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經中醫診療技術

時間: 2011-10-28

  閉經分爲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兩類。前者指年齡超過16歲、第二性徵已發育,但月經還未來潮者,或年齡超過14歲,第二性徵未發育者。後者則指以往曾已建立月經週期,因某種病理性原因而月經停止6個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經週期計算停止3個週期以上者。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絕經後期出現的無月經均屬生理性閉經,不在討論的範疇。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對閉經就有所論述,稱其爲“女子不月”、“月事不來”、“血枯”。

  病因病機

  閉經原因有虛實兩端。虛者,多因腎氣不足,衝任虛弱;或肝腎虧損,精血不足;或脾胃虛弱,氣血乏源;或陰虛血燥等導致精虧血少,衝任血海空虛,源斷其流,無血可下,而致閉經;實者,多爲氣血阻滯,或痰溼流注下焦,使血流不通,衝任受阻,血海阻隔,經血不得下行而成閉經。臨牀可見單純的虛證或實證,亦可見虛實錯雜爲病。

  辨證論治

  1.腎氣虧損

  [證候]  年逾16歲尚未行經,或月經初潮偏遲,時有月經停閉,或月經週期建立後,由月經延後、經量減少漸至月經停閉;或體質虛弱,發育欠佳,第二性徵發育不良,或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

  [治法]  補腎益氣,調理衝任。

  [方藥]  蓯蓉菟絲子丸加減。

  2.氣血虛弱

  [證候]  月經推後,經量漸少,色淡紅,質薄,漸至經閉不行;神疲肢倦,頭暈眼花,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沉緩或細弱。

  [治法]  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  人蔘養榮湯加減。

  3.陰虛血燥

  [證候]  月經後期,經量少,色紅質稠,漸至停閉不行;五心煩熱,顴赤脣紅,咽乾舌燥,盜汗甚至骨蒸勞熱,形體消瘦,乾咳或咳嗽唾血;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養陰清熱調經。

  [方藥]  一陰煎加減。

  4.氣滯血瘀

  [證候] 既往月經正常,突然停閉不行,胸脅、乳房脹痛,精神抑鬱,少腹脹痛拒按,煩躁易怒;舌紫黯,有瘀點,脈沉弦而澀。

  [治法]  理氣活血,祛瘀通經。

  [方藥]  血府逐瘀湯加減。

  5.痰溼阻滯

  [證候]  月經延後,經量少,色淡,質黏膩,漸至停閉;或帶下量多,色白;或形體肥胖,胸悶泛惡,神疲倦怠,納少痰多;苔膩,脈滑。

  [治法]  健脾燥溼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 四君子湯合蒼附導痰丸加減。

  經驗方

  1.瓜石湯  

  [藥物組成]  瓜蔞15克,石斛、生地黃、瞿麥、牛膝、益母草各12克,玄蔘、麥冬、車前子各9克,馬尾連6克。

  [適應證] 陰虛胃熱引起的血涸閉經。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2.化痰破瘀通經湯

  [藥物組成]  當歸、柴胡、白芍、茯苓、白朮、益母草、雞血藤各15克,川芎、陳皮、法半夏各10克。

  [適應證]  閉經痰瘀型。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3.痰溼閉經方

  [藥物組成]  蒼朮15克,茯苓18克,川芎、神曲、半夏、陳皮、香附、桃仁、車前子、王不留行各12克,雞內金、仙靈脾、川續斷各30克,當歸、牛膝各15克,肉桂6克。

  [適應證]痰溼閉經,月經後期量少,多囊卵巢綜合徵。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200~300毫升,分兩次服。

  4.當歸四逆湯 

  [藥物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克,芍藥12克,細辛1.5克,甘草6克,通草10克,大棗5枚。

  [適應證]用於閉經、多囊卵巢綜合徵。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早晚分服,10天爲一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適宜技術

  1.體針

  (1)腎氣不足

  取穴:腎俞、氣海、三陰交、太溪。操作:腎俞直刺1.5~2寸,提插捻轉運針,局部酸脹感;三陰交直刺0.5~1寸,補法,局部酸脹感;太溪直刺0.5~1寸,捻轉補法,局部脹感;氣海直刺0.5寸,輕提插或徐徐捻轉,小腹部脹重感。留針20分鐘,隔日治療一次。

  (2)肝腎不足

  取穴:關元、腎俞、肝俞、三陰交、太溪、太沖。操作:關元直刺0.5~1寸,提插捻轉補法,小腹脹重感;腎俞直刺1.5~2寸,提插捻轉運針,局部酸脹感;肝俞斜刺1寸,捻轉補法,局部脹感;三陰交直刺0.5~1寸,提插或捻轉補法,局部酸脹感或針感向足部放散;太溪直刺0.5~1寸,捻轉補法,局部脹感;太沖直刺0.5寸,提插或捻轉補法,局部麻脹感。留針20分鐘,隔日治療一次。

  (3)氣血虛弱

  取穴:足三裏、三陰交、氣海、歸來、脾俞、胃俞。操作:手法宜輕柔。足三裏直刺0.5~1寸,提插或捻轉補法,局部酸脹感;三陰交直刺0.5~1寸,補法,局部酸脹感;氣海、歸來直刺0.5寸,輕輕提插或徐徐捻轉,小腹部脹重感;脾俞、胃俞均斜刺0.5~1寸,捻轉補法,局部酸脹感。留針20分鐘,隔日治療一次。

  (4)氣滯血瘀

  取穴:合谷、三陰交、地機、血海、氣衝。操作:合谷直刺0.5~1寸,提插補法,局部脹重感或向指端放散;三陰交向上斜刺1~1.5寸,提插瀉法,使針感沿小腿內側向上放散;地機直刺0.5~1寸,提插瀉法,使針感向上放散;血海直刺1寸,提插或捻轉瀉法,氣衝直刺1寸,提插平補平瀉法,小腹部脹麻感。留針20分鐘,間歇行鍼。

  (5)痰溼阻滯

  取穴:脾俞、三焦俞、中極、中脘、陰交、豐隆。操作:脾俞、三焦俞斜刺1~1.5寸,捻轉之平補平瀉法,局部脹感;中極直刺1寸,提插瀉法,以小腹部有脹感爲宜;中脘直刺1~1.5寸,提插之平補平瀉法,上腹部脹麻感;豐隆直刺1~1.5寸,提插瀉法,使針感向足部放散;三陰交直刺1寸,提插平補平瀉法,局部酸脹感或向上下放散。留針20分鐘,間歇行鍼。

  (6)寒凝胞宮

  取穴:關元、天樞、歸來、三陰交、腰陽關、關元俞。操作:關元、天樞直刺1~1.5寸,捻轉補法,使腹部有脹感,或用燒山火手法使腹部有溫熱感;歸來直刺0.5~1寸,關元俞直刺1.5~2寸,補法,局部脹重感;三陰交直刺1~1.5寸,提插之平補平瀉法,局部酸脹感或針感向上下放散。留針20分鐘,間歇行鍼。

  2.電針療法

  取穴:天樞、血海、歸來、三陰交、氣衝、地機。操作:選腹部和下肢穴位組合成對,每次選用一對,接上電針儀,可選用密波,中等頻率,通電10~15分鐘。

  3.耳針

  取穴:內分泌、卵巢、皮質下、肝、腎、神門。操作:每次選3~4穴,毫針刺用中等刺激,隔日一次留針20分鐘,或在耳穴埋豆,每週2~3次。

  4.皮膚針

  取穴:腰骶部膀胱經第一側線、臍下衝任脈循行路線,歸來、血海、足三裏。操作:循各經反覆叩打3遍,然後重點叩刺肝俞、腎俞,其後再叩刺其他各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5次爲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D3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