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診斷基礎知識(重訂)(圖)

時間: 2014-07-19

一、乙肝兩對半

1、乙肝兩對半的內容
“乙肝兩對半”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標誌物,共有3對:
(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HBsAb
(2)e抗原HBeAg——e抗體 抗-HBeHBeAb
(3)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體 抗-HBcHBcAb
2、兩對半中無核心抗原的原因
抗原抗體均原於肝細胞,核心抗原的絕大部分被裝配成乙肝病毒,到血液中即被降解爲HBeAg,因而一般血清學方法檢測不到該抗原,只能查到第三對中的半對——核心抗體,所以叫兩對半。
3、乙肝兩對半的意義
(1)檢查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判斷感染後的疾病進展;
(3)區分“大三陽”或是“小三陽”。
4、乙肝兩對半中各項標誌物的含義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是已被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標誌,但並不反映病毒有無複製、複製的程度、傳染性的強弱。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見於HBV感染的潛伏期、乙型肝炎急性期、乙型肝炎慢性期(遷延性乙型肝炎與活動性乙型肝炎)。HBsAg在HBV感染後2—6個月(相當於潛伏期)出現。急性自限性肝炎,該抗原6個月內可消失。
(2)乙肝表面抗體HbsAb(抗-HBs)陽性,表明機體已進行了“HBsAg血清學轉換”,是乙肝處於恢復期或機體對HBV具有抵抗力的主要標誌。西醫認爲HbsAb具有保護作用,其保護機制是與HBsAg結合成抗原-抗體複合物以中和病毒,故可製成乙肝疫苗以預防接種。乙肝疫苗接種者僅此項陽性,應視爲接種後的正常現象。
其實,該抗體只起到中和抗原以消減症狀作用,HBsAg血清學轉換過程表明,抗原消失在前,抗體出現在後,故該抗體並無抗病毒功效。機體抗HBV的功效,在於細胞毒細胞T8(TS/TC與NK)的細胞毒效應。
(3)乙肝e抗原HBeAg是核心抗原HBcAg的降解產物,它的陽性是乙肝病毒快速複製的標誌。HBeAgHBsAg出現的晚,消失的早,它
是乙肝病毒內核的一種主要結構蛋白,持續陽性3個月以上者,應視爲正在向慢性遷延性或活動性肝炎轉化。長期陽性表示處於慢肝活動期。e抗原單項陽性比較少見,表示疾病處於急性期。當HBV·DNA被整合到肝細胞DNA時,e抗原陽性也可轉換爲抗-HBe陽性,這種情況有可能發展爲肝癌。
(4)乙肝e抗體HbeAb(抗-HBe)陽性,表明機體已進行了“HBeAg血清學轉換”,獲得了比較穩定的免疫學控制,臨牀被作爲HBV停止複製的標誌。病情恢復,傳染性較弱,但並不表示完全沒有傳染性。抗-HBe是一種非保護性抗體,不能抑制HBV的增殖。少數抗-HBe陽性並伴有其他抗體陽性者,仍有可能檢測到HBV-DNA陽性。
(5)乙肝核心抗體HbcAb(抗-HBC)陽性,是曾經感染過或正在感染者都會出現的標誌。有三種:
①核心抗體IgM(抗HBC·IgM),只能維持6—18周,是新近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動的標誌。見於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比HbsAg敏感性強),也可見於慢性遷延性肝炎、活動性肝炎、無症狀HBV攜帶者、肝硬變和肝癌患者。
②核心抗體IgG(抗HBC·IgG),比抗HBC·IgM出現要晚,但可持續存在。該抗體陽性是已經感染或曾經感染過
的標誌,不管病毒是否已被清除,該抗體均爲陽性。低滴度者表示既往感染,高滴度者提示正在感染HBV
③核心抗體IgA(抗HBC·IgA)陽性,見於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患者。
二、乙型肝炎的其它指標
1、乙肝病毒前S1PreS1)蛋白與抗-S1抗體
(1)乙肝病毒前S1(PreS1)蛋白(抗原)陽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複製活躍,具有較強傳染性。前S1抗原出現於HBV感染的最早期,檢測該指標可起到早期診斷作用。
(2)抗-S1抗體陽性,見於急性乙肝恢復早期,是病毒被清除的標誌。表示乙肝病毒正在清除或已經被清除,是觀察病情、瞭解預後及疫苗接種後是否有效的指標。

2、乙肝病毒前S2PreS2)蛋白與抗-S2抗體

(1)乙肝病毒前S2蛋白(抗原)陽性,提示乙肝病毒複製活躍,具有較強傳染性。
(2)抗-S2抗體是乙肝病毒的中和抗體,有保護作用,能阻止乙肝病毒人侵肝細胞。出現此抗體,說明病情好轉,趨向痊癒。

3、乙肝病毒HBV·DNA

HBV·DNA的正常值陰性。HBV·DNA是直接反映乙肝病毒複製狀態及傳染性的最佳指標。

(1)不少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陰性病人的血清,乙肝DNA可爲陽性。

(2)乙肝病毒e抗體陽性病人,如果血清HBV DNA持續陽性,常提示肝損害嚴重。50%以上乙肝病毒e抗體陽性的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如果HBV·DNA持續陽性,平均4.5年可發展爲肝硬化。所以已經轉化爲小三陽者,也要定期檢測HBV·DNA,不可放鬆警惕。

(3)乙肝DNA的定量檢測標準值爲1000copies/ml(考貝/毫升),最準確的也只能檢測到500copies/ml。

4、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複合物HBV·CIC

正常值,EIA法陰性。

乙肝急性期的乙肝病毒免疫複合物HBV·CIC滴度較低,但易向高滴度的慢性乙型肝炎轉變。如滴度很高,說明已經成爲慢性遷延性或活動性乙型肝炎。

三、“大三陽”與“小三陽”

1、大三陽乙肝兩對半檢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抗核杭體HbcAb均爲陽性者,俗稱爲“大三陽”。一般認爲,大三陽的傳染性相對較強。

2、小三陽乙肝兩對半檢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Ab,和抗核杭體HbcAb均爲陽性者,俗稱爲“小三陽”。理論上認爲,小三陽者象徵着HBV的複製已被自身清除機制所控制,傳染性已弱。

四、HBsAgHbeAg的血清學轉換

“HBsAg血清學轉換”與“HBeAg血清學轉換”,是乙肝治療必須掌握的兩個基本概念。“轉換”的含義是指乙肝抗原、抗體間陰陽屬性的互換。前一血清學轉換,是指必須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爲前提,才能使對應抗體抗-HBs呈陽性;後一血清學轉換,是指必須以乙肝e抗原HBeAg轉陰爲前提,才能使抗-HBe呈陽性。所以“血清學轉換”前,抗-HBs、抗-HBe原本就是陰性。抗-HBs陽性,只見於乙型肝炎康復者或接種了乙型肝炎疫苗者。據說疫苗接種後有抗體應答者的最長保護時間可達12年之久。現在的問題是,我國接種HBV疫苗已達三十餘年,嬰兒出生24小時內就予以接種,不接種者將被剝奪上學權利,可謂無人過漏,然則國內乙肝患者與病毒攜帶者反而激增不已,人數已經過億,80後90後者佔很大比例,這是爲什麼?那就是疫苗的“免疫促進”所帶來的重大危害。所謂“免疫促進”,是指用某病原體的免疫血清進行免疫後,再進行某病原體接種所出現的適得其反結果。例如有人制備了腫瘤免疫血清防治腫瘤,再用腫瘤細胞分別接種未經免疫的動物和免疫的動物,免疫過的動物反而快速死亡。其實,這種“免疫促進”的形成機理,就在於不分疾病陰陽,機械唯物論地運用陽性病(如天花、麻疹、禽流感)的免疫方法運用於陰性病(如艾滋、乙肝、腫瘤)。大凡陽性病,可用體液免疫方法提高抗病能力,陰性病的特點是體液免疫過剩而細胞免疫不足。疫苗是體液免疫,增強體液免疫只會適得其反,使感染率大幅攀升。判斷疾病陽性陰性的方法很簡單,但凡病原體本身可使機體發熱者即爲“陽性病”,病原體本身不能使機體發熱者即爲“陰性病”。

五、乙肝抗原抗體檢測的臨牀意義

本文乙肝抗原、抗體臨牀意義,依據普通醫院之檢測水準依次組合爲9項。如欲深層次評判,可結合HBV·DNA載量、免疫學、肝功能數據,及體證、影像學等相關項綜合進行。肝炎階段,HBV·DNA載量是最重要因素,參見本文《乙型肝炎的其它指標——乙肝病毒HBV·DNA 》。

(1)僅表面抗原HbsAg(+),其他均(-),見於HBV急性感染潛伏期的後期,有傳染性。

(2)僅表面抗體-HBs(+),其他均(-),DNA(-),見於HBV感染後康復者,或接種疫苗後已獲免疫力者。傳染性無。

(3)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其它(-),DNA(+),見於急性乙肝早期,傳染性強。

(4)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體-HBC(+),DNA(+),俗稱“大三陽”,見於急性乙肝或慢性活動性乙肝活動期,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

(5)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核心抗體-HBC(+),DNA(+),俗稱“小三陽”。見於急慢性乙型肝炎,HBV複製已被自身清除機制控制,傳染性已減弱。DNA檢測發現,有16.3—30%的抗-HBe陽性者,血清HBV·DNA仍陽性。

(6)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體-HBC(+),其它(-),DNA(+),見於急慢性乙肝靜止期,有傳染性。

(7)核心抗體-HBC(+),其它均(-),見於既往有HBV感染史,或HBV隱性攜帶者,或處於HBsAg血清學轉換間隔期(或稱“窗口期”)。急性HBV感染後期或HBsAg消失後,需經過一段時間,抗-HBs才能出現。二者都處於陰性時,稱間隔期。DNA(+)者有傳染性,DNA(一)者無傳染性。

(8)e抗體-Hbe(+),核心抗體-HbC(+),其它均(-),見於急性HBV感染恢復期,或既往有感染史,無傳染性。

(9)表面抗體-HBs(+),e抗體-HBe(+),核心抗體-HBC(+),其他(-),見於乙肝恢復期,或既往有過HBV感染史,理論上認爲已有免疫力,無傳染性。

六、肝功能檢查

肝體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性器官,肝細胞再生能力與代償能力很強,如不是肝臟瀰漫性病變,肝功能一般不至有變化,因而肝功能正常難以完全排除肝病變之存在,應結合臨牀所見症狀,採取多種檢查措施綜合評判。同樣,肝功陽性時也應考慮到肝外因素的影響,故陽性結果也不能一概認定是肝膽系統疾病所致。

1、膽紅素代謝檢查

1)血清總膽紅素STB(或TBIL)

血清總膽紅素STB = 結合膽紅素SDB + 非結合膽紅素SIB

參考值:成人5.13—17.1μmol/L(每升微摩爾),新生兒可達250μmol/L。

【臨牀意義】:增高,見於溶血性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等。

STB>17.1—34μmol/L,黃疸不易察出,稱隱性黃疸。

34—170μmo l/L爲輕度黃疸,170—340爲中度黃疸,>340爲高度黃疸。

不完全阻塞性黃疸170—265,

完全阻塞性黃疸340—510。

肝細胞性黃疸17.1—200,

溶血性黃疸<85μmol/L。

2)血清結合膽紅素(直接膽紅素)SDB(或DBIL)

參考值:0—3.4μmol/L,或佔總膽紅素的35%以下。

【臨牀意義】:增高,表示經肝細胞處理和處理後膽紅素從膽道排泄發生障礙。常見於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

3)非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SIB(或IBIL) 爲總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之差。

參考值:1.7—13.68μmol/L。

【臨牀意義】:增高,主要與各種溶血性疾病有關。常見於嚴重燙傷、敗血症、瘧疾、血型不全輸血、脾功能亢進、惡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鉛中毒、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藥物性黃疸、體質性黃疸、哺乳性黃疸等。與血清總膽紅素綜合判斷黃疸類型:

①溶血性黃疸:結合膽紅素SDB輕度增高,非結合膽紅素SIB明顯增高,SDB/STB<20%。

②阻塞性黃疸:結合膽紅素SDB明顯增高,非結合膽紅素SIB輕度增高,SDB/STB>35%。

③肝細胞性黃疸:結合膽紅素SDB中度增高,非結合膽紅素STB中度增高,SDB/STB>35%。

2、血清總膽汁酸TBA

參考值:0—10μmol/L。

【臨牀意義】:肝膽疾病時,總膽汁酸TBA明顯升高,是一種很靈敏的肝膽功能試驗。

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急性肝內膽汁鬱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膽外阻塞性黃疸時,總膽汁酸升高非常顯著。結合靛氰綠滯留率判斷肝硬變可能性,肝硬變者谷丙轉氨酶ALT(GPT)大多正常,而總膽汁酸TBA明顯升高,>30μmol/L時肝硬變可能性很大。

3、鵝去氧膽酸DCA

參考值:25—204nmol/L(納摩/升)

【臨牀意義】肝實質損害時,尤其是肝硬化,血清與膽汁中的鵝去氧膽酸DCA減少。

4、靛氰綠滯留率試驗ICG

參考值:常人15分鐘滯留率0—10%。

【臨牀意義】:增高,見於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變性、肝惡性腫瘤等。肝硬變的平均滯留率爲35%,慢性肝炎爲15—20%,慢性活動性肝炎>20%,特發性黃疸多在50%以上。脂肪肝未變性者,本試驗正常。

5、血清前白蛋白PAB(或PA)

參考值:免疫散射比濁法200—400mg/L。

【臨牀意義】:①降低,見於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中以肝硬化降低最爲突出。營養不良、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晚期,PAB亦降低。早期肝炎與急性重症肝炎時,PAB降低早於其它血清蛋白。

②慢性遷延性肝炎者的PAB與正常對照組無明顯差異,故用於慢性活動性肝炎與慢性遷延性肝炎之鑑別。

6、血清總蛋白TP

血清總蛋白TP = 白蛋白A(ALB)+ 球蛋白G(GLB)

參考值:60—80g/L。

【臨牀意義】:①增高:見於血液濃縮,慢性炎症,網狀內皮系統增生性疾病,及多發性骨髓瘤等。

②減低:見於蛋白質攝入不足、消耗增多者,急性肝壞死、肝硬變、中毒性肝炎等白蛋白合成減少者,嚴重出血、廣泛燒傷、腎病綜合症等白蛋白丟失過多及營養不良者。

(1)白蛋白A(或ALB)

參考值:40—55g/L。

【臨牀意義】:①增高:見於血液濃縮而致的相對性增高,如嚴重脫水和休克、嚴重燒傷、急性出血、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②減低:見於肝硬變合併腹水及急性肝壞死、中毒性肝炎,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嚴重出血、腎病綜合徵等。降低至25g/L以下,易發生腹水。

(2)球蛋白G(GLB)

參考值:20—30g/L。

【臨牀意義】: ①增高:見於慢性肝炎、肝硬變,活動性結核病,結締組織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等。

②減低:可見於X線治療或氮芥中毒,原發性或續發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

(3)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

參考值:A/G爲1.5—2.5 :1

【臨牀意義】①白蛋白降低所致A/G 低於1.25,多見於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腎病綜合症、類脂性腎病、低蛋白血癥等。白蛋白降低致A/G比率倒置,對確定肝硬化的病變程度最有意義。

②球蛋白增高所致A/G 低於1.25,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黑熱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7、血清蛋白電泳SPE

參考值:醋酸纖維膜法(百分比%)

白蛋白(A)0.60——0.71(60%——71%)。臨牀意義同白蛋白定量測定。

α1球蛋白0.03——0.04(3%——4%)。增高,見於肝癌,肝硬化、腎病綜合症、營養不良。

α2球蛋白0.06——0.10(6%——10%)。增高,見於肝膿腫、膽汁性肝硬化、腎病綜合症、營養不良、風溼病活動期以及急性炎症等。肝病α1、α2球蛋白增高表示病情輕,降低則嚴重。

β球蛋白0.07——0.11(7%——11%)。β球蛋白增高,見於阻塞性黃疸、糖尿病、高脂血症、膽汁性肝硬變、缺血性貧血等。肝細胞受損嚴重時,亦見降低。

γ球蛋白0.09——0.18(9%——18%)。增高,見於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變、其它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疾病、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等。降低,於低/無丙種球蛋白血癥、腎病綜合症、慢性腎炎、放射治療或氮芥中毒引起淋巴組織廣泛損害。

8、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

參考值:0—6U(單位)

【臨牀意義】①輕中度增高:見於肝膿腫、肝癌。

②顯著增高:見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纖小統性紅斑狼瘡、高脂血症等。

9、硫酸鋅濁度試驗ZnTT

對考值:2—12U(單位)

【臨牀意義】①顯著增高:見於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細胞癌、自身免疫性肝炎、膠原性疾病、結核、類肉瘤病、多發性骨髓瘤,其它惡性腫瘤等。

②顯著降低:見於肝內和肝外膽汁淤滯伴高度蛋折尿的疾病,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制及抗腫瘤藥物者。

10、黃疸指數II

參考值:2—6U(單位)

【臨牀意義】①增高:見於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膽紅素代謝功能缺陷性黃疸等。

②減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萎黃病、繼發性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等。

【說明】溶血性黃疸:包括先天性紅細胞內在缺陷引起的各種溶血性疾病,以及各種物理、藥物、感染、免疫因素導致的溶血等。

阻塞性黃疸:指病理阻塞引發膽紅素代謝障礙之黃疸,如腫瘤、膽石症、膽管狹窄或梗阻等。

11、血清酶學檢查

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舊名谷丙轉氨酶GPT)

參考值:賴氏法(Reitman)2—40U(單位)

【臨牀意義】①飲酒與劇烈運動後GPT可輕度升高;妊娠後期GPT可升高,但很少超過100U,分娩後即恢復正常。谷丙轉氨酶GPT測定所反應的肝細胞損傷之靈敏度,較穀草轉氨酶AST爲高。GPT增高常發生於肝炎早期症狀出現之前,一般4—8周可降至正常。乙型肝炎則持續時間較長。此酶持續半年以上波動在較高水平,應考慮慢性遷延性肝炎或慢肝活動期。

②由肝病引起的ALT(GPT)升高,只表示肝細胞受損(>300時有肝細胞壞死病變),而不能區別肝病性質。不論患甲肝、乙肝,或膽汁淤積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該酶都會升高,應結合病史體徵全面分析。肝膿腫、肝結核、肝硬變失償期、血吸蟲病、肝癌等,亦可輕度或中度升高。

③ALT(GPT)的變化爲非特異性,除肝病外尚見於心肌梗死、心肌炎、腦血管病,腎病、胰腺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膽石症、膽道疾病,潰瘍病,肌病等。各種傳染病如敗血症、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導至肝損害時,亦可增高。

④ALT(GPT)的增減(同法檢測)可反應肝炎病情的緩解、靜止、與加劇。但在急性肝炎引起之急性肝萎縮時,ALT反而下降,說明肝臟極度衰竭,製造ALT的功能喪失,故臨牀上出現總膽紅素增高,而ALT活力下降的分離現象,表示預後不良。

⑤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異煙肼、利福平、紅黴素、某些避孕藥、抗癌藥引起肝損害或高熱時,亦可導至ALT活性增高。

2)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舊名穀草轉氨酶GOT)

參考值:賴氏法(Reitman)4—50U AST/ALT正常值爲1.2左右。

【臨牀意義】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時,AST(GOT)的敏感性不及ALT(GPT),表現爲AST<ALT,隨病情好轉,兩者逐漸接近正常,可恢復到AST>ALT的正常比值。

②肝病較重損及線粒體時,AST也明顯升高。

③AST/ALT<1時,見於一般急慢性肝炎;比值>1時,則有肝硬變可能;比值>3時,則有肝癌變之可能,或已爲肝癌,應進行肝癌其它檢查。

④急性心肌梗死者,95%以上AST明顯增高,而心絞痛者AST正常,可用於該二者鑑別。

(3)鹼性磷酸酶ALP(或AKP)測定

參考值:金氏法,成人3—13U,兒童5—18U。

【臨牀意義】主用於黃疸的鑑別。

①阻塞性黃疸者ALP>30U,而谷丙轉氨酶ALT活性增高。肝細胞性黃疸ALP<30U,ALT活性很高;肝內侷限性膽道(常見於肝癌)時,ALP明顯增高,ALT無明顯增高。其它癌症亦見ALP升高。

②多種骨骼疾病,如佝僂病、骨質軟化症,骨折恢復期、骨腫瘤等,ALP生成增高。甲狀旁腺功能高亢進,潰瘍性結腸炎、侷限性腸炎、,以及妊娠亦可見ALP增高。

③某些藥物,如氯丙嗪、甲基睪丸素、避孕藥等誘至肝內膽汁淤滯,亦可引起ALP升高。

④ALP降低,見於呆小症、重症肝炎、重症慢性腎病,鋅缺乏症等。

4γ-谷氨酰轉移酶γ-GT(舊稱谷氨酰轉肽酶γ-GTP,或GGT)

參考值:固定時間法,成年男性3—17U/L,成年女性2—13U/L。
速率法:0—40IU/L(國際單位/升)。

【臨牀意義】①肝內外阻塞性黃疸者γ-GT顯著增高,準確度較ALP爲優。原發性與轉移性肝癌的活力顯著升高,陽性率達95%以上。

②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和進行性肝硬化亦可致γ-GT升高,但不及阻塞性黃疸顯著。

③酒精性肝損害常見γ-GT中度升高。

④ALT(GPT)升高時,一般情況下γ-GT也升高。γ-GT/ALT的比值愈大,肝癌可能性亦愈大,對肝癌肝炎的鑑別有重要意義。

⑤急性心肌梗塞時,此酶發病後8—12小時升高,24—48小時達峯值,約3—6天降至正常。

⑥該項酶增高尚可見於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急性胰腺炎、胰腺癌、壺腹癌,以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者(如苯巴比妥、笨妥英鈉等)。

5)血清單胺氧化酶MAO測定

參考值:中野法,成人23—40U。

【臨牀意義】①血清中MAO主要來自肝臟,與膠原纖維形成有關,用於診斷肝硬變和肝纖維化有較高價值。肝硬變時MAO異常增高,陽性率達80%以上。肝癌患者MAO大多增高,與病人伴有肝硬化相關。

②見於肝臟病變,如暴發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變,肝癌等。亦見於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心力衰竭引起肝瘀血等疾病。

以上是乙肝實驗室診斷的基礎知識,中醫診療必須結合體徵、脈診、舌診全面判斷,理法方藥兼融。參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診療》一文。

2013年9月12日重訂

上一篇:艾灸治痛經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