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

時間: 2011-10-06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中華中醫藥學會 發佈ZYYXH/T93-2008)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無過量飲酒史而肝實質細胞變性和肝細胞內脂肪蓄積(主要爲三酰甘油)爲特徵的臨牀病理綜合症。它是肝臟脂肪代謝功能障礙,脂類物質動態平衡失調,致使肝細胞內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等三種不同階段的類型。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脅痛”、“痰證”、“積聚”等範疇。

1 診斷依據
1.1 臨牀表現:
    本病臨牀表現主要與其病因、病理類型及其伴隨疾病狀態有關,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1.1.1 症狀:本病起病隱匿,臨牀症狀輕微且缺乏特異性。可有肝區不適或隱痛或脹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噁心、腹脹、腹瀉等。極少數患者可發展成肝硬化而出現黃疸、腹水、下肢浮腫。但也可無自覺症狀而在體檢時被發現。
1.1.2 體徵:常有肝臟腫大,肝區可有觸痛或叩痛。極少數重症可出現脾腫大、腹水。

1.2 理化檢查
1.2.1 血液生化檢查:
單純輕度脂肪肝可無明顯異常。脂肪性肝炎可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升高。部分患者伴尿酸和轉鐵蛋白升高。三酰甘油、膽固醇及脂肪酸可正常或升高。隨病程進展可出現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1.2.2 影像學檢查:
  B 超檢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檢查的首選方法。
  CT 檢查:瀰漫性肝臟密度降低,肝臟與脾臟的CT比值≤1。肝脾CT比值≤1.0,但>0.7者爲輕度;肝脾CT比值≤0.7,但>0.5者爲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爲重度。
1.2.3 肝臟組織學檢查:
肝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明確診斷和判定病變程度,瞭解病因,估計預後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肝活檢組織HE染色光鏡下肝細胞脂肪變性程度,一般將脂肪肝分爲輕、中、重度。
    輕度:光鏡下,每單位面積見1/3---2/3的肝細胞出現脂肪變。
    中度:2/3以上肝細胞脂肪變。
    重度:幾乎所有肝細胞均發生脂肪變。

1.3 診斷要點
  凡具備下列第1-5項和第6或第7項中任一項者即可診斷爲本病。
1.3.1 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週<40g。
1.3.2 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1.3.3 除原發疾病臨牀表現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症狀及體徵。
1.3.4 可有體重超重和(或)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徵相關變化。
1.3.5 血清轉氨酶和GGT水平可有輕至中度增高(<5倍正常上限),通常以ALT增加爲主。
1.3.6 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瀰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要點。
1.3.7 肝活體組織檢查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要點。

2 辨證論治
    本病病機主要爲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溼熱內蘊,痰濁內結,瘀血阻滯,最終形成痰瘀互結,痹阻於肝臟脈絡。本病多虛實夾雜,而氣血虧虛、肝失調養及腎精虧耗、水不涵木是左右脂肪肝預後轉歸的關鍵。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腎兩髒。

2.1 痰瘀互結證:
    證候:脅肋刺痛或脹痛,乏力,脘腹痞悶,脅下痞塊,舌胖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化痰消瘀。
    方藥:化痰消瘀經驗方。
    萊菔子6g,姜半夏6g,澤瀉9g,柴胡6g,鬱金9g,山楂12g,丹蔘15g,決明子12g,海藻9g,虎杖12g,枳殼9g,薑黃9g。
    加減:肝區刺痛,加延胡索9g,澤蘭9g,青皮6g;乏力或便溏,加白朮9g,黃芪15g,薏苡仁30g,陳皮9g;失眠,加炒酸棗仁12g,夜交藤12g。
    中成藥:①山楂內消丸,口服,1次6g,1日3次;②大黃V(蟄)蟲丸,口服,1次4.5g,1日2次。

2.2 肝鬱脾虛證:
    證候:脅肋脹痛或隱痛,心情抑鬱不舒,噯氣,四肢乏力,食慾不振,或有便溏,舌淡或胖,苔薄白或膩,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
    柴胡6g,白芍15g,白朮12g,茯苓15g,姜半夏6g,陳皮6g,黨蔘12g,鬱金9g,山楂12g,枳殼9g,薏苡仁30g。
    加減:胸脅痛,加延胡索9g,理氣活血止痛;乏力甚,加黃芪18g,益氣健脾;腹瀉便溏,加煨葛根12g,砂仁(後下)3g,昇陽化溼止瀉。
    中成藥:①逍遙丸,口服,1次9g,1日3次;②香砂六君丸,口服,1次9g,1日3次。

2.3 溼熱內蘊證:
    證候:脘腹痞悶,脅肋脹痛,便祕或穢而不爽,睏倦乏力,或有噁心,小便黃,口苦舌幹,舌紅赤,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溼。
    方藥:小柴胡湯和茵陳湯加減。
    柴胡6g,茵陳(後下)12g,黃芩6g,白朮12g,姜半夏6g,枳殼9g,澤瀉9g,制大黃9g,梔子6g,虎杖15g。
    加減:尿黃,加車前草15g;納呆腹脹,加山楂12g,萊菔子6g;肝區痛甚,加白芍15g,延胡索9g;口乾,加生地黃12g,石斛12g。
    中成藥:膽寧片,口服,1次2-3片,1日3-4次。

2.4 氣滯血瘀證:
    證候:胸脅刺痛或脹悶,走竄疼痛,或脅痛拒按,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等,舌紫暗或瘀斑,脈澀。
    治法:行氣活血。
    方藥:復元活血湯加減。
    柴胡6g,當歸12g,澤蘭9g,丹蔘15g,赤芍12g,鬱金9g,香附9g,枳殼9g,川芎6g,薑黃6g,山楂12g,虎杖15g,牛膝9g,甘草6g。
    加減:脅痛甚,加蒲黃(包煎)9g,白芍15g;口乾渴,舌紅少津,加玉竹12g,生地黃12g;失眠,加炒酸棗仁12g,夜交藤15g。
    中成藥:丹蔘片,口服,1次3-4片,1日3次。

2.5 肝腎陰虛證:
    證候:脅肋隱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或午後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虛細或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一貫煎和六味地黃湯加減。
    北沙蔘9g,枸杞子12g,當歸9g,生地黃9g,麥冬9g,山茱萸9g,丹蔘12g,白芍15g,陳皮6g,決明子9g,澤瀉9g,山藥15g,山楂12g。
    加減:脅肋刺痛,加薑黃9g;陰虛兼溼熱,加黃芩12g,梔子12g;口乾渴,舌紅少津,加天花粉15g,石斛12g;失眠,加炒酸棗仁12g,夜交藤12g;腰膝痠軟重,加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9g。
    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口服,1次6g,1日2次。以上劑量根據病情,可適當增減

2011-2-26.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