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陽”好,還是“小三陽”好?

時間: 2012-10-26
  乙肝“大三陽”好,還是“小三陽”好?

     解放軍302醫院醫學博士  劉士敬(100039)

   過去一直認爲乙肝“大三陽”是病毒複製活躍的標誌,傳染性大,對人體威脅自然就大,如果“大三陽”能夠轉變爲“小三陽”則表示乙肝病毒複製減弱,傳染性降低,對人體危害相對減輕,故而認爲乙肝“小三陽”要比“大三陽”好,但是,隨着乙肝臨牀和基礎研究的深化,發現以前的這一定論並非完全正確,有時候乙肝“小三陽”比“大三陽”帶來的威脅更大,這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化驗乙肝病毒五項指標(也稱“二對半”),結果表現爲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原)和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三項指標同時陽性(符號爲“+”),即是所謂的大三陽"。"大三陽"陽性標誌着乙肝病毒感染及病毒高度繁殖複製,病人具有高度的傳染性。乙肝病情的不同發展階段(急性乙肝,或爲慢性乙肝、肝硬化以及部分爲無症狀的乙肝病毒攜帶狀態)都可以伴隨“大三陽”存在,具體判斷依據尚需結合患者病史、臨牀表現及其他檢查(肝功、B超等)。"大三陽"確實說明其傳染性較強,但不能說明其肝炎病情較重。應結合其他條件來具體判定。如果乙肝五項指標表現爲HBsAg、抗HBe(乙肝病毒e抗體)和抗HBc三者同時陽性,便稱爲"小三陽"改變。在急性乙肝過程中一旦出現"小三陽"改變常提示近期可能痊癒。而在慢性乙肝中出現"小三陽"改變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HBV原始毒株感染產生的典型的慢性乙肝,常由"大三陽"轉爲"小三陽",即其中的e系統轉變,由e抗原陽性轉爲e抗體陽性。其意義爲提示乙肝病毒繁殖複製減少或停止,傳染性變低或消失,肝臟炎症減輕,肝功恢復正常,慢性乙肝逐漸減輕穩定直至痊癒。而另一種情況是近年來臨牀上發現不少"小三陽"變化的慢性乙肝患者長期抗Hbe陽性,而其病情反覆,進展迅速,常很快發展爲肝硬化、肝癌,或出現慢性重型肝炎,或急性重症肝炎,預後差。經研究表明,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爲乙肝病毒前C基因區變異株感染所致的異型慢性乙肝所致。在地中海沿岸,東南亞、遠東等地區和國家多見,我國該類患者也不少。

乙肝病毒e抗原是乙肝病毒核心部分核心抗原中可降解的部分,通常在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情況中,與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保持一致,故其存在反映病毒在體內的繁殖複製。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的血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其持續陽性提示肝臟有慢性損害。而e抗體爲人體相對e抗原產生的抗體,屬非保護性抗體,但傳統一直認爲e抗體陽性,表明病毒複製趨於靜止,肝臟損傷輕微或無損傷,血液基本沒有或很少有傳染性。可是臨牀上確實發現許多病人長期爲乙肝“小三陽”,而病情重,易反覆,進展快,轉氨酶易波動,千擾素等抗病毒等治療效果差,常發展爲肝硬化、重型肝炎,預後不佳。這與傳統觀點不一致,令人費解,經大量觀察和研究表明,此種情況可能與乙肝病毒前C區基因突變病毒株感染有關,這種病毒變異株不能合成e抗原,但可出現e抗體。根據這種新觀點可將e抗體陽性(乙肝“小三陽”)的慢性乙肝分爲二種:一種爲經典慢性乙肝,爲原始乙肝病毒毒株感染,先有e抗原陽性(即“大三陽”),病情較重,病毒複製活躍,其後出現系統轉換,e抗原轉換成e抗體。臨牀提示乙肝病毒複製減少,肝臟炎症減輕,肝功恢復正常,臨牀表現一過性加重後逐漸減輕至痊癒。另一種則爲前C基因區變異的毒株感染的慢性乙肝,亦爲乙肝“小三陽”,但但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爲陽性,無e系統轉換過程。這種異型慢性乙肝易發生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病情易反覆,治療效果差,預後不良。又由於這種毒株有持續複製能力,故乙肝“小三陽”仍有感染性。因此,“小三陽”並非全是好事,應具體分析和進一步採用PCR法測定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是否存在,如爲異型株乙肝病毒感染,則比“大三陽”的病人後果可能更差一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