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養生學整體而言,男女之間並無多大差別,一般的養生原則,對兩性都是適用的。但是,我們的祖先從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兩性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確有些不同,其中最爲明顯的當然是生殖器官的構造、第二性徵及由此產生的生理學方面的變化以及心理、衛生方面的差異等。這些差異正是導致古人對兩性的養生方法採取一些不同措施的理由。
第一,男人養生要旨
對男性來說,古人認爲男性以動爲宜,不要終日靜坐;無所事事,反易招病災。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說:“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致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養生之人慾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古人以男性屬陽,陽宜動,女屬陰,陰宜靜,故主張男人應以動爲宜。古代有不少關於男性宜動而獲高壽的故事,如宋代有個官吏張洪,每晨起牀就跪拜數十次爲常事,直至七十歲還能做這種動作,且甚爲敏捷。
由於男性屬陽宜動,故其脾性也常易激怒,而怒與人體之危害,已人人皆知,前面已有論述。因而古人對男性養生,特別指出應當剋制性情以戒怒。但是,對男性至關重要愛的養生內容,最主要的還是集中在“惜精”一條。
男人需惜精,應從多方面入手。節制房事,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爲此,有的養生家主張“獨臥”,有人並提出“吃獨睡丸”得獲長壽以及古代太監多長壽爲例。其實,禁慾並不一定就會長壽。相反若房事適當,善於處理,則中醫認爲陰陽調和,反倒比那些“獨陽無陰”或“獨陰無陽”的做法,更符合天地間的自然哲理,並不違背養生之道。
過多耗損精氣,確實與養生之道相悖。爲此,古人提出種種方法,如用氣功導引以保精,如所謂“鐵襠功”、“暖外腎法”或稱“兜檫固精法”,後者用交替撫摩陰囊與肚臍的方法,對於保腎固精,卻有其作用。
第二,女人養生要義
女性由於其生理上具有月經、懷孕、生產、哺乳等特殊功能,古人早就提出對女性的這些問題在養生學上給予特殊的關照。唐代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方》中,把婦人篇列爲全書之首,認爲此乃“崇本之義”,對女性從養生學角度給予高度重視,這在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實在是難能可貴。在月經來潮期間,古人十分強調宜情緒開朗樂觀,勿要過勞,飲食也要加以調整,加強營養,更需注意節慾,切忌經期同房,此先秦時期所謂“月展,居側室”(《禮記.內則》)。不管當時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卻符合科學道理和衛生要求的。現代醫學認爲,經期性交最易感染痛經、崩漏、白帶、甚至誘發宮頸癌。還認爲經期來潮時,不宜洗頭、洗澡,也都符合衛生要求的。
同樣的道理,古人還認爲懷孕期間,宜常走動而不宜靜坐,更不要整日臥牀睡覺,否則不利於臨盆;此時也不能與丈夫同房,以保證“胎壯母安”。古人更重視婦女產後的調護養生,幾乎所有綜合性藝術都詳盡地提出“產後將護法”
乳房是婦女哺乳嬰兒的器官,對此,古人也曾提出養生要點。古人認爲,乳房之病,主要是乳腺炎、乳癌兩類。前一類系受風寒外邪侵入,故最忌熱汗時袒胸祿乳,哺乳時也要避風。至於乳房腫塊,多因情致抑鬱之後,氣機不暢,血瘀氣滯鬱結而成,所謂“大都生於鬱氣”(明.武之望《濟陰綱目》)。
封建社會裏,婦女處於被壓迫的從屬地位,心情抑鬱導致的病症是不少的。就這二點說,是時代所帶來的弊端,古代養生家對此是隻能用消極的辦法對待。古人曾提出一種專爲女性鍛鍊的氣功功法,稱“斬赤龍”的女丹煉功法。這種功法的目的在與切斷婦女之月經,使其完全絕經。就養生學說,這是違背生理規律的一種方法,因而即使在封建社會裏,也很少信者。
總之,古人對男女兩性在養生方面採用區別對待的方法,有其積極意義,其養生學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