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診療技術

時間: 2012-04-29

  盆腔炎性疾病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炎症可侷限於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本病與中醫學的“帶下過多”、“熱入血室”、“產後發熱”等病證相似;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以腹痛、包塊、帶下多、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爲臨牀表現,故又屬於“癮瘕”、“帶下”、“痛經”、“腹痛”、“月經不調”、“不孕”等病證範疇。

  辨證論治

  1.急性期

  治療應本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高熱階段屬實屬熱,治以清熱解毒爲主;熱減或熱退,則以消瘕散結化溼爲法;若邪盛正衰,正不勝邪,出現陽衰陰竭之證,則以急救爲先,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1)熱毒壅盛

  [證候]  高熱惡寒,甚或寒戰,下腹疼痛拒按,口乾口苦,精神不振,噁心納少,大便祕結,小便黃赤,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穢臭,月經量多,或淋漓不淨;舌紅,苔黃糙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方藥]  清熱解毒,化瘀排膿。五味消毒飲合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若熱毒傳入營分,出現神昏譫語,高熱汗出,口渴欲飲,煩躁不寧,舌紅絳,苔黃燥,脈弦細而數等氣營同病之證者,治宜清營解毒,涼血養陰。方用清營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可以本方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以芳香開竅。

  (2)溼熱瘀結

  [證候]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脹滿,熱勢起伏,寒熱往來,帶下量多,黃稠臭穢,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結,小便短赤;舌紅有斑點,苔黃厚,脈弦滑。

  [治法方藥]  清熱利溼,活血止痛。仙方活命飲加減。

  2.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

  本病多爲邪熱餘毒殘留,與衝任之氣血相搏結,凝聚不去,日久難愈,耗傷氣血,虛實錯雜。治療除內服藥外,還應結合保留灌腸、中藥熱敷、理療等方法。

  (1)溼熱瘀結

  [證候]  少腹隱痛,或腹痛拒按,痛連腰骶,低熱起伏,帶下增多,色黃黏稠或穢臭;胸悶納呆,口乾不欲飲,尿赤便祕;舌黯滯,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方藥]  清熱利溼,化瘀散結。銀甲丸加減。

  (2)寒溼凝滯

  [證候]  少腹冷痛,或墜脹疼痛,得熱痛緩,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有塊,白帶增多;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頻數,婚久不孕;舌黯紅,苔白膩,脈沉遲。

  [治法方藥]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湯加減。

  (3)氣滯血瘀

  [證候]  少腹脹痛或刺痛,經行痛甚,經血量多有塊,血塊排出則痛減,經前乳脹,情志抑鬱,帶下增多,婚久不孕;舌質黯滯,有瘀點或瘀斑,苔薄,脈弦澀。

  [治法方藥]]  理氣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加減。

  (4)氣虛血瘀

  [證候]  下腹部疼痛結塊,纏綿日久,痛連腰骶,經行加重,經量多有塊,帶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無力,食少納呆;舌黯紅,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澀無力。

  [治法方藥]  健脾益氣,化瘀散結。理中湯加減。

  經驗方

  1.銀翹紅醬解毒湯

  [藥物組成]  金銀花、連翹、紅藤、敗醬草各30克,牡丹皮9克,生山梔、赤芍、桃仁、薏苡仁、延胡索各12克,川楝子9克。

  [適應證]  急性盆腔炎溼熱交蘊初期。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日服1~2劑。

  2.清熱消瘀灌腸方

  [藥物組成]  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魚腥草15克,蒲公英15克,炙乳香6克,炙沒藥6克,三棱5克,莪術5克,牡丹皮3克。上藥用水濃煎100毫升,保留灌腸,每天一次。

  [適應證]  急慢性盆腔炎。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濃煎100毫升,保留灌腸,每天一次。

  3.銀甲湯

  [藥物組成]  金銀花、連翹、升麻各15克,紅藤、蒲公英、生鱉甲各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黃、椿根皮、大青葉、琥珀末、桔梗各12克,茵陳蒿13克。

  [適應證]  溼熱蘊結下焦所致帶下病。症見黃白帶、赤白帶(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子宮頸炎等疾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服。亦可改成丸劑(上藥共爲細末,煉蜜爲丸),每次服3丸,每日3次。

  4.消癥飲

  [藥物組成]  當歸12克,丹蔘12克,海藻 15克,茯苓6克,薏苡仁30克,炮山甲12克,川芎6克,金銀花9克,連翹10克,橘核12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適應證]  慢性盆腔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服。

  5.盆腔炎I號方

  [藥物組成]  金銀花、蒲公英、紅藤、敗醬草各15~30克,赤芍、牡丹皮、玄胡、黃柏各10克,生薏苡仁20克,車前草10克,廣木香5克,五靈脂10克。

  [適應證]  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初期發熱證。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日服兩劑,4小時服一次。

  6.盆腔炎Ⅱ號方

  [藥物組成]  丹蔘30克,赤白芍、桃仁各10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薏苡仁30克,三棱、莪術、穿山甲各9克,陳皮6克,山楂、延胡索各12克,炒枳實、桔梗各9克,皁角刺6克。

  [適應證]  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中後期癥瘕證。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1~2劑。

  適宜技術

  1.中藥灌腸療法

  (1)康寧湯: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苦蔘,濃煎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可連續應用,月經期暫停。用於急、慢性盆腔炎。

  (2)中藥保留灌腸:紫花地丁、野菊花、鴨跖草、魚腥草、蒲公英,濃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0次爲一療程。

  (3)魚腥草30克,黃芪25克,敗醬草,益母草、茯苓、蒲公英各20克,桃仁15克,丹蔘、赤芍、香附、半夏、膽南星、海藻各10克。上藥煎取100毫升,待藥液溫度50℃時,緩慢灌腸,胸膝臥位,15分鐘後改平臥,一小時後起牀活動。每日一次,一個月爲一療程。適用於慢性盆腔炎。

  2.中藥外敷

  婦炎散:藥用大黃、薑黃、敗醬草、丹蔘、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獨活、千年健、透骨草,切細末,溫水加酒調成糊狀敷下腹。每日1~2次,10次爲一療程,可連續應用,月經期暫停。用於急、慢性盆腔炎。

  3.熱敷法

  (1)追地鳳30克,透骨草30克,血竭15克,白芷30克,川椒15克,阿魏20克,乳香20克,沒藥 20克,歸尾30克,赤芍30克,茜草30克,莪術20克。諸藥共研粗末,布袋包裝。治療時先將藥袋稍用清水透溼後,再隔水蒸熱半小時,趁熱用毛巾包裹敷下腹部痛側。每日兩次,每次15分鐘。敷畢將藥袋曬乾,次日再用。每袋藥可敷10次,20天爲一療程。適用於慢性盆腔炎。

  (2)透骨草100克、京三棱12克,白芷l0克、花椒10克,路路通15克。上方研成粗末,裝入布袋,水浸後隔水蒸30分鐘,敷於下腹部。每日一次,10天爲一療程。適用於慢性盆腔炎。

  4.熱熨法

  川椒20克,大茴香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降香末20克。上藥共研細末,用乾麪粉和勻,用時以高粱酒少許調溼,攤於紗布上,置於痛處,上用熱水袋熱熨,每日兩次,10天爲一療程。適用於慢性盆腔炎有包塊者。

  5.鍼灸

  (1)體針

  取中極、天樞、歸來、三陰交、陰陵泉、關元等穴,若小腹部有包塊者加阿是穴。均取平補平瀉法,用治慢性盆腔炎。

  取中極穴、關元、歸來、三陰交、足三裏、腎俞,每次任選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

  (2)耳針

  取腹部、內生殖區、內分泌、三焦、腎上腺、肝等穴,埋針或埋豆,每週2~3次。用治慢性盆腔炎。

  (3)電針

  取穴:①天樞、血海;②中極、三陰交,選擇疏密波,中等強度,通電2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用治慢性盆腔炎。

  (4)隔姜艾灸法:

  主穴取氣海、中極、歸來,配穴取大腸俞、次髎。用艾絨做成直徑1.5釐米、高1.8釐米、重約800毫克的圓柱,置於0.4釐米厚的鮮薑片上(薑片放在所取穴位上),點燃灸之,每穴灸3壯,每壯6~7分鐘。

  6.耳穴壓豆法

  將王不留行籽放在橡皮膠布上,貼在耳部子宮、內分泌、盆腔、交感等穴。經常按壓敷貼部位。3天換一次,一個月爲一療程。主治慢性盆腔炎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