上叫作尋覓反射,用此來試探新生兒是不是餓了,並不正確。

  小孩出現這種反射動作不是因爲餓,但飢餓時更容易引起這種反射。新生兒是不是餓,還是要靠母親掌握餵奶的時間,按時餵奶才行,利用反射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6、新生兒除了吃奶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小寶寶有很好的睡眠質量。我們知道,人的睡眠姿勢有3種,仰臥、側臥和俯臥,那麼嬰兒究竟採用哪種睡眠姿態最好呢?

  嬰兒的3種睡姿各有長短,年輕的爸爸媽媽該做何選擇,實在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根據專家的建議,對嬰兒的睡姿,特別是一歲以內的要仰臥、俯臥、側臥3種姿勢交替睡,每天不能總固定一個姿勢。如果不能隨時有人在旁照料,以仰臥爲主,有人照料時以俯臥爲主,當寶寶生病(如感冒、發燒)時,體力肌肉會變弱,最好還是採用仰睡姿勢。

  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不同的情況,交替選擇適合寶寶的睡眠姿勢,同時還要爲寶寶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注意從小就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這樣在撫育寶寶的過程中,您會覺得很輕鬆,寶寶也會很健康地成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