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的類型與防治

時間: 2013-07-24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最爲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由子宮平滑肌增生而成,多見於30~50歲婦女,因很多患者無臨牀症狀,或因肌瘤較小,檢出率較低,因此臨牀報道的發病率遠低於真是發病率。

一、類型

子宮肌瘤隨其增大可向不同方向生長,按其與子宮壁的關係可分爲

(1)肌壁間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肌壁內,周圍均爲肌層所包圍,佔60%~70%。

(2)漿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發展,突出於子宮表面。上面覆蓋子宮漿膜層。佔20%~30%。漿膜下肌瘤若向闊韌帶內生長,稱闊韌帶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粘膜面發展,突入宮腔,表面覆蓋子宮粘膜,佔10%~15%。粘膜下肌瘤可使子宮增大變形,較易形成蒂,有時瘤體可突出宮頸口懸於陰道中。

子宮肌瘤的臨牀症狀嚴重程度並不與其大小有直接聯繫。而是與肌瘤生長的部位密切相關。例如粘膜下肌瘤較早期就會發生不規則陰道出血,而漿膜下肌瘤即使長得很大也沒有明顯症狀症狀。肌壁間肌瘤使宮腔面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增多。並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帶增多。如瘤體較大時可使月經增多、持續時間長、間隔時間縮短。並伴有血塊現象,出血過多可導致貧血發生。如肌瘤生長在子宮體前壁,且體積較大壓迫到膀胱時,患者還會出現尿頻、尿急的症狀。壓迫輸尿管可致腎盂積水。肌瘤在一般情況下不疼痛,但在漿膜下帶蒂的肌瘤發生蒂扭轉時,可發生急性腹部絞痛。約25%~35%的子宮肌瘤患者引發不孕,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肌瘤阻礙受精卵着牀或由於官腔變形輸卵管入口受阻妨礙精子進入輸卵管,有時子宮肌瘤伴隨卵巢功能失調,也可能是不孕的原因之一。

此外,子宮肌瘤還容易壓迫胎兒引起流產、早產等。年齡大絕經後的婦女患有子宮肌瘤,若短期內迅速增大或伴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應警惕肉瘤變性(即肌瘤惡變)的可能。國內資料發病率爲0.4%~0.8%。

二、子宮肌瘤的防治

女性朋友要時刻注意日常飲食與保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魚類、香菇、木耳等健康食物,少吃或不吃激素飼養的禽類蛋類及生蔥、蒜、胡椒等辛辣食物,不用各種藥物或激素類減肥、豐乳、護膚等美容保健品。同時要加錢身體鍛鍊,注意休息,勞逸結合,時刻保持心情的愉悅,能夠擺正心態,以樂觀的心情面對人生,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注意經期衛生,保持外陰清潔乾燥。經期勿受涼,少吃生冷食物。不要額外攝取雌激素,尤其是絕經以後婦女,以免子宮肌瘤長大。

女性朋友們一定要認真呵護自己的子宮,20歲以上未婚女性每年需要進行一次B超檢查子宮,已婚育齡婦女至少每年不少於一次的婦科檢查,因爲子宮肌瘤早期大多無任何症狀,多數是在參加體檢時偶然發現。

夫妻雙方應積極採取避孕措施,儘量避免人工流產。即使發現子宮肌瘤,也不需要慌慌張張地去醫院治療,很多肌瘤對日常生活並沒有影響,只需定期檢查,觀察肌瘤的情況。當然,這並不等於對子宮肌瘤置之不理,而是細緻觀察肌瘤的大小和症狀有無變化,從而判斷有無進行治療的必要及採取怎樣的治療方式。一般發現子宮肌瘤需要在3~6個月內複查1次,如肌瘤短時間內增大較明顯,出血嚴重,或者惡變傾向,就必須立刻進行手術治療。對於年齡40歲以上,肌瘤較大,症狀明顯,經藥物治療無效,不須保留生育功能,原則上可以進行子宮切除手術。我國每年約有60萬婦女的子宮被切除,其中三分之一是因爲子宮肌瘤。

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器官,切除子宮意味着生育力的喪失,同時女性體內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靶器官,造成女性內分泌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部分女性術後2年內出現卵巢衰竭和更年期症狀,患者易出現肥胖、高血壓、心臟病、骨質疏鬆症等不良反應。子宮切除影響盆底的完整性,縮短了陰道,性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子宮切除後女性容易產生悲觀抑鬱心理。所以不要一經發現子宮肌瘤害怕惡變就盲目選擇切除子宮。

女性子宮的“守護神”——超導消融刀

,作爲現在比較先進的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在不開刀、不切除子宮的前提下將肌瘤消除,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該技術能夠對2~8釐米的子宮肌瘤一次性進行治療,整個手術僅需10~20分鐘,術中出血少乃至不出血、痛苦少、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一般不需要住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