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時間: 2011-11-06

      十分複雜,目前尚未被完全闡明,傳統學說認爲其與以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遺傳因素的重要性爲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達90%以上,因此引起Ⅱ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糖尿病Ⅰ型。      精神因素 近10年來,中外學者確認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爲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及各種應激狀態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肥胖因素 目前認爲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約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爲肥胖者,且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比;隨着年齡增長,當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肌肉與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在25~75歲時,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佔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明顯增多。      長期攝食過多飲食過多而不節制,營養過剩,會使原已潛在功能低下的胰島素β細胞因負擔過重而誘發糖尿病。現在國內外已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感染幼年型糖尿病與病毒感染有顯著關係,感染本身不會誘發糖尿病,僅可以使隱形糖尿病得以外顯。      妊娠有關專家發現妊娠次數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多次妊娠易使遺傳因素轉弱,誘發糖尿病。      基因因素 目前科學認爲糖尿病是由幾種基因受損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類第六對染色體短臂上的HLA-D基因損傷,Ⅱ型糖尿病——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線粒體基因損傷。總之,不管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也不論是因爲遺傳易感而發病,還是因環境因素、病毒感染髮病,歸根結底都是基因受損所致。因此,也可以說糖尿病是一種基因病。

=======================================================================-=

       糖尿病、葡萄糖耐量減低、代謝綜合症、高尿酸血癥、痛風、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等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破壞人體多系統、多器官的“現代文明病”。現代醫學認爲:糖尿病屬於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包括糖、脂肪、蛋白質三大代謝紊亂,由此累及人體多系統、多器官的病變而導致“百病齊發”;現已成爲僅次於腫瘤、心腦血管病的第三大威脅人類健康與影響生命質量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我國發病人數已超過3千萬,並且呈急劇上升勢頭,每年新增病人約100萬,故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糖尿病的世紀”。
   西醫主要針對胰島功能不足或胰島素絕對、相對分泌不足,而採取補充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優點是快速而準確地降低血糖並控制在較理想範圍之內,特別是糖尿病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性綜合症、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西醫西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對慢性進行性的血管、微血管和神經損害,以及由此所產生的致殘致死的危害,迄今爲止尚無防止與延緩其發生發展的有效措施,尤其以佔全部糖尿病患者95%的Ⅱ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爲突出。
   如果單純以降糖藥爲主的對症治療,難以控制病情逐漸惡化;如果長期使用雙胍類與磺脲類降糖藥,則體內會產生藥物耐受性,使藥物的降糖能力大大下降,甚至無效,並會導致各種不良影響;如果通過腎代謝造成腎衰,長期用藥則會帶來噁心、腹脹、便祕、排氣痛苦等藥源性疾病。其他併發症如倦怠乏力、虛弱消瘦、頭昏頭痛、睡眠不好、抵抗力減弱、容易感冒、貧血、多汗、腰痠背痛、手足麻涼、多飲多食、極度口渴、飢餓難耐、尿急尿頻、月經不調、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皮膚瘙癢甚至發疹或感染、足部疼痛或間歇跛行、肢端麻痛、間歇視力模糊、傷口難癒合、視網膜病變、眼底紅斑、高血壓、高血脂、血液粘滯、冠心病、心絞痛、腦血栓、動脈硬化、腦中風、偏癱、心肌梗死、失明、慢性腎衰竭(尿毒症)、肢腫、深部靜脈血栓、四肢潰爛甚至壞疽等,嚴重危脅患者的生命,影響生活質量,痛苦極大。當糖尿病患者和醫生倍加關注合併症對眼睛、腎臟的損害時,80%的糖尿病患者卻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所以“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作爲一種臨牀的新理念正在國內外叫響。    中醫認爲:陰虛燥熱是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氣虛是其遷延的癥結,血瘀是其合併症發生的主要原因,陰陽俱虛是其發展的趨勢,所以滋陰是關鍵。在滋陰補腎的基礎上,針對疾病的早、中、晚期所表現的特定症狀,運用中醫辨證體系,注意配合清熱、補氣、調補陰陽、活血化瘀,以及舒肝理氣的臨牀應用,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兩方面制訂治則,指導用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