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食療誤區

時間: 2012-08-05
“久病成醫”也許有些道理,這說明了如果一個人長期患病,就會經常接觸一些醫學知識。這些知識有時是從醫生的支言片語中獲取的,有時是從書本中間接獲知的,而有一些則是與病友間相互交流獲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很難獲得系統的認識,也很難達到專業深度,加上社會上還有許多誤傳和書中某些片面的觀點,使你難以辨別是非。有時候你會感到無所是從,還有些時候一些人也會將錯就錯。因此,糖尿病朋友尚有許多誤區,而我將有義務引導並使你走出誤區,步入健康的大道。       誤區之一 :食療不如吃藥 糖及營養的攝入源於飲食,飲食的質與量直接對你餐後的血糖及身體康復產生重大影響。通過合理限制食物中的血糖指數、熱量及含糖量等來控制餐後血糖是一種直接的方法,而比藥物通過糖代謝組織介導的間接降糖方法,有着更爲積極的作用和獨特的優勢。我國著名糖尿病專家、協和醫院向丁紅教授,將食療形象地比作治療糖尿病“五駕馬車”的“駕轅之馬”!說明,藥物只有建立在成功的食療基礎上,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從而儘早達到標準療效,切實提高你的生存質量及壽命。
       誤區之二 :控制食品含糖量最重要 食品的含糖量是用化學方法測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卻無法準確說明這種含糖量與人體血糖的關係(即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狀況)。能真實反映食物在體內生理效應的則是“血糖指數”。“血糖指數”概念由Jenkins等在1981年率先提出。當時他們將60餘種常用食物簡單糖類做人體試驗,以觀察各種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算出各自佔等量葡萄糖在2小時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的百分比,作爲各種食物的“血糖指數”。結果表明塊根類蔬菜的血糖指數最高(如土豆高達80±13%),穀類次之,豆類最低。食物的含糖量與血糖指數未必成正比。顯然,以血糖指數爲參照設計糖尿病飲食將會更準確、更科學。
      誤區之三 :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食品最好 糖對人體具有雙重作用,一是攝入的過多則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二則是供給人體生理代謝及病體康復的首要能量來源。對於病體而言,則更需要合理充足的能量供應,在你的飲食中糖提供的熱量宜佔總熱量的60%左右,不可過低,否則會直接影響病體的生理代謝活動、供能、及糖代謝組織和糖耐量的修復,甚至可通過糖異生過多而產生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因此,以往的“吃糠咽菜”極端限制糖攝入的飢餓療法很快被醫界淘汰,而以真正不含任何碳水化合物的“無糖”食品爲主食,更是不可取。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極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無糖”食物。甚至某些標有“無糖”字樣的食品不但含糖,而且可能含糖量約在67~70%以上;如,奶粉(全脂)含糖量35%,熱量552千卡;脫脂奶粉含糖高達52%,熱量361千卡。故不可盲目地不加限制的食用它。總之,對於糖攝入量的控制要從血糖指數、糖供熱比值、熱量含量、含糖量幾個重要因素全面、科學地把握。從糖供熱比例的角度而言,食品中糖提供的熱量宜佔總熱量的60%左右,請你要走出飲食的“含糖量越低越好、無糖更好”的誤區。       誤區之五 :稀飯可隨意喝 稀飯的固形成分多是米、面爲主,並含有大量水分,儘管糖含量不高,但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糖)消化吸收速度較快,常會致餐後血糖升速快、升幅高,這是由於血糖指數較高的緣故,故應予限制。
      誤區之六:口感第一 現代食品加工機械及工藝的改進,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其目的本應是爲人類提供更爲有益健康且感官優良(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其中“有益健康”則是任何食品加工的最重要、且是首要的必備條件。早在1965年美國專家Schroder通過實驗瞭解到缺鉻對糖代謝及動脈硬化的影響,就已明確提出精製食品對健康的危害,並例舉小麥加工成精製麪粉後除營養素大量丟失外,僅微量元素鉻就減少了2/3,這是對糖、脂代謝調節極爲不利的因素之一。但遺憾的是,我國到現在爲止,北方廣大地區人羣仍習慣並熱衷於食用精製小麥粉及其製品,並以這種不利於健康的不良口感習慣作爲最高口感標準。甚至有相當多的糖尿病朋友寧願犧牲健康以追求這種“精麪粉”感官上的滿足。這種不科學的“捨本逐末”飲食觀念,是糖尿病發生、發展及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誤區之七 :控制數量最重要 針對糖尿病的生理病理特點,爲了達到食療的最佳效果,在不超出總熱量限制的前提下,應以改善和提高飲食質量爲主,控制數量爲輔。改善糖尿病飲食質量必須掌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血糖指數要低(60%~70%),糖供熱比值佔該食品總熱量的60%左右,熱量含量每百克約300千卡,含糖量約60%,營養素比普通飯更豐富、平衡,在不超出總熱量前提下,這種主食基本滿足一般食量病人的飽腹需要。這就要求食物品種要儘量多一些,故主食主張採用多種穀類與多種豆類的混合成分。由於某一種穀類食物營養單一且血糖指數與含糖量較高,故不提倡長期單獨食用。因爲精製小麥粉血糖指數及含糖量比全麥粉和任何一種穀類食物都高,而營養素卻大量丟失,故更不主張長期單獨食用“精製白麪”。       誤區之八 :多吃不要緊、可多加藥 一些糖尿病朋友或許認爲“藥”是萬能的,“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爲了滿足自己的“口福”維持不良飲食習慣,往往用增加藥量的方法來解決多吃一點所帶來的血糖問題,其實這是得不嘗失的!因爲你多吃升高了血糖,就會增加胰島負擔,使胰島B細胞更加勞累,如果終日疲於對付你多吃、亂吃引發的高血糖,你的胰島功能很快就會衰竭。在這種情況下,多吃降糖藥又有什麼危害呢?一是大多口服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腎毒性,而一些磺脲類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還會加快你胰島衰竭的步伐。再就是,藥量太大會加速出現繼發性失效。如果是多用胰島素,加上多吃,你的身體會更胖,血脂會更高,血壓也不易控制,胰島素會越來越不敏感。在藥物最終無效時,你又會如何呢?       誤區之十 :副食含糖很少、多吃點無妨 你也許認爲諸如花生、大豆、瓜子、硬果類及食用油、肉類,它們含糖量很少甚至某些根本不含糖,多吃一點對血糖控制也無大礙,其實這是很錯誤的。儘管這些副食不含或很少含糖,但你不要忘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 含脂肪、熱量過高!吃的過多會帶來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脂肪、熱量過剩會使你的體重、體脂超標,從而加重胰島負擔,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並促成或加重你的血管硬化;二是多餘的脂肪和熱量會在你體內再轉化爲糖,這在醫學上稱作“糖異生”,照樣會升高你的血糖而加重你的糖尿病。所以,副食也決不可隨意吃。
      誤區之十一 :零食量少、經常吃點無問題 不論你添加零食的品種是主食(如谷薯類)還是副食(如瓜子、豆類、花生等),你都要估計一下它們爲你增加了多少熱量。谷薯類食物你還要了解一下它們的血糖指數。而油類作物的熱量很高,一把瓜子、20粒花生就相當於一兩食用油,即可產生450千卡的熱量!而一個60公斤輕體力勞動的人,每日總熱量需求只有2000千卡左右,而你這一把瓜子或20粒花生即佔去了近1/4的總熱量!經常吃零食的糖尿病朋友,血糖會經常波動。
      誤區之十二 :這次吃多了、下一頓不吃 你是否認爲這是合理的呢?也許你會說:既然是控制一日的總熱量,一次多吃而下一頓不吃,總計起來熱量不超標就可以了。其實這也不對,儘管你不超出一日總熱量的控制,但是在你多吃的那頓餐後血糖會大幅度升高,直至下頓吃飯時,或者會更長些時間使你一直處於高血糖的餐後狀態,這一高糖所帶來的毒性作用會持續將近2個月之久!即使你再餓上2天,也無法挽回這一損害!當然,將三餐分成四餐,即少食多餐則是可取的。
      誤區之十三 :酒後血糖低、所以多飲有益 酒精(乙醇)進入你的體內可使你肝臟內消除胰島素作用的“肝藥酶”功能減弱,而使胰島素的作用相對增強;再者可使你在使用的磺脲類降糖藥(如D860、優降糖、達美康、美吡達、克糖利、糖適平、格列美脲等)作用增強,從而會使你在酒後出現暫時的血糖降低。這將會存在兩大危險:一是容易出現嚴重低血糖;二是“蘇木傑”效應:即在嚴重低血糖後的血糖“反彈”,使你的血糖上升的更高,甚至會引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出現昏迷,乃至危及你的生命!此外,特別是白酒毫無營養且熱量極高,常飲或大量飲用後尚易導致你的脂肪代謝紊亂,加速或加重你的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如引發脂肪肝,致使你的肝功能損害,還將會影響你肝糖元的合成與糖輸出,從而對你的血糖調節不利。       誤區之十五:食補不如藥補 也許你常常以爲營養藥物如各種維生素、鈣劑、鋅劑等含量高,補充迅速,要比食補強得多,其實不然。根據美國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藥補並非象我們原先所想象的那樣吸收的快而量大,反而不如食物補充的完善而安全,更何況這種藥補容易造成新的營養不均衡,我們在以上的“第四匹馬”中已經瞭解到了營養的補充有兩大原則:一是要豐富,二是要平衡。真正能達到這種要求的也只有通過豐富的飲食品種,和某些食用天然中藥。故在我國早就流傳着“藥補不如食補”的科學認識,這與現代來自美國的對於西藥式的營養補充劑的評價不謀而合。       誤區之十七 :少吃糧食多吃肉 你也許認爲肉類不含糖肯定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多吃一點肉魚類或用以代替主食,將會對你糖尿病的控制有益。但你要知道肉類脂肪含量及熱量很高,會使你超出總熱量的限制。再就是肉魚類蛋白質超標了,而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少,營養又會失去平衡,這就違背了我們以上討論的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的第二匹馬:合理的營養素供熱比的原則。 誤區之十九 :不吃水果 你認爲水果含糖太甜肯定對糖尿病不利,因而放棄吃水果,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水果中含有很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果膠纖維素等,對提高胰島素活性很有幫助。在血糖控制良好(一般空腹血糖在7.8mmol/L以下)時,是可以適當吃點水果的。當然,在選擇時要參照我們以上所講的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第一匹馬—— 血糖指數,儘量吃哪些血糖指數較低的水果,還要在兩餐之間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