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患者必須看!非常正確

時間: 2014-07-07

 九成年輕頸椎病患者頸椎骨正常

  頸椎病,“多半是頸椎出問題”的論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紮根於人們腦海裏。許多白領看到網上盛傳的治療頸椎疼痛的 “米字操”、“轉頭操”,便“依樣畫葫蘆”地去操作,可除了頸部稍微得到休息外,疼痛的症狀並未得到根本緩解,有些甚至還扭傷了脖子。房敏介紹,來醫院看病的白領,大多捏着疼痛難忍的頸脖,吵嚷着趕緊讓醫生拍個X光片診斷一下,可片子拍下來顯示頸椎骨一切正常,白領們便以爲是自己沒有好好休息,草草拿了藥回家,可怎料過了沒幾天,疼痛症狀又開始發作,只得繼續往醫院跑。

  爲什麼傳統X光影像學表現與病人症狀不同步?臨牀數據表明,在20-35歲的年輕病人中,除5%的病人是病理性表現外,近90%的年輕病人的X光影像學結果和他們表現出來的嚴重疼痛症狀“對不上號”,而在35-45歲的病人中,也有三四成病人存在這種狀況。

  莫非引發頸椎病的“元兇”不是頸椎?那麼真正的病因又在哪裏?房敏在對大量的臨牀病例研究後發現,這些存在嚴重症狀的年輕病人往往本身的頸椎曲線、頸椎椎骨都未見明顯異常。而那些上了年紀的患者,頸椎由於衰老開始出現一些退變的骨性化表現,比如鈣沉積等,可他們的發病症狀反倒沒有年輕人來的那麼強烈。換而言之,診斷頸椎毛病,光靠X光片的結果並不“靠譜”。

  由於尚未明確頸椎病的發病機制,過去在治療頸椎病時,臨牀醫生對上述反常現象,也很是頭疼,只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猶如“機關槍打麻雀”,打着一個是一個。對此,房敏陷入了沉思,面對病症,中醫能干預什麼?推拿、鍼灸的手法不像手術、藥物那樣直接介入人體,而僅僅在病人的體表進行操作,即使能有效果緩解病症,那麼解決的究竟是什麼環節?

  肌肉退變在前,椎骨退變在後

  早在攻讀碩士學位時,房敏就開始探究病狀與影像學不同步的問題。他說道,人體有七塊頸椎骨,和下方的胸椎腰椎相比,這些頸椎骨有着自身特異性,它的小關節機構幾乎是冠狀面的,這樣就能保證頭頸在60度至70度的幅度內靈活轉動。但是,在七塊頸椎椎骨的周圍還附着衆多軟組織,一般而言,人體頸部共有40餘條肌肉,呈現大大小小、前後和淺中深不同的分佈,其中又以頸後部分佈爲主。

  但當頸椎病症狀最嚴重時,患者常出現手麻,頭暈,這又是如何引起的?房敏研究發現,頸椎的退變是必然的,退變後若影響到神經,就會出現手麻、頭暈、心跳加速的交感性頸椎病;影響到血管,血供不好,就會表現爲缺血癥狀;影響脊髓,就出現了頸脊髓病的情況。

  那麼到底是椎骨退變導致肌肉退變,還是肌肉退變導致椎骨退變?人們應該先保養肌肉,還是先保養椎骨?曾經有一段時間,房敏就陷入這樣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當時他大膽提出假說,頸肌即肌肉的問題出現在先,或者至少以肌肉退變爲主。

  房敏說:“如果對比一個人20年前後頸椎X光片的變化,基本上,七塊頸椎骨的大小、前後結構一般不會有太大差異,最多在這二十年間會流失一些鈣質,骨密度會因此有所降低,而形態學變化則不大。但同等條件下,如果對比一個20年前後肌肉功能的變化,可以肯定的是,試驗者至少1/3的頸肌功能會發生退變。因爲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使用最多的還是肌肉,它能帶動椎骨進行轉動。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7-07
頸椎病是很難治療的疾病,有很多人都患有此病,雖然此病很常見,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容易走入很多的治療誤區,這讓患者非常的懊惱,那麼,頸椎病治療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1、不要過分地害怕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脊髓型、病情較重或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該方法主要具有去除壓迫患者脊髓或神經的骨贅以及發生退行性病變的椎間盤組織,擴大脊髓和神經走行的通道,解除神經受壓迫的狀態及穩定頸椎的作用。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這樣的擔心:“在脖子上動手術是不是太危險了?的確,頸椎部位的手術相對於一些軀幹、四肢部位的手術是有一定的風險,但如果這種手術是在設備完好、醫療水平高的大型醫院的骨外科、由經過嚴格訓練的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