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脫肛?

時間: 2014-07-25

直腸粘膜或直腸壁全層,甚至乙狀結腸部分從腸腔內脫出達到肛門外者,稱爲直腸脫垂。一般可根據直腸壁捲入的程度,將直腸脫垂分爲不完全性脫垂和完全性脫垂,俗稱“脫肛”。脫肛可發生在各種年齡層次的人羣中,但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兒童和老年人。脫肛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爲脫肛是全身氣血兩虛的局部表現。對其病因的認識與西醫學有關直腸脫垂的認識基本相似。實際上一般所說的脫肛,是指有物從腸腔或肛門管內脫出到肛門外的病症,包括了痔瘡的脫出、直腸息肉的脫垂、肥大肛乳頭脫出、直腸脫出等多種疾病,其中以痔瘡脫垂最爲常見。
中醫認爲脫肛多因人體氣血不足、中氣下陷或溼熱下注、久瀉下痢,以致直腸不能收攝固澀。如《諸病源候論》說:“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固利久腸虛冷所爲。”《小兒雜病諸候》中又說“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固利久腸虛冷,兼用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清代《瘍科心得集》說:“老人氣血已衰,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由此可見,脫肛的發生主要有全身和局部兩方面的原因。
西醫學認爲神經調節功能失常爲脫肛的主要原因。常見因素有小兒骨盆支持組織發育不全,不能對直腸承擔充分支持作用;直腸前陷凹腹膜反折過低,當腹壓增加時,腸襻直接壓迫直腸前壁,將直腸向下推出;全身營養不良,骨盆底組織空虛,失去對直腸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發生直腸脫出。另外,患者在排便時用力過猛,伴有直腸息肉、痔瘡的患者在排便時向下牽拉,可以使直腸粘膜與肌層分離。婦女生育過多或老人之久病,都容易出現固定直腸的周圍組織鬆弛,造成脫肛。
脫肛的主要症狀有脫出物。早期排便時脫出,便後能自行復位。隨着病情發展,身體抵抗力逐漸減弱,日久失治,甚至咳嗽、負重行路、下蹲時也會脫出,而且不易復位。出血:一般無出血癥狀,偶因大便乾燥時,擦傷粘膜有滴血。墜脹:由於粘膜脫垂引起直腸或結腸套疊,壓迫肛門部產生墜脹。嵌頓:如脫出物未能復位,可引起發炎腫脹,並導致嵌頓。部分患者由於肛門括約肌鬆弛,收縮乏力,常有粘液自肛內滴出,以致有潮溼感。粘液刺激肛周皮膚引起瘙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