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病因研究綜述(一)

時間: 2011-06-14

心理在線,北京康隆盛世心理諮詢中心  房山海

抑鬱症的病因研究,分爲西醫病因病理研究和中醫病因病機研究。本綜述是綜合了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

目錄

西醫病因病理研究:

一、        生物學研究

二、        遺傳學研究

三、        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

中醫病因病機研究

一、理論研究

二、現代基礎研究

三、季節因素研究

  正文

抑鬱症是一全球性的精神衛生問題,其病因很複雜。按起病原因可將抑鬱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

   繼發性(或體內性)抑鬱指有明顯原因,如繼發於軀體疾病、藥物(如皮質激素),抑鬱是些疾病或藥物作用的直接後果。

原發性抑鬱一般查不出明確原因,故又稱不同源性抑鬱,是精神病學中研究的重點。雖然原發性抑鬱症的確切病因至今並未徹底闡明,但目前大多認爲,抑鬱症的發生,是生化、遺傳和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           生物學研究

1.抑鬱症的遞質學說研究

是近30年來研究的熱點,與抗抑鬱藥作用機制的研究有關。抗抑鬱藥主要影響單胺類神經遞質而發揮治療作用,因此,提出了抑鬱症病因的兩個主要假說

(1)單胺假說:60年代提出此假說,認爲抑鬱症是及腦中單胺遞質[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功能不足,理由是利血平耗竭中單胺可以引致抑鬱。很多抗抑鬱藥,不論是減少單胺降解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還是抑制單胺再攝取的三環類抗抑鬱藥(TCA),作用機制雖不同,最終均升高突觸部位單胺水平,有明顯的抗抑鬱作用。

(2)受體假說:由於MAOI和TCA升高NE/5-HT的作用發生快(數小時),而臨牀顯效時間至少需2周。迄今大量的研究仍未能證實抑鬱症病人血、尿、腦脊液確有NE及其代謝物缺乏的證據,僅用單胺假說很難自圓其說。因此,70年代以來人們對突觸後受體敏感性的改變爲重視,提出抑鬱症是腦中NE/5-HT受體敏感性增高的緣故(即超敏)。許多抗抑鬱藥卻下調β-腎上腺素受體和5-HT2受體敏感性而達到治療目的。其實這兩種假說並不互相矛盾,單胺假說強調突觸前單胺攝取抑制的急性藥理效應,受體假說側重突觸後受體的適應性變化,實際是同一機制不同環節。

5-HT在抗抑鬱藥和抑鬱症病因中的作用更備受重視。現有的一些體內外實驗也支持抑鬱病人確實存在5-HT功能障礙,例如抑鬱病人血漿色氨酸(5-HT前體)水平低、腦脊液5-HT代謝物也低,自殺者額葉皮質5-HT受體密度增高,都說明抑鬱症與5-HT關係密切。隨着人們們遞質受體生理功能、亞分型的瞭解,特異性受體激動劑、拮抗劑的發現,活體受體測定技術的發展以及受體分離、克隆技術應用,必將爲抑鬱症的病因學研究開闢廣闊前景。

2.神經內分泌研究:

臨牀發現約50%庫欣綜合徵病人伴有抑鬱症症狀,經治療皮質醇水平正常後,抑鬱症狀也隨消失,表明本病與神經內分泌存在某種內在聯繫。研究較多的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很早就知道抑鬱病人血漿皮質醇水平高,尿皮質醇及代謝物排出率也高,近年還發現病人腦脊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放激素濃度增高,提示抑鬱病人HPA軸功能障礙。抑鬱病人不僅皮質醇分泌高,分泌節律也有改變。正常人後半夜分泌減少,用氟美鬆可抑制分泌。

50%抑鬱症病人口服1mg氟美鬆,血漿皮質醇仍居高不下,此即氟美鬆抑制試驗(DST)陽性,一度視爲抑鬱症的一種生物學標誌,並作爲輔助診斷之用。可惜特異性不高,其他一些精神病也可出現陽性。DST可作爲復發的預測指標,經治療後如未恢復正常,往往提示覆發風險較大。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興奮試驗,可測定病人HPT軸功能,約1/3抑鬱症病人TRH試驗反應遲鈍。

抑鬱症的生化病理機制研究,認爲5-羥色胺(5-HT)能低下作爲抑鬱症神經生物學標誌。隨着神經生物學領域中神經肽研究的興起,肽類神經遞質-生長抑素成爲抑鬱症發病機制研究的新熱點。神經內分泌研究一致公認:抑鬱症神經內分泌改變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亢進;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研究認爲促甲狀腺激激素(TSH)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的反應遲鈍可作爲重度抑鬱症的生物學標誌;有關抑鬱症患者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障礙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3.抑鬱症的心理神經免疫學研究:

免疫系統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礙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鬱症可看作是一種心理神經免疫紊亂性疾病。生理應激和心理應激能激活免疫系統,導致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多個方面,包括神經遞質代謝、神經內分泌功能、神經可塑性以及與行爲改變有關的信息過程。細胞因子不僅由免疫活性細胞分泌,也能被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細胞合成和分泌,它在抑鬱症中的作用可能會在揭示抑鬱障礙機制上有新突破,並可能作爲今後藥物治療的靶點進入臨牀領域。

二、遺傳學研究:

調查發現抑鬱症先證者患本病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羣的10~30倍,血緣關係愈近,患病機愈高。如雙親均患病,子代患病機率可高達50%。研究發現單卵雙生子女同病率56.7%,雙卵雙生子同患病率12.9%。寄養子研究也支持與遺傳關係密切,與環境關係不大,有心境障礙的寄養子,其親生父母患病率爲31%,而養父母患病率只有12%,對108名單相抑鬱患者及其一級親屬700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一級親屬中單相抑鬱症的患病率爲41.1%。近年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本病易患基因與5、10號染色體連鎖,但此結果尚有待證實。其他研究見抑鬱症的病因研究綜述(二)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6-08
文獻綜述不是一種研究方法,而是科學研究的必經過程,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總結與改進,纔有研究價值。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6-08
看幾篇相關論文,特別是綜述型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