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離你有多遠(圖)

時間: 2012-10-28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帶來的危害,幾乎都來自那些併發症。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爲急性和慢性兩大類。隨着胰島素的廣泛使用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急性併發症的防治水平大大提高,而慢性併發症的威脅則逐漸增大。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包括:血管併發症和神經併發症兩大部分。血管併發症又可分爲大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兩類。大血管併發症主要指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併發症,微血管併發症則主要是指糖尿病眼底病變和腎臟病變:而神經併發症則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等的病變。

  一旦罹患了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的威脅便始終徘徊在患者的左右。但經過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也可遠離併發症。2002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選擇了1991-2000年的10年時間在部分三級甲等醫院的住院病人)進行了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調查,結果發現,1/2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整個受調查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3。2%的人有一種或多種慢性併發症。與此同時,大量國內外資料亦表明,只要良好地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發病率及其對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就會大大減輕。因此,我們應及早發現糖尿病及併發症,並進行有效治療,以逆轉或完全避免併發症的出現。將糖尿病併發症的威脅降到最低限度。

  5年是微血管併發症高峯期

  由於每個患者的遺傳素質和所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一樣,因此,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而言,大血管病變可發生在糖尿病發病之前,當然,也可能發生於糖尿病診斷之後。而微血管併發症則多發生於糖尿病之後,糖尿病發病5年後是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病高峯期。

  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相關的因素包括:家族史、疾病類型、發病年齡與病程、體質指數、血壓血糖高低、血脂是否異常、吸菸史和性別等。其中,體重、血糖、血壓、血脂和吸菸屬於可控因素。只要能將上述因素控制在滿意水平,就可使併發症的威脅降低到最低限度。

  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初期搞清自己所患疾病的類型。是十分必要的。1型糖尿病必須用胰島素治療才能維持生命,而2型糖尿病則不一定如此。這是兩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的主要差別。而從治療原則的角度來看,兩者基本相同。爲了便於記憶,我把這些治療原則比作是“駕好五套車,做好五件事”。也就是說,通過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以及糖尿病監測等綜合治療,使糖尿病患者的體重、血糖、血壓、血脂、血液黏稠度控制在滿意範圍,以有效地延緩或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大血管的併發症較爲普遍和嚴重,威脅也更大。而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要小心微血管併發症帶來的危害。但兩型糖尿病均可發生各種類型的併發症。

  糖尿病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檢查項目是血糖監測。有些患者監測血糖只是每天查一次空腹血糖,其實,這樣不能反映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全貌,而查血糖譜是一個較好的辦法。血糖譜有很多種查法,包括4次血糖譜(空腹、三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7次血糖譜(空腹、三餐後2小時以及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這對於瞭解一天的血糖動態變化很有幫助。每個月查2~4次。當然,還可查糖化血紅蛋白,以瞭解近2個月血糖總的控制程度。

  除了檢查血糖,還要定期查尿常規,因爲尿中蛋白可反映出腎臟功能;酮體可反映出胰島素缺乏的嚴重性;紅白細胞可反映出泌尿道有無炎症存在。如有條件,可以每年定期查1~2次尿微量蛋白。

  體重和血壓也是需要密切注意的問題,初診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測體重和血壓,如果體重及血壓正常,以後每3個月還要測一次。

  除此以外,每6~12個月,要檢查血脂、肝功能、腎功能1次。每年還要查心電圖和頭顱CT或磁共振1次。以瞭解心臟及腦血管的情況。

  關注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和神經病變的結果。當然,發生了糖尿病足也不是一步到位就同時有了血管、神經病變和感染,它的發展有一個從輕到重的過程,通過控制、治療,可以防微杜漸。

  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狀是下肢麻木、疼痛及皮膚潰瘍,從輕到重可表現爲:間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壞疽。病變早期可發現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擡高下肢時足部皮膚蒼白,下肢下垂時又呈紫紅色。足部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減弱以至消失。間歇跛行是患者有時走路時突然下肢疼痛難忍,以至不得不一瘸一拐,或乾脆就不能行走,這是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現。休息痛則是下肢血管病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不只行走時下肢供血不足引起疼痛,休息時下肢也因缺血而疼痛,嚴重時可使患者徹夜難眠。病情再進一步發展,下肢特別是腳上可出現壞疽。俗稱“爛腳”,破潰創口久久不愈。

  糖尿病足的治療也應以預防爲主。得了以後要早治,不要因忽視而貽誤病情,最後不得不截肢。防治手段包括:①嚴格控制好血糖,也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和高血黏稠度的控制;②注意足部衛生,避免穿過緊、不合腳的鞋,注意清除鞋子內異物,以免磨破皮膚。修剪趾甲時不要太短過禿。對雞眼和任何微小的足部損傷或感染都應給予積極處理;③改善下肢循環,注意足部保暖;④要戒菸,吸菸能使血管進一步收縮,是造成下肢壞死的重要原因;⑤經常自我檢查自己的腳,試試腳上的皮膚感覺是不是靈敏,看看色澤是不是正常,腳上有無小的傷口;⑥一旦糖尿病足診斷成立,就須立即積極就醫。

  30歲糖尿病高危人羣應警惕“病找人”

  目前,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在3%左右,而且,其中的2/3是有了糖尿病的明顯症狀時才被發現的,也就是說是“病找人”,而不是主動檢查。應及早發現糖尿病,做到“人找病”。否則,往往會貽誤病情,甚至弄得一身併發症。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在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時就積極檢查,早期發現糖尿病。

  年齡在3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且肥胖,曾有生產8斤以上嬰兒史,有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紊亂者的高危人羣,如果有以下任何不適情況,如體力、體重近期明顯下降,餐前飢餓難忍,視力模糊並下降,皮膚瘙癢且創口不容易癒合等,一定要及時檢查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必要時進行糖耐量等檢查。

 

下一篇:談老年人保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