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脈管炎、靜脈曲張)

時間: 2012-08-3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臨牀上常以控制血糖、全身使用擴血管及抗凝藥物爲主,但治療效果不佳。爲探索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的新方法,1997~1998年,我科對2例糖尿病並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採用股動脈內置管,皮下安放藥盒,定期導管注入藥物治療,經觀察初見療效。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病例簡介

例1,女,72歲。糖尿病病史12年,伴左側肢體痛、冷1年餘。查體:左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右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動脈造影示?動脈上方3 cm以下血管狹窄,管腔變細,血流減少,足背動脈血流停止。

例2,男,77歲。糖尿病病程18年,左下肢痛、冷2年。查體:左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右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動脈造影示左股動脈總幹完全閉塞,可見代償增粗的側枝血管影。

    2. 治療方法

   採用法國IMPLANTOFIX型藥盒(B. rau Celsa生產),選擇患側肢體股動脈內置管,導管一端置於狹窄血管的上方,另一端與藥盒連接,將藥盒包埋於皮下,在無菌操作下左手固定藥盒,右手持頭皮針沿藥盒中心部位將針頭垂直插入,見回血後推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加肝素50 mg,然後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加654-2 10 mg加脈絡寧20 ml加胰島素4 U,15~20 gtt/min,>3 h輸完,1~3次/周;同時推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加尿激酶10萬U,1個月爲1個療程。

     21結果

   介入治療1月後,經多普勒複查,2例患者下肢血管、動脈管徑均無變化,血流速度加快,足背動脈血流有部分恢復,疼痛緩解,足背溫暖。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

    患者對介入治療有恐懼心理,故在藥盒放置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做耐心細緻的解釋工作,說明此種治療的目的及必要性;並具體說明該療法無痛苦、療效快、能及時緩解症狀,且此處血管豐富,易於癒合,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以便積極配合治療。

3.2 一般護理

按醫囑給予糖尿病飲食,常規餐前皮下注射胰島素。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藥盒置入前1 d及置入後連續3 d,測T、P、R,6次/d,如無異常,按常規測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肢體末端的溫度及疼痛的變化,瞭解周圍血管病變是否改善。

3.4 導管內注入藥物時的護理

每次注入藥物設專人操作,嚴格無菌,注射前排盡注射器頭皮針內的空氣,見回血推入肝素液後,連接輸液器與頭皮針,將輸液器調節夾打開,使其在流動狀態下連接,以避免少量的空氣殘留於頭皮針與輸液器的銜接處。注藥前要仔細檢查輸液管中有無氣泡,以免空氣栓塞。導管滴入液體過程中每30 min測量並記錄T、P、R、 1次,觀察全身情況,注意有無胸悶、憋氣等不適感,嚴防空氣栓塞的發生。經常檢查針頭是否在藥盒內,可於靠近墨菲氏滴管處摺疊輸液管檢查有無回血,並觀察有無腹痛、腹脹等症狀,防止液體注入腹腔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輸液完畢導管內推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加肝素50 mg,以防導管堵塞。

4 討論

採用皮下安置藥盒介入治療,局部能保證較高濃度的用藥。654-2能擴張血管,解除微小動脈痙攣,從而改善微循環;脈絡寧也可解除血管痙攣,改善血管舒縮功能,增加血管內血流量;肝素能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血栓形成,還能抑制動脈平滑肌增生,從而對動脈硬化有所改善[1];尿激酶有溶栓作用;局部胰島素治療可促進糖代謝,改善血管病變,促使組織功能恢復。介入治療前做好心理護理,操作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嚴格操作規程,預防空氣栓塞是護理的關鍵。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