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血壓的一些常識(圖)

時間: 2014-10-22

● 什麼叫血壓?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單位面積側壓。由於血管分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所以,也就有動脈血壓、毛細血管壓和靜脈壓。通常說的血壓是指動脈血壓。

血壓分收縮壓和舒張壓。當心髒收縮時,動脈內的壓力最高,此時壓力稱爲收縮壓,也稱高壓;心臟舒張時,動脈彈性回縮產生的壓力稱爲舒張壓,又叫低壓。

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叫脈壓。

血壓通常以毫米汞柱 (mmHg)表示。也有用千帕 (kPa)表示的。1mmHg = 0.133kPa ,也就是 7.5mmHg =千帕。血壓常使用血壓計測定,血壓計以大氣壓爲基數。如果測得的血壓讀數爲 12.0kPa(90mmHg) 即表示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比大氣壓高 12.0kPa(90mmHg)。

● 生理血壓是怎樣調節的?

在生理狀態下,人的血壓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不高,也不低。這是由於人體內有一個特殊的血壓調節系統,控制着血壓的升降。這個調節系統主要通過增減血容量或擴、縮血管,或兩者兼而有之,使血壓保持平衡。

人體內血壓的調節主要通過神經和體液進行。

1、神經調節

(1)、心臟的神經支配 心臟和四肢肌肉一樣,有神經支配。支配心臟的神經叫植物神經,如交感神經的心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迷走神經。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其末梢釋放一種叫去甲腎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質。這種物質作用於心肌細胞膜上的腎上腺素能β受體,導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其末梢釋放一種叫乙酰膽鹼的活性物質。這種物質作用於心肌細胞膜上的M受體,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對抗,相互協調的。

(2)、壓力感受器機制 神經系統對心血管活動的調節是通過各種反射來實現的。在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當動脈血壓由低逐漸升高時,感覺末梢受壓力影響興奮增加,而發放神經衝動,經傳入神經達心血管中樞,改變心血管中樞的活動,使降低反射的活動增強,通過傳出神經纖維影響心臟和血管的活動,使心臟收縮減弱,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血壓下降,而保持動脈壓在一定的水平。相反,當血壓突然降低時,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將信息傳到血管中樞,降壓反射減弱,心輸出量增加,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3)、化學感受器系統 在頸動脈體和主動脈弓附近存在着化學受體(感受器),對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極爲敏感。在機體缺氧狀態下,化學感受器受到刺激後,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但當血壓下降時,感受器受到刺激,它們可發出信號,通過血管舒縮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以調節動脈血壓,使之恢復正常。

2、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是血液和組織液的一些化學物質對血管平滑肌活動的調節作用。兒茶酚胺類(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腎素血管緊張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縮血管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循環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來自腎上腺髓質,對心臟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上升。腎素是腎臟分泌的一種激素,可水解血漿中的血管緊張素原,成爲血管緊張素Ⅰ,後者在轉換酶的作用下,變成血管緊張素Ⅱ,它可使全身細小動脈收縮,促使腎上腺皮質醛固酮釋放增加,鈉和水在體內瀦留,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視上核的神經元組成,貯存於垂體後葉,進入血液後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而緩激肽,前列腺素E,心房肽則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緩激肽的前身是血管舒張素,二者均有強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前列腺素E能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壓。心房肽是一種心臟內分泌激素,它存在於心房肌纖維內,當心房內壓增高時,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增加鈉的排出,抑制腎素、醛固酮的分泌,從而調整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 怎樣測量血壓

血壓一般是使用血壓計來測量的,血壓計以大氣壓爲基數。

由於環境、情緒、藥物、體位等對血壓都有影響。所以在測量血壓時要排除這些因素對血壓的影響。以得到真實的血壓。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1、被測者在測量血壓前日,停用一切對血壓有影響的藥物。被測者在測量血壓前30分鐘禁止吸菸、飲咖啡,並排空膀胱,至少安靜休息5分鐘以上,才能開始測量血壓。

2、被測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於與心臟同一水平。若疑有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診時應測雙臂血壓。特殊情況下測量血壓時可以取臥位或站立位;老人、糖尿病人及常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情況者,應測立位血壓。立位血壓測量應在臥位改爲站立位2分鐘後。不論被測者體位如何,血壓計應放在心臟水平。

3、使用大小合適的袖帶,袖帶內氣囊至少應包裹80%上臂,大多數人的臂圍25~35cm,宜使用寬13~15cm,長30~35cm規格的氣囊袖帶,肥胖者或臂圍大者應使用大規格袖帶,兒童用較小袖帶。

4、將袖帶緊貼縛在被測者上臂,袖帶下緣應在肘彎上2.5cm。將聽診器的探頭置於肘窩肱動脈處。

5、最好選擇符合計量標準的水銀柱式血壓計進行測量。若使用機械式血壓表或符合國際標準(BHS和AAMI)的電子血壓計,需與水銀柱式血壓計同時測值校正。

6、測量時快速充氣,氣囊內壓力應達到橈動脈搏動消失並再升高30mmHg(4.0kPa),然後以恆定速率(2~6mmHg/秒)緩慢放氣。心率較慢時放氣速率也較慢。獲取舒張壓讀數後快速放氣至零。

7、在放氣過程中仔細聽取柯氏音,觀察柯氏音第Ⅰ時相與第Ⅴ時相水銀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縮壓讀數取柯氏音第Ⅰ時相,舒張壓讀數取柯氏音第Ⅴ時相(消失音)。兒童、妊娠婦女、嚴重貧血、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Ⅳ時相(變音)定爲舒張壓。

8、至少測量2次,應間隔2分鐘重複測量,取2次讀數的平均記錄。如果2次測量的收縮壓或舒張壓讀數相差>5mmHg,則應相隔2分鐘後再次測量。然後取3次讀數或後2次讀數相近的結果平均數值。

9、左右差異,一般人左右兩臂的血壓相差不大,但也有人相差超過20mmHg。如果左右兩邊血壓相差超過10mmHg,應分別記錄兩邊的血壓。

● 血壓測量發生誤差的常見原因是什麼

測量血壓雖是一項較簡單的技術,但若操作不規範,所測血壓數值與實際血壓相比也常出現誤差,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病人的血壓情況。那麼,造成血壓誤差的常見原因有哪些呢?

(1)、測量血壓缺乏耐心 按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建議,測量血壓前應讓病人先休息幾分鐘,然後再測量。而且隔幾分鐘後再複測血壓,如此反覆三次,才能確定可供臨牀參考的血壓值。而現在很少有人這樣“不厭其煩”地給病人測量血壓,多是“一槌定音”,因此,就很難排除許多因素干擾血壓所造成的假象,使血壓出現誤差。

(2)、偏離聽診點太遠 許多測壓者在捆好袖帶後,並不是仔細觸摸動脈最強搏動點,然後再放聽診器頭,而是估摸着找個聽診位置。因爲偏離聽診點,聽到的血壓變音和由此作出的診斷,就難免不出誤差。

(3)、袖帶減壓過快 按規定應在阻斷血流聽不到動脈搏動音後,再緩緩放氣減壓,使水銀柱徐徐下降,讀數應精確到2mmHg。而許多測量血壓者,放氣減壓太快,使水銀柱迅速下降,判斷誤差少說也有6~8mmHg。他們認爲血壓正常範圍本來很寬,似乎沒有必要那麼精確,事實上,正常與非正常的臨界值也就是幾毫米汞柱。

由此可見,測量血壓雖然是一項簡單的技術,但也蘊含着不少的學問,對此每個測壓者都應該注意。

● 什麼是偶測血壓

被測者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測得的血壓稱爲偶測血壓。如門診、體檢或普查所測得的血壓。

偶測血壓臨牀上應用廣泛,但也存在很多侷限性和缺點,如不同的醫護人員在同一條件下,測量同一被測對象,血壓之間有顯著誤差;同一被測對象在不同時間的偶測血壓也有顯著的波動,上述這些缺點大大影響了偶測血壓的應用價值,也就是說,單次偶測壓不能代表真實的血壓值,也不能說明病情的好壞或降壓治療的療效。

解決偶測血壓波動大的問題,可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①被測者必須在充分休息的條件下,由醫護人員在不同的時間,多次反覆測量血壓值,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血壓的真實情況。

②有資料表明,部分被測者醫護人員所測得的血壓值,始終高於病人家屬或病人自己所測量的血壓值,即白大衣現象,這時可由病人家屬或病人自己測量血壓。

③使用全自動血壓記錄儀監測血壓。

動態血壓監測應使用符合國際標準(BHS和AAMI)的監測儀。受測者處在日常生活狀態下。測壓間隔時間爲15~30分鐘,白晝與夜間的測壓間隔時間儘量相同。一般監測24小時。如果僅作診斷評價,可以只監測白晝血壓。推薦以下參考標準正常值:

24小時<130/80mmHg,白晝<135/85mmHg,夜間<125/75mmHg。

正常情況下,夜間血壓均值比白晝血壓均值低10%~20%。動態血壓監測提供24小時中、白晝與夜間各時間段血壓的平均值和離散度,能較敏感地、客觀地反映實際的血壓水平,能觀察到血壓變異性和血壓晝夜變化的節律性,比診所偶測血壓更爲準確。

注意,在診斷高血壓和低血壓疾病時,不能依靠單次偶測血壓。“至少應測量非同日靜息血壓3次”。

● 什麼是正常血壓

在生理狀態下,人的血壓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各人生理狀態下的血壓並不完全相同,有些甚至差別很大,這叫做個體差異。但每個人的生理血壓是相對穩定的。這個相對穩定的血壓叫做某人正常血壓。

正常血壓除存在個體差異外,還有性別和年齡的差異。一般說來,女性在更年期前動脈血壓比同齡男性的低,更年期後動脈血壓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動脈血壓都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收縮壓的升高比舒張壓的升高更爲顯著。

正常血壓並不是一直保持在一個水平上,而是波動的,有周期性變化的特性。正常人冬天血壓往往比夏天高,這是季節性波動。晝夜24小時內,上午9~10點鐘血壓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於夜間睡眠中血壓降到最低點,這種差值可達40mmHg,睡醒時血壓可上升40mmHg左右。起牀走動後血壓進一步升高。這種晝夜24小時的血壓波動,主要與人體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的變動及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關。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的波動與血壓波動是平行的,但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高,神經抑制有效時其血壓波動就小,如老年人由於壓力反射敏感性較低,血壓波動就較大。

上圖是對一個健康男性的24小時血壓變化圖(5分鐘測一次)。

醫學上的正常血壓,是對一定數量人的基礎血壓通過統計學處理,得出的統計學平均數。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是:

收縮壓≤140mmHg(18.6kPa),而舒張壓≤90mmHg(12.0kPa)爲成年人的正常血壓。

不同年齡的正常血壓不同。下表是不同年齡血壓正常範圍

年齡

收縮壓

mmHg

舒張壓

mmHg

成人

90―140

60―90

新生兒

1―6月

70―100

30―45

6―12月

90―105

35―45

1―2歲

85―105

40―50

2―7歲

85―105

55―65

7―12歲

90―110

60―75

● 高血壓如何分級
  《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血壓水平分類分級如下:正常血壓分爲正常與正常高值兩類;原發性高血壓分爲三級和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進行高血壓分級應注意:
  不論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只要其中有一項達到標準即可診斷爲高血壓。
  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居於不同級別時,應按兩者中較高的級別分類。
  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已服抗高血壓藥,血壓雖已低於140/90毫米汞柱,亦應診斷爲高血壓。
  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也可按照收縮壓水平分爲1、2、3級。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將120~139/80~89毫米汞柱定爲正常高值。我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此水平人羣10年中心血管發病的危險較正常血壓(120/80毫米汞柱)增加約50%。所以,對血壓正常高值人羣應提倡改善生活方式,以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發生。 附一天之內多次測量血壓對身體有沒害處: 血壓在白天波動在較高的水平,晚上8:00時逐漸下降,夜裏2:00-3:00時降到最低谷,凌晨血壓急劇上升,在上午6:00—8:00時達到最高峯,然後血壓持續波動在較高水平,至下午4:00—6:00出現第二個高峯,以後逐漸下降。如果測量血壓最好在血壓高峯期比較恰當。 如果想知道服藥後血壓情況,就要在服藥後兩個小時再測量一次,以掌握服藥的效果,調整用藥。必要時因病人有頭疼,頭昏等血壓比較高的病狀,就要隨時隨地測量。
下一篇:兒童高血壓(圖)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