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結腸絨毛狀腺瘤惡變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圖)

時間: 2013-07-26

患者爲一80歲老者,大便習慣改變半年。因“腸梗阻”急診入院,積極完善各項檢查後顯示,升結腸腫物致腸套疊。今日手術: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

結腸息肉 (colonic polyp)是結腸粘膜面上隆起的贅生物的統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臨牀上習慣稱爲結腸息肉。多發生於乙狀結腸和直腸,可單個發生,也可呈多發。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

大多數病例沒有引人注意的症狀,僅在因其他疾病做腸道X線檢查、結腸鏡檢查或在尸解時偶然發現。部分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瀉等臨牀表現。息肉多爲良性,經外科手術切除或內鏡下高頻電切後,預後良好,但應注意尚可復發。部分息肉可以惡變,應及早做內鏡下息肉切除或局部腸段切除。
常見的結腸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腺瘤。亦見於家族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r綜合徵。
1.增生性息肉 較爲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多出現在中年以後。表現爲粘膜表面呈丘狀或半圓形隆起,直徑約0.5cm,常爲多個。病理組織學呈粘膜肥厚性增生。不癌變,不需處理。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息肉。爲大腸粘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粘膜下水腫,使正常粘膜逐漸隆起。常見於炎症性腸病、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腸道疾病。息肉形狀常不規則,呈多發。臨牀上表現爲便血或粘液稀便。治療主要是控制原發病變,必要時做腸段切除。關於炎性息肉是否會發生癌變,目前尚難定論。但在臨牀上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大腸癌的發生率遠超過正常人羣。
3.幼年性息肉 主要發生在兒童,多數在10歲以下,成人少見。息肉主要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遠端,一般爲單發,若爲多發,則不超過3~4個。直徑多數不超過1cm。病理組織學爲錯構瘤。息肉可自行脫落。由於息肉質地較脆,富有血管,故排便帶血或便後滴鮮血是本病的主要臨牀表現。在治療上可通過內鏡電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脫落。幼年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
4.腺瘤  腺瘤是結、直腸內最多見的良性腫瘤,來自腸上皮,可分爲3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管狀混合腺瘤。其中以管狀腺瘤最多見。腺瘤常稱之爲息肉狀腺瘤或腺瘤性息肉。發病年齡以20歲以前者少見,以50歲以後者爲多,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男女發病率差別不大。乙狀結腸和直腸是腺瘤的好發部位,可爲多發性。管狀腺瘤表面可見線溝或呈分葉狀,多爲單發,但多發者亦不少見,大多有蒂。絨毛狀腺瘤絕大多數爲廣基狀或無明顯蒂,瘤體蔓延面積較大,表面呈絲絨或粗絨毛狀,很少爲多發性。絨毛狀管狀混合腺瘤可有蒂或廣基,表面有短而寬的乳頭。結直腸腺瘤一般無臨牀症狀,半數以上是在結腸鏡或X線鋇灌腸檢查中被無意中發現的。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症狀,長期慢性小量失血可導致貧血,偶有引起大量便血者。位於直腸的較大腺瘤可能引起腸套疊、腸梗阻。
腺瘤切除是治療的根本措施,經結腸鏡電灼切除結腸腺瘤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腺瘤直徑>4cm,蒂寬或直徑>1.5cm的廣基腺瘤,或已明確有癌變的腺瘤應以外科手術切除爲宜。結、直腸腺瘤在臨牀上的重要性在於癌變問題,目前基本認爲腺瘤是大腸癌的重要癌前病變;直徑<1cm的腺瘤,發生癌變的可能性很小;癌變的可能性隨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帶蒂的腺瘤發生癌變後,很少侵入蒂部。絨毛狀腺瘤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較大,管狀腺瘤癌變的可能性與息肉的大小關係密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