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損害和抑鬱症狀

時間: 2011-12-16

   在臨牀上,經常會遇到慢性、長期、多發軟組織疼痛的患者,這些患者往往開始因某些小部位的損傷或疼痛而就醫,結果經治療後症狀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愈加重愈到處求醫,但治療效果都不太理想;患者往往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而更去尋找祕方、偏方或名醫,且對醫生不太信任,他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能得到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並希望這不是什麼大病,希望醫生用很少的藥物,很獨特的治療方法一下子就治好病,另一方面,當他們試用了一種與以前不同的方法,在短時間內會覺得有效,時間稍長又覺得無效,他們就覺得這個醫生也不行,就停止了治療。又開始了尋醫的過程,往往他們會使用了很多種的治療手段。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從醫學的發展角度講,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少,大家都有很大的工作壓力,下班後與朋友、同事、家人的交流減少,沒有以前生活中的閒適的態度,是人精神緊張的一大原因;其次,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抑鬱症這個詞漸漸流行,據說這裏有陰謀,是因爲某些國外的大藥商開發了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因爲患者人羣少,沒有市場,他們就造勢、推波助瀾,把抑鬱症這個詞變成一個流行詞,把本來不是病的狀態說成是一種病,經過這麼多年,現在全球的抑鬱症發病率已經超過心血管的發病率了,再過幾年,都快趕上感冒發燒的發病率了。其實,有那麼多抑鬱症的患者嗎?就拿我們國家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的說法,不如意,就會產生矛盾,照現在的醫學理論,就是抑鬱症高發的重要原因啊!但以前誰聽說過有那麼多的抑鬱症?那是不是原來是因爲沒發現、沒想到、沒診斷導致抑鬱症的發病率低呢,也不是,因爲抑鬱症如果不治療,會誘發自殺傾向,中國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殺率高以外,也沒發現哪些年份自殺率明顯上升啊。倒是近幾年經常聽說日本年輕人的自殺率上升,中國的自殺率也有升高的趨勢,那是和社會工業化的進步有關係,是不是就能認爲是社會發展了造成抑鬱症患者的增多呢?不知道,也沒研究過。但是,我總覺得沒有那麼多的抑鬱症患者,人的情緒是有波動週期的,一段時間內會覺得好像事事與我作對,幹什麼都不順,情緒低落;另一段時間內,覺得天高任鳥飛,天生我才必有用,情緒就比較高漲,幹什麼都比較有興趣,工作效率高。這都是週期性的,會調節的人會努力讓這個變化不明顯,讓它不影響自己的判斷;而有的人在自己的情緒低潮期會覺得自己是憂鬱的,有抑鬱症的典型表現,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再不斷的自我強化、自我暗示,真的會覺得得了抑鬱症了!

   從軟組織病變的角度來說,軟組織病變有時就會影響到身體的許多部位,治療起來也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會讓人情緒低落、悲觀、生活質量下降,但絕不會真正產生抑鬱,因爲它並不像惡性腫瘤那樣讓人絕望。當軟組織病變的患者因病多方治療無效時,憂鬱的心情會控制患者,逐步發展成抑鬱症,但只要治療有效,患者完全可以從這個狀態中解脫出來,而無須依靠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國外在治療慢性軟組織疼痛疾病的時候,推薦使用抗抑鬱症藥物,經我個人在臨牀上的使用,發現並沒有什麼效果,不管我告訴患者是不是使用這類藥物。所以,在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疾病時,必要的心理疏導是有益的,但藥物是(我覺得)沒什麼療效。因此,當遇到一個久治不愈的軟組織病變患者,應該先從心理上樹立其信心,再用最有效的手段讓患者覺得有療效,讓患者建立起對醫生的信任感,再逐步地強化治療,減輕其病痛,直至治癒或明顯好轉。而不能直接給患者用上很多種治療方法,這樣一方面有的治療方法患者已經試驗過了,他已經覺得沒效果,醫生還給他用,他會降低信任感;另一方面,醫生即使治療有效,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會有效、哪種方法最有效,對提高自己的醫術沒好處,醫學上在診斷的時候講究“一元論”,就是最好用一種診斷來涵蓋患者的所有症狀,說明患者的所有問題,在治療上也會採用同一類的治療,去集中力量治癒這一疾病。在軟組織疾病的治療中也概莫例外。

   曾看到過一個報導,說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在腦內形成一個病竈,使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但這個病竈是先於患者的病變已經存在,就像“原癌基因”,已經存在人的體內,有適當的條件就發作引起癌症呢,還是因爲慢性疼痛的長期刺激,使腦內產生這一病竈,這還一無所知,不過,臨牀上確實有很多患者的發病符合這一發現。患者的疼痛耐受力、情緒、性格之間有強的關聯。這在臨牀上有什麼意義還不明確,這更增加了慢性軟組織病變的治療難度。因其難,所以纔有研究的必要,在這方面有成果,會造福人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