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線治療慢性胃炎50例

時間: 2011-03-30

  慢性胃炎屬 胃脘痛”、“ 痞證”等範疇, 其病機多爲“脾虛失運,食滯不化,爲虛實夾雜。虛多表現爲脾虛,實多爲食滯。埋線是現代鍼灸學在繼承古代鍼灸經絡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是現代鍼灸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 在治療慢性胃炎等胃腸疾患方面具有療效高,痛苦小,費用少而且方便工作生活等特點,我們在臨牀中觀察治療慢性胃炎 50 例, 療效確切, 現報道如下。

    1 臨牀資料        

  100 例患者均來自門診,病程3個月  ̄10年不等, 隨機分爲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 50 例。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慢性胃炎治療標準制定。(1)有胃脘部不適等症狀;(2) 胃鏡下見慢性胃炎的表現;(3) 組織活性可見胃炎表面且排除胃癌及癌前病變。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採用穴位埋線法。取穴: 脾俞、胃俞、肝俞、足三裏、內關、三陰交、上穴取雙側,至陽、中脘。步驟: 患者先取俯臥埋植背部穴位,後仰臥埋植腹部及下肢穴位。所取穴處以碘伏常規消毒後, 用 0.5%利多卡因局麻。然後用 12 號腰穿針穿入約 2cm 長 0 號羊腸線植入所取穴。之後再次用碘伏消毒,貼創可貼。注意事項: 術後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羊肉等發物, 禁洗澡、游泳等 1w,以防感染。療程:一般 20 d ̄30d 埋植一次, 3 ̄5 次爲 1 個療程,治療期間暫停其它一切治療。

對照組口服維敏膠囊 2 粒, 於飯前半小時服用, 日 3次, 雷尼替丁 1 片, 日 2 次。

    3 結 果         

3.1 療效標準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 治癒: 胃脘不適及其它症狀消失, 胃鏡檢查正常。好轉:胃脘不適等症狀減輕, 胃鏡檢查有好轉。未愈: 症狀無改善, 胃鏡檢查無變化。

3.2 療效觀察

治療組治癒 31 例,好轉 15 例, 未愈 4 例, 總有效率 92%。對照組治癒 30 例, 好轉 5 例, 未愈 15 例, 總有效率 70%。經統計學處理 P< 0.0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有明顯差異。

4 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 男, 30 歲, 職業: 司機, 於 2004 年 7 月 15日就診。主訴: 胃脘部不適, 胃痛隱隱,喜溫喜按, 空腹痛減, 泛吐清水, 納差, 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 脈虛弱, 患者長期有飲食不規律史。胃鏡檢查: 淺表性胃炎。中醫辨證爲脾胃虛弱。使用上述方法治療兩次,主訴症狀均消失, 病情痊癒, 胃鏡檢查胃黏膜炎性反應消失, 隨訪未復發。

5 體 會

  慢性胃炎屬祖國醫學 胃脘痛”、“ 痞證”等範疇, 臨“牀往往無特異性症狀,其病機多爲脾虛失運, 食滯不化,兼見胃絡瘀阻, 爲虛實夾雜, 本虛標實之證。治療當補脾胃之虛使之健運; 消導未化之食滯, 使其和降; 兼化胃絡之瘀阻, 使胃腑氣血運行正常。

本組穴中俞募穴合用,脾、胃俞爲脾胃之背俞穴, 加中脘爲胃募穴, 加之督脈至陽穴可振脾胃之陽, 使脾胃得健,食滯可化, 足三裏爲胃之下合穴, 善治胃疾且爲強壯要穴,

治療諸虛百損, 與前穴合用更增療效, 內關爲心經之要穴,心主血脈,取其穴可治全身血脈之疾, 加善化瘀血之三陰交, 取肝俞穴使氣機疏泄有常, 可使胃絡之瘀得化, 氣血運行正常。諸穴共用可使虛得補, 實得消, 胃病當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