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飲食可以抗衰老、延壽命

時間: 2012-06-23

早在兩三千年前,《黃帝內經》就主張:“飲食有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樑代醫學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年錄》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可見,古人很早就發現節制飲食可以抗衰老、延壽命,經常飽食則使人早衰,對人體有害。 

國內外病理學研究表明:經常飲食過飽,不僅會使消化系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臟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過剩的熱量還會引起體內脂肪沉積,引發“富貴病”和“文明病”。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飽食會導致大腦早衰。因爲飽食後,胃腸道循環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使腦細胞正常生理代謝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引起冠心病病人發作心絞痛,誘發膽石症、膽囊炎、糖尿病等。 

有關學者還證實:飽食能誘發人腦內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飽腹後,它在大腦中的含量要比吃飯前增加數萬倍,而且其數量的增長與食量成正比。這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被證實是促使腦動脈硬化的元兇,腦動脈硬化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學者還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約20%的老年性癡呆患者在他們青壯年時期皆是飽食的“美食家”。 

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飽八分,通過調節食量來推遲大腦的衰老過程。 

人過中年以後的進食方式應該像“羊吃草”那樣,餓了就吃點,每次吃不多,胃腸總保持不飢不餓不飽的狀態。我國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總結的祕訣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2007-3-15 07:40 回覆 
121.24.1.* 2樓

在人類生活的諸多因素中,要數飲食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古人對於養生提出:“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這一論述指明瞭“精氣神”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和三者之間的關聯。同時也指出精氣神來源於飲食,“食”爲“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可見飲食對於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性。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民以食爲天”的道理所在。 

 
  營養學專家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引發我國居民死亡的前幾種疾病,都與飲食有明顯關係。所以,講究飲食養生,調整飲食結構,養成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是當前養生保健的重要課題。 

  挖掘、繼承我國古代飲食養生的精華,結合我個人保健養生的體會,特提出健康飲食五字經:吃飯先喝湯,勝過神藥方;每餐七分飽,三餐“342”;粗細妙搭檔,葷素巧配合;冷熱要可口,細嚼慢嚥好。 

  吃飯先喝湯,勝過神藥方 

  通過我個人的身體狀況的變化,體會出一個飲食養生的妙法。我自幼體質虛弱,經常生病,一頓飯吃不好,就反胃吐酸,肚子痛,骨瘦如柴。我母親從一位老中醫那裏得到一個偏方,就是“吃飯先喝湯,一輩子不受傷”,讓我每日三餐頓頓有稀飯■小米稀飯■,一直堅持到現在,使我的身體越來越好,越來越健康。這個方法成了身體健康的一大法寶,勝過醫生開藥方。 

  每餐七分飽,三餐“342” 

  佛家有一句飲食養生的名言:“吃得多是吃得少,吃得少是吃得多。”這句話講得既精闢又有科學哲理,意思是平時每頓飯少吃,不傷身就會長壽,而每頓飯多吃,就會傷身短壽。常言道“食飽傷人”,就會短壽。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壽者就可以多吃十幾年的飯或者幾十年的飯,如此算起來,就是少吃是多吃,多吃是少吃。真是一個養生的祕訣,也是很多長壽老人飲食養生的經驗總結。但是我們怎樣恰當地安排好一日三餐的比例,才符合人的身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需求呢?很多營養學家及長壽老人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日三餐3、4、2的比例是最佳分配。這是按每頓飯以5分爲滿分來計算,早飯吃到3分爲最好,午飯吃到4分最佳,晚飯吃到2分爲最妥,正像我們經常講的“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一樣。這是因爲白天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就大,飲食的營養應該滿足身體消耗的需要。而晚間要休息了,人體的各器官也該休息了,就應當少吃。否則,多吃,人雖然休息了,但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還在不停地緊張工作,這不僅不利於身體健康,還會有害身體。很多人晚上吃得多,熱能消耗不了,就儲存堆積在體內形成脂肪而發胖,還會誘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民間有一句諺語:“晚上少吃一口,睡覺舒服一宿。” 

  美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表明:輕微飢餓,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病,從而可延長壽命。其原因是由於,細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輕微飢餓會激發體內的潛能,使之拯救細胞不死。這和我們中醫飲食養生的經驗不謀而合,就是“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粗細妙搭檔,葷素巧配合 

  男性養生保健,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飲食要多樣化,以保證身體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均衡供應,滿足需求,千萬切忌偏食與挑食。 

  在食物的搭配方面,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總結出多樣化飲食均衡的經驗。《素問・髒氣法時論》中就論述到“……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這是一份非常合理的營養食譜,它體現了全面均衡的營養和食物的多樣化,有很高的科學性。人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以穀物爲主食,蔬菜爲充食,肉類爲副食,水果爲輔助營養,巧妙搭配。這基本反映了我們祖先飲食養生的良好習慣。偏食挑食,只細不粗,維生素不夠;只粗不細,糖類營養不夠;只葷不素,脂肪過剩,碳水化合物不夠;只素不葷,蛋白質、微量元素不夠。所以,我們提倡合理的飲食結構,這樣纔有利於健康長壽。 

  冷熱要可口,細嚼慢嚥好 

  食物有寒、熱、溫、涼不同屬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根據自己身體實際需求,調整飲食中冷熱屬性的各種食物,以免因長期偏食偏寒、偏熱的食物而導致體內陰陽平衡失調。如:偏溫熱類食物有羊肉、牛肉、狗肉、粳米、麥粉、桂圓、荔枝、生薑、大蒜、辣椒等;偏寒涼類食物有鴨肉、鴨蛋、綠豆、黃瓜、冬瓜、黑木耳等。 

  吃飯的溫度,也有冷食與熱食需求之分,這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是有很大影響的。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個體差異的需求,因人而異安排飲食,力求既可口又利於健康爲最好。 

  在吃飯時,如何利用好牙齒的咀嚼功能和舌頭、口腔唾液的攪拌功能,這也是一門科學,千萬不能小瞧;用不好,就會影響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利用,使身體生病而短壽;用好了,就會使吃飯既是一種美食的享受,又是補充營養使身體除病健康長壽的好方法。 

  我有一位老戰友,吃飯時總是三下五除二,5分鐘就解決戰鬥。有的首長還表揚他吃飯像個男子漢的樣子,狼吞虎嚥。我就總給他提意見:這樣時間長了形成習慣會得病的。結果這位戰友經常飯後胃疼難受,不到40歲就患胃癌去世了。所以我總結了一條健康長壽的經驗,就是要想身體不得病,把好吃飯細嚼慢嚥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