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手術:一定要犧牲肛門嗎?

時間: 2011-12-20

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球癌症排行榜上位居第三。在直腸癌中,低位直腸癌所佔比例最大。對付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手段是“一刀切”,以前除了切除腫瘤外還被迫將患者的肛門一併切掉,然後在腹壁上人爲地開個口子,連接上“便袋”,用於患者排便。手術後患者只能帶着“便袋”生活,度日艱難,甚至有損尊嚴。

當今社會,病患已不再滿足於某種器官功能喪失的生活,有着“緩解或治癒疾病,改善生活質量”的雙重標準。這就引發了醫學界對直腸癌治療方式的思考:如何避免終身“人造肛門”又保留健全的控便功能?如何儘量降低局部複發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隨着專家們對直腸的解剖生理、直腸癌病理和生物學特性的執著探索,以及近年來外科新器械的飛速發展,保住患者肛門正逐步從願望變爲現實。

腹腔鏡下極限保肛術日趨成熟

李先生今年55歲,來自湖南嶽陽。今年年初,李先生出現兩次便血癥狀,每次約20毫升,到當地醫院看病被診斷爲直腸腫瘤,需要手術切除腫瘤和肛門。爲求保住肛門,李先生轉入湘雅醫院治療。

經仔細檢查後,醫生髮現腫塊位置距肛緣不足4cm,且呈菜花狀。術前兩次取組織活檢報告爲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相當於重度異型增生或者原位癌,是早期的惡性腫瘤。該腫瘤局部擴散轉移的機會少,在腫瘤根治的前提下可以儘量滿足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保留肛門。但由於腫瘤所處位置很低,保留肛門的手術難度更大,因爲根據傳統的手術原則,距肛緣5~7cm以下的直腸腫瘤切除需要同時切除肛門。

經過研究分析,並徵求了患者親屬的意見後,醫生決定爲他施行腹腔鏡下極限保肛手術:醫生在患者腹部穿刺了5個孔,將手術器械和攝像頭通過5個穿刺孔探入病人的腹腔,將病變直腸切除,進行結腸肛管吻合,保留肛門。歷經3個小時,手術獲得了成功,術後5天李先生即康復出院。

李先生的手術完全按根治直腸癌原則實施,進行了腸繫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清掃,完全保留了盆腔自主神經,然後經肛門進行直腸黏膜下剝離,將遠端直腸腫瘤經肛門拖出、切除,並手工完成乙狀結腸直腸肛門吻合。這種術式保留了完整的肛管直腸環結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門功能,明顯提高了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機會。而且手術的創傷極小,腹部只有5個穿刺孔,最大的切口僅1釐米,整個手術出血不到50毫升。

這個病例,充分體現了在腹腔鏡下實施直腸癌手術的優勢:人體的盆腔就像一口鍋,上寬下窄,在傳統開腹手術時,盆腔底部基本上是一個無法看清的盲區,而利用腹腔鏡技術就可以看着清晰的圖像進行規範操作,甚至很小的淋巴也能看得很清楚,從而使淋巴清掃更徹底。

近3年來,湘雅醫院肝膽腸外科共實施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400多例,其中,腹腔鏡下超低位直腸癌保肛術約50例,使中下段直腸癌的保肛手術率至少上升了20%。這一新型手術的成熟開展,將極大地造福患者。

“保肛”還是“棄肛” 

肛門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那麼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保肛”或“棄肛”呢?這牽涉到很多具體因素,包括:腫瘤下界到肛門緣的距離、腫瘤的大小、侵犯深度、病人的骨盆情況、基礎疾病(主要指腸道的炎性疾病)、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甚至病人的經濟狀況等。目前,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醫院,甚至同一個醫院的不同醫生之間所掌握的標準都不一樣。在以上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腫瘤下界到肛門緣的距離和醫生的觀念與技術水平。

直腸的總長度大約15釐米,以腹膜返折爲標誌可分爲上下兩段,上段腫瘤手術保留肛門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下段腫瘤手術則大有講究,既要做到符合腫瘤手術的操作原則,不會因爲保留肛門而增加局部復發的機會,又要使所保留的肛門有良好功能。如前面案例中的李先生,其腫塊位置距肛緣不足4釐米,我們在選擇手術方案時就要充分考慮這兩點,既完全按直腸癌根治原則實施手術,又保留了其完整的肛管直腸環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門功能。

醫生的觀念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腫瘤手術不同於普通的外科手術,除了外科手術基本的無菌觀念和微創觀念外,要求手術醫生要有根治觀念和無瘤觀念。以前大家強調手術的根治性,認爲棄肛手術的徹底性遠遠高於保肛手術,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規範的保肛手術術後局部復發和2年生存率均與棄肛手術相似。

另外,醫生的技術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只有高水平的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肛門括約肌的損傷,維持良好的神經反射,而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肛門的功能狀態。一個解剖清晰、出血少、對病人干擾小的手術,會使病人恢復更快,併發症少,提高保肛手術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腫瘤下界距離肛門5釐米以上,沒有特殊情況(如骨盆狹小、腫瘤大)的直腸腫瘤病人,在使用吻合器的情況下,高水平的外科醫生可以保住絕大多數患者的肛門。而術前放射治療和化療可進一步增加這種可能性。

低位保肛手術猶如“風險投資”

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特別是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更是存在成功與失敗並存的風險,醫生和病人都面臨着挑戰。儘管近年來醫學界直腸癌手術的“保肛運動”呼聲很高,保肛手術已成爲直腸癌治療首選的術式,但這些保肛手術效果不一,有的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的肛門功能,也有不少手術雖然保留了患者的肛門,但肛門功能保存的效果卻比較差。這是因爲這一手術方式容易損害患者的肛門內括約肌和神經,從而損傷肛門功能。如果保肛效果不好,患者會過得很艱難,最明顯的表現是病人控制不了大便次數,往往一天拉十幾次大便,白天幾乎每小時一次,而且有排不淨的感覺。保肛效果特別不好的患者,不僅不能控制肛門的功能,而且肛門基本上就像個敞開的“傷口”,糞水不斷往外流,屁股周圍整天都是腥臭。

就低位或超低位直腸癌患者而言,若堅持選擇“保肛”術式,就必須要有“風險投資”意識,要客觀、科學、綜合分析和判斷風險因素。在施行低位及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由於骨盆腔空間狹小,器械操作困難,腸道吻合機會往往只有一次,因此,對於超低位保肛手術病人來說,只有一次“投資機會”。而醫生則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利益,判定該“風險投資的可行性”。風險投資成功,病人保住了肛門,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若手術不圓滿,術後仍發現有癌細胞存在,則意味着保肛手術已無意義。應該說99%的病人是受益的,只有1%是失敗的。如何看待這個數據至關重要,沒有1%病人的理解、諒解、包容和承擔風險,醫生就不敢冒險,從而使99%的病人獲益。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特殊的“風險投資”中,醫患雙方都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保命第一,保肛第二”,這樣才能確保病人獲得最大益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