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治療小兒厭食症

時間: 2012-07-20
    小兒厭食症是以食慾不振,不願進食,食量減少爲特徵,多發生於學令前兒童。又因小兒拒服藥物,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唯。主要是餵養不當;有愛吃零食、偏食、挑食的漏習;過食高營養、高蛋白的食品,滋膩礙胃;過食生冷或飲料寒涼傷胃等,損傷脾胃,導致厭食,消化吸收營養障礙,並造成膳食中微量元素特別是鋅的缺乏,嚴重地影響小兒的生長髮育。根據多年的臨牀經驗,總結出自制兒康靈散,針刺四縫穴,揉腹搓背,點揉足三裏等綜合治療措施,療效滿意。
1  兒康靈散組成:  四君子湯加味:黨蔘15g白朮100g茯苓20g炙甘草15g砂仁10g,
陳皮10g炒萊菔子10g雞內金10g炒三仙各15g黃精20g山藥20g生大黃10g生薑10g丹蔘10g莪術10g。
     上藥共研細末,5—7歲5g,3—4歲3g,2歲以下2g,每日3次,3一5枚大棗煎湯沖服,一療程10天。
2  針刺四縫穴: 在雙手四縫穴上(食、中、無名指及小指第一指節橫紋中央),常規皮膚消毒後,用消毒三棱針或注射器針頭(或縫衣粗針),點刺出血,用拇、食指擠捏,使之流出黃白色液體或出血,患兒曲指則血止。隔日一次,一療程3一4日。或讓家長自已點刺,但要注意消毒,更方便省時。
 3  揉腹、點按足三裏: 患兒排尿後仰臥,掀起衣服或被子,兩手搓熱,一手掌以肚臍爲中心,先按順時針再逆時針,繞臍揉腹各100次。動作要輕柔和緩,用力均勻,睡前或早上起牀時進行。足三裏在外膝眼下3寸(中指同身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用拇、食或中指,按順時針方向點揉100次,每日二次,以患兒承受爲宜。
 4  搓背: 摩腹後患兒俯臥或側臥,一手五指併攏,中指正對脊柱正中線即督脈處,拇、食指及無名指和小指在脊柱兩側的夾脊穴和膀胱經俞穴部位。從骶尾部至頸部上下反覆搓摩100一200次,臨睡前和起牀時進行,用力柔和,以患兒耐受爲度。待厭食症狀痊癒後,爲小兒健康生長髮育,揉腹和搓背可堅持數年,能促進生長髮育,定獲佳效。
     經上述綜合治療後,患兒食慾良好,食量增多,體重增加,體力增強,精力充沛,面色紅潤,遠期療效頗佳。
 5   討論:  中醫認爲,小兒臟腑嬌嫩,爲稚陰稚陽之體,當飲食不節,餵養不當等均可損傷脾胃,導致食少納呆,脾運功能失常而致病。況且中醫脾胃的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的消化、分泌、吸收、運動和排泄等功能。無論何種功能障礙,都可導致脾胃損傷的病理表現。結合小兒的生理特點,又拒服藥物,爲此治療小兒厭食症,主要以中醫傳統外治法爲主,鍼灸、揉腹、搓背、點穴,輔以中藥治療,效果最好。
5 .1  四君子湯加味:四君子湯出自《和劑局方》,能益氣健脾,使脾胃之氣旺盛,食
欲增加,消化吸收排泄良好,再配伍消食導滯、運脾消積、養陰利溼、通腑瀉下的藥物,則大大提高補益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該方能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並促使其恢復正常;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節內分泌活動,促進紅細胞的生成,血循環加快,基礎代謝增強,是一切補益方劑的主方。黨蔘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白朮健脾燥溼,益胃和中。茯苓健脾利溼,助白朮使溼從小便而去,增強健脾除溼之功。甘草益氣,調和諸藥。方中白朮被歷代醫家奉爲“安脾胃之神品”。《本草匯言》謂:“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脾虛不納,術能助之”,爲此,白朮用量宜大,補脾益胃效果顯著。雞內金、山查、麥芽、神曲等是消食導滯,化積運脾之良藥。枳殼、砂仁、陳皮、萊菔子等理氣藥爲胃動力中藥,有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化積消食,利於消化、吸收和排泄,大隊理氣藥可對抗山藥的收斂作用。山藥、黃精健脾益氣,養陰益胃。山藥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所含澱粉酶能加速碳水化合的代謝,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內容物的排空;其黏液蛋白尚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厭食症患兒,常缺乏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而黃精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鋅和鐵等有重要的治療作用。爲此在治療厭食症患兒時,白朮、山藥和黃精是必不可少的,應作爲常規用藥。少量大黃能清熱導滯,健脾通腑,消食化積。總之,治療厭食症應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消食導滯爲主,補消兼施,有機結合,方獲佳效。
  5.2 針刺四縫穴: 是一種刺絡放血療法,也是治療厭食症的有效手段,應用廣泛,效果驚人。《鍼灸大成》,《中醫辭典》稱,能治疳積,百日咳等。醫學研究表明,針刺四縫穴放血,能直接和間接的增強胃腸蠕動功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和排泄。
  5.3 揉腹、點揉足三裏: 中醫認爲人體腹部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才能運化正常。揉腹能增強腹壁和胃腸道平滑肌張力,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腸道血流量,使消化液(胃、腸、肝、膽、胰)分泌功能活躍,並使胃腸道平滑肌產生足量的前列腺素,擴張胃黏膜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靈樞。本輸》篇 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胃合於足三裏,合穴對治療腑病有重要的作用。艾灸或點揉足三裏,有健脾補腎,溫中散寒,固腸止瀉,調節內分泌,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是強壯保健要穴,對於治癒厭食症和慢性胃病,大有裨益。
  5.4 搓背:  背部俞穴是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特定穴位,各臟腑經脈和背俞穴關係密切,臟腑有病可反映到背俞穴。經絡學說認爲,人體背部縱橫貫穿着極其豐富的經絡,經絡暢通,氣血調和,就少生病,若經絡阻滯,氣血失調,臟腑不和,則百病叢生。督脈主一身之陽,並與各臟腑經脈相連,搓背能疏通督脈之陽氣,使氣血旺盛。同時刺激背俞穴,就可促使臟腑和胃腸功能恢復,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全身狀態,促進兒童生長髮育。另外搓背使背部血流加速,舒解背部僵硬的肌肉,消除肌膚酸脹疼痛,有輕鬆舒適,精神振奮的感覺,並能增強背部抗禦風寒能力,可防治感冒。督脈與脊髓和腦相連,搓背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加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腦部新陳代謝,提高思維能力,記憶力增強。只要家長重視揉腹、搓背的特殊功效,持之以衡,定獲佳效。能使兒童食慾良好,體重增加,面色紅潤,精神愉悅,茁壯成長。
     最後要重視補充微量元素,鋅是構成人體26種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能影響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對兒童的生長髮育,免疫力及抵抗力,創傷癒合等,有密切的關係。小兒缺鋅,可致味覺減退、厭食、消瘦,生長髮育遲緩等。小兒患厭食症後,營養缺乏,常造成鋅的不足,應注意鋅製劑的補充,如葡萄糖酸鋅、甘草鋅等。另外要吃富含鐵的食物,如瘦肉、魚、蝦米、蛋黃、豆類,和含碘豐富的食物,海帶、紫菜等。      總之,治療小兒厭食症,要採用綜合治療方法,比單純中、西醫療法優越。針刺、揉腹、搓背、點穴和服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中藥,臨牀效果顯著。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