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腎癌的認識

時間: 2012-06-10
腎癌是發生於腎實質細胞、腎盂移行上皮及輸尿管的惡性腫瘤。臨牀上分腎癌、腎盂癌和輸尿管癌,固然三者發生的部位不同,但臨牀症狀、體徵、診斷和治療都大同小異,因此歸在一起討論。腎臟腫瘤雖不常見,約佔全部腫瘤的1%~2%,但絕大多數爲惡性。其中70%以上發生在40~60歲春秋組,男性較女性多,男女之比爲3:1。 

  傳統醫學對腎癌的熟悉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以及唐代王燾的《外臺機密》都明確地提出了溺血和腰腹深部的腫塊這是腎癌重要的特徵。其後歷代對血尿進一步區分爲溺血與血淋,如清代林佩琴的《類證治裁》更明確地提出了與其他痰病的鑑別診斷。一千餘年來,傳統醫學對腎癌的治療積累了豐碩的經驗,療效不亂,不良反應少,在減輕痛苦,延永生存期,進步生命質量方面有較大的上風。


  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稱爲“腎積”、“痰癖”、“溺血”、“積”等。中醫古籍文獻是所提及的“腎巖”並不是現代醫學所謂的腎癌,而是指陰莖癌,不可攪渾。


  中醫學對腎癌的熟悉積厚流光。自公元前2世紀成書的《黃帝內經》首次記載本病的症狀後,歷代醫家從不同的側面臨本病的熟悉和治法作了很多探索和增補,逐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辨治體系。綜合諸醫家的論述。一致以爲本病與腎、膀胱、脾、肝等關係緊密親密。腰爲腎之府,腎與膀胱互爲表裏;腎主水,脾主水溼之運化。本病起因多由房勞太過、損傷腎氣;或飲食失調、脾失健運;或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或年邁體衰,腎虛不足;或起居不慎,身形受寒,邪氣自外乘之,以至水溼不化,兩傷,溼毒內生,積於腰府。久而氣滯血瘀,凝結成積塊。症見腰痛,少腹脅下按之有物,推之可移。溼毒化熱,下注膀胱,爍灼經絡、血熱妄行,則可見溺血經久不愈。腎爲真陰元陽所繫,病之初期因溺血不止,而致腎陰虛損;久而陰損及陽,則可見面色恍白,四肢不溫等腎陽虛衰之症。而後日漸食少消瘦,陰陽俱損,終屬敗證。

下一篇:肝癌的健康教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