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話養生、防溼疹有妙招!

時間: 2011-11-10

       立秋時節話養生

         時值立秋,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本文將爲您介紹立秋時節的保健養生等內容。

7日“立秋”晝夜溫差開始加大 當心疾病乘“秋”而入

    7日是立秋,俗話說:“立秋早晚涼,中午汗還淌。”這也就意味着,立秋之後晝夜溫差開始加大,市民應當開始逐漸改變夏天的生活方式。專家提醒,入秋後,要注意身體保健,莫讓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各種“貪涼病”乘“秋”而入。

  吃冰西瓜當心腸胃炎
  最近,不少人吃了冰西瓜後容易出現胃痛、拉肚子等腸胃炎症狀。對此,瑞金醫院中醫科主任沈小珩教授提醒:“立秋過後,西瓜已屬於反季節水果,可能對腸胃造成不良影響。”

    入秋後,氣候逐漸轉涼,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抗病能力減弱,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或者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專家提醒,秋季劇烈變化的氣候還易使一些體質較差或有舊疾的人一時無法適應,導致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在秋季發作,比如冠心病、腦溢血多在秋冬發作,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等。

  忽冷忽熱需防感冒 

 “到了秋天,中青年、白領人羣等最容易得感冒。”龍華醫院呼吸科吳定中表示,“秋老虎”的威力會讓不少年輕白領忽略早晚溫差變化,此時頻繁進出空調房間,容易使人着涼。隨着氣候變冷,人體免疫功能逐漸下降,體質差的人不能馬上適應季節變化,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中醫認爲“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在這個季節,應減少辛味食品,增加酸味食品。尤其是中老年人,飲食調攝除了一般滋陰潤肺外,還可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白領除了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還要注意多休息,不要過度疲勞,以免影響身體抵抗力。

立秋過後如何吃水果

    今日立秋,立秋過後,進入水果豐收的季節,但吃水果並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會影響健康。比如: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患有腎炎、糖尿病、冠心病者應少食;吃梨過多會傷脾胃、助陰溼,使胃腸功能失調,胃寒腹瀉者應忌食;葡萄含較多檸檬酸、蘋果酸等,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立秋會帶來“秋燥”的有關疾病,應該多吃潤肺的食物,飯前多飲雞、魚湯等。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蘿蔔、西紅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立秋伊始早防“燥”

    不知不覺中立秋了。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具體該怎麼應對呢?

  對於人體各部出現的“乾燥症”,宜酌情予以調治。如鼻燥,尤其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點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涼宣燥之功;咽燥飲用玄麥甘桔沖劑,可獲良效;柿霜能清熱寧嗽,用於“燥咳”頗爲適宜;膚燥當以珍珠霜潤而護之;腸燥可擇有滑腸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通祕。

    此外,中醫有一稱爲“增液湯”的名方(玄蔘15克,麥冬、生地各12克),能潤一身之燥,秋季可水煎代茶常飲。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應注意調節空氣溼度,保持環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淨化空氣,涵養水分的綠色植物,睡前亦可於臥室裏置冷水一盆,以緩解燥氣剛烈勁急之勢。

    同時,也須指出的是,秋高氣爽又是健身的大好時節,人們在立秋伊時秋燥不甚之際就應早到戶外鍛鍊,呼吸吐納,藉以提高肺臟生理功能則燥邪難侵。

時至立秋調理有七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七忌:

  一忌無病亂補。

    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用膳對象應分爲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

  五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

    在人們重視進補的同時,還要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這對健康是不利的。要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剛立秋不宜大補

    立秋雖然標誌着秋季的開始,但剛立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還是較高,空氣的溼度也還很大,人們不但感覺不到秋涼和秋燥,反而到處都是悶熱潮溼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爲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爲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食物。

    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非常容易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虛弱者若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溼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則對身體大有裨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爲主。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蔘、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此,對於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立秋後小心“陰暑”

    今日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熱。其實,通常所說的“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

  燥是秋的主氣。其引起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爲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甚至發燒至高熱。秋燥所致咳嗽時間較長,難以治癒,使人生畏,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溫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還很易使人發生“中暑”。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溼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由於暑熱溼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衝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在當前躲避秋老虎之時,白天氣溫很高,但往往晝夜溫差較大,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傷陰暑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痠痛、腹痛腹瀉等症。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溼侵襲而引發“陰暑”。飲食上要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每天吃1 2個梨、西瓜、蕉類、山竹等涼性水果;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還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過後如何吃水果

    今日立秋,立秋過後,進入水果豐收的季節,但吃水果並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會影響健康。比如: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患有腎炎、糖尿病、冠心病者應少食;吃梨過多會傷脾胃、助陰溼,使胃腸功能失調,胃寒腹瀉者應忌食;葡萄含較多檸檬酸、蘋果酸等,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立秋會帶來“秋燥”的有關疾病,應該多吃潤肺的食物,飯前多飲雞、魚湯等。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蘿蔔、西紅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立秋燥咳小偏方

    立秋後,風乾氣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尤其易引起燥咳。燥咳的症狀表現爲乾咳不止,無痰或少痰,痰難咯出,痰中帶血絲,並伴有口乾咽痛、喉癢、聲音嘶啞、舌紅少津等症狀。推薦幾款有助於清除燥咳的食療方法,中老年人及急、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不妨一試。

  生薑茶:生薑洗淨切10片,茶葉7克,共煮成汁飲服。可發汗解表、溫肺止渴,對流行性感冒、咳嗽頗有療效。

  蔗汁粥:新鮮甘蔗500克,去皮榨汁備用,取粳米50克,煮成粥後兌入蔗汁60毫升,再用文火煮沸一次,調勻即可食用。

  蜂蜜蘿蔔汁:白蘿蔔400克,洗淨去皮切碎,用潔淨紗布包好榨出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調勻吞服,一日三次,連服3-5天。本方對便祕者療效更佳。

  杏仁燉雪梨:取甜杏仁15克,去皮打碎,雪梨1只洗淨去皮切片,同放碗內,加冰糖20克,放水適量,置鍋內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連服3-5天。

  川貝燉雪梨:取雪梨1只洗淨,橫斷切開,去核後放入川貝末6克,然後將兩瓣併攏,用牙籤固定,放入碗中加冰糖20克,放水適量,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吃梨喝湯,每日一次,連服3-5日。

  貝母冰糖汁:川貝母5克研末,冰糖20克同放碗內,加水150毫升,隔水燉煮20分鐘即可,早晚各一次,連服3-5次。

  陳醋冰糖汁:冰糖100克搗碎置入容器中,再倒入陳醋450毫升,浸泡3天冰糖溶化後即可服用,可在早飯前、晚飯後各服15毫升,可長期服用,止咳化痰效果最佳。

     防溼疹有妙招!

立秋過後易患溼疹 三黃水塗抹可快速治癒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中醫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魏陵博

    8月7號是24節氣“立秋”。立秋後,天氣逐漸轉爲早晚較涼,但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爲“立秋”時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天氣仍很悶熱,人們養生的重點仍是防暑祛溼。

  天氣溼熱,還不能盲目進補,滋補食物只會加重胃腸負擔。初秋天氣容易使人脾胃虛弱,所以調和脾胃是“防虎”關鍵。適合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最好多吃瓜果蔬菜,比如芹菜、茄子、黃瓜、西瓜等。紅小豆、綠豆、薏米、白扁豆等也要常出現在餐桌上。它們都能清熱降溫,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

  立秋時最易出現腹瀉、低熱和溼疹,家裏可以常備兩種“水”——藿香正氣水和三黃水。藿香正氣水能夠化溼,對腹瀉和低熱有很好的療效。而皮膚類疾病則可以嘗試三黃水,三黃即黃連、黃柏、黃芩,各抓10到20克,煎藥湯清洗或塗抹患處,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將三味藥材煎水用來泡浴。

                                                                            太極雲寶養生館蒐集供參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