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腸息肉的臨牀表現

時間: 2013-05-18

    兒童型腸息肉因息肉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而命名。發病以5歲左右最常見,男孩多於女孩。直腸和乙狀結腸下段發病佔絕大多數。單個發病佔70%以上。多發者有3~4個,在成長中息肉可有自行脫落的可能。
  傳統觀點認爲兒童腸息肉常爲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爲慮。但近來的研究表明,這種安全感並不可靠。兒童腸息肉尤其是多發性息肉並非永遠良性,隨着腸息肉數量的增多,時間的延長,腫瘤性改變的危險性增大。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肛腸專家們建議,除8歲以下兒童的單個腸息肉可觀察1年外,8歲以上兒童的單發性息肉和8歲以下兒童的多發性息肉應在診斷明確後全部切除。8歲以下兒童的單個腸息肉在一年的觀察期間不消失者,亦應切除。因此,凡有不明原因的腸出血的兒童應到醫院查明原因,如進行乙狀結腸鏡、鋇灌腸等檢查,並及時予以處理,以免後患。
  兒童型息肉性狀特徵
  兒童型息肉呈球形或卵圓形,大多直徑不超過1cm,息肉的表面光滑,均有長蒂,爲正常結腸粘膜,當蒂接近息肉時,粘膜上皮轉爲肉芽組織。息肉本身爲細胞、血管組織,有急性、慢性炎症細胞浸潤,同時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壁腔爲分泌粘液的柱狀上皮。因此根據形態特點,病理上不屬於腫瘤,而是一種錯構瘤。由於錯構瘤不一定爲先天性,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年少者較多見。
  兒童型息肉臨牀表現
  臨牀表現主要是大便帶血或便後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血附於大便表面,與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極像內痔出血,因此在兒童期有類似內痔出血症狀時,首先應考慮到直腸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較長時,用力排便可脫出肛門口外,排便後又縮回。
  個別高位的息肉可能受來回脫垂而引起結腸腸套疊,臨牀診斷除上述症狀外主要依靠直腸指檢,在小兒排空大便後,檢查者戴手套塗潤滑劑,緩慢將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門內仔細捫診,常能捫到長蒂,稍硬,活動而光滑的圓球形息肉。
  經反覆捫診未發現息肉者。用兒童直腸鏡按同法緩慢進入直腸檢查,方法爲邊觀察邊旋轉看到腸腔進鏡,不可盲目進鏡,否則輕微用力即可致腸壁損傷出血,甚者破裂穿孔。有大便堵塞腸鏡時,用長鉗取出及大棉球吸出。也可採用退鏡法邊觀察邊退鏡。
  兒童型息肉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應儘快治療。較高位的腸息肉按上述操作進鏡找準息肉、固定不動,用Nd:YAG激光經鏡孔進入直接基底部切割。由於Nd:YAG光纖進入較長、光刀頭擺動幅度大,切割困難,可用0.1~0.2mm細鋼金屬做成光纖刀柄,把光纖固定在金屬柄上,刀頭外露3mm,直接像刀運用於基底切割。較高位息肉呈廣基型者,光刀與息肉相距2~3mm,輸出40W激光照射,至息肉呈灰白即可,不必立即剝離,待其自然脫落修復,既快速又安全有較。低位腸息肉可經肛門鏡下用激光於基底切除,光刀切割時必須慎重,不應損傷腸壁或造成穿孔。
  兒童型息肉術後處理
  兒童型腸息肉在激光術後佐以口服抗炎藥、止血藥及加大維生素丙用量和其它維生素類製劑治療一週即可。不必進行特殊的術後治療。術後爲防大便祕結而損傷手術創面引起出血,可給予緩瀉劑,使大便稀軟易排出而不損傷創面。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溫馨提示:兒童患了肛腸疾病一定要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18
一般結腸腺瘤性息肉常常見於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息肉病,纔在中青年發病。兒童也可以有腸息肉。根據病理類型和致病因素不同,不同腸息肉的臨牀表現差異很大,但除了炎性息肉以外的大部分的腸息肉沒有任何自覺症狀,特別是臨牀最爲常見,癌變風險最大的結腸腺瘤,一般沒有症狀,往往是在結腸鏡或者腸道X線檢查中偶然發現的。臨牀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腸息肉的病人出現便血、粘液便或便祕、腹痛、腹泄等異常,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在有症狀的結腸腺瘤中,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見,一般是見於比較大的直腸息肉,有時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長時期慢性失血,出現貧血。直腸的較大腺瘤還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下墜感,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