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得大腸癌

時間: 2013-06-14

大腸癌是指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北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智利、非洲等地則較低。
大腸癌發病與營養過剩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我國屬大腸癌低發區,但是,近年來隨着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而且,我國大腸癌好發年齡比國外提早10~15歲,是一大特點。據統計,歐美國家大腸癌高發年齡爲60~70歲,而我國的大腸癌患者則以40~50歲居多,中位數年齡爲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2~18年。

大腸癌的擴散
  在大腸癌中,腺癌佔近80%,黏液癌約佔20%,未分化癌約佔近2%,鱗癌、鱗腺癌、小細胞癌等則均罕見。大腸癌多呈中心生長,絕大部分爲單個,少數病例同時或先後有1個以上的癌腫發生,大腸癌的擴散與轉移一般通過下面幾種方式:
  直接浸潤 直接蔓延可以突破漿膜層而侵入鄰近器官如肝、膽、膀胱、子宮、陰道等。或造成腹腔內種植性播散。
  種植播散 常見的種植方式有以下3種情況:
  腹腔種植 腹腔種植轉移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好發部位有大網膜、腸繫膜、膀胱直腸凹、子宮直腸凹等,以盆腔道格拉斯窩(直腸子宮陷凹)附近較爲常見;可以在陰道觸診時觸及硬結,也可以廣泛種植於腹腔內,形成癌性腹膜炎。
  腸腔種植 大腸癌竈附近的腸腔內常有脫落的癌細胞附着,在黏膜完整時,癌細胞不會種植生長,但若腸黏膜有損傷,則可在破損處發生種植,這也可能是大腸癌常有多發病竈的原因之一。
  醫源種植 多在手術過程中,種植於吻合口和腹壁切口。在手術時應採取防範措施,加以避免。
  淋巴轉移 病變浸潤到黏膜肌層以下,有淋巴結轉移的可能。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發生率及轉移程度,比結腸癌嚴重。
血行轉移 多在侵犯小靜脈後沿門靜脈轉移至肝內。也可首先出現肺轉移,其他臟器如骨、胸、腎、卵巢、皮膚等均可發生轉移。

大腸癌增多的原因
大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飲食因素 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脂肪消耗量呈正相關,而與蔬菜、纖維素的攝入呈負相關。高脂肪飲食可增加大腸內中性膽固醇和膽酸的濃度,並影響作用這些產物的腸內細菌的組成,膽酸與中性膽固醇具有多環芳香烴相似的立體結構,其降解產物也有致癌或輔助致癌作用。纖維素可以吸收水分,吸附有害物質,增加糞便量,縮短其在腸道內停留時間,促進其排出。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葉酸攝入可減少患結腸癌的危險,而蔬菜則是葉酸的主要來源。  
遺傳因素 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家庭性”的相關報道,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最近有學者通過對腫瘤抑制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制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大腸腺瘤 根據各地的屍檢資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爲一致。有人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慢性大腸炎症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4~20倍,出血性潰瘍性結直腸炎突惡變風險性更大,病程超過10年者,有50%發展爲癌。
其他因素 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菸等。
中醫認爲,大腸癌的發病原因與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邪氣)、飲食失節、七情內傷、外邪內侵、正氣虧虛等有關。大腸癌的發病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爲六淫、傷食等邪毒鬱積;內因爲臟腑經絡失調,陰陽氣血虧虛。邪毒乘虛而入機體形成溼熱、氣滯、血瘀、火毒等,而正氣虛促使邪毒久聚不散成塊而產生腫瘤。其中,外因中以飲食失節爲主:長期過食肥甘或誤食不潔之品,傷及脾胃,運化失職,溼熱內蘊,留滯於腸,久而不去,氣血凝滯而發爲腸癌。內因中以正氣虧虛爲主:或稟賦不足,或年老體弱,或久瀉久痢,脾胃虧虛,復有邪毒入侵,內結痰溼、氣滯、瘀血,攻注於腸道,發爲腸癌。

大腸癌有哪些表現
  早期多無症狀。隨着腫瘤的增大和病情的繼續進展,才顯露出症狀。實際上,在臨牀上已出現症狀的患者,其局部病變往往已嚴重,甚至到了晚期。
  大腸癌一旦進入晚期,可出現較明顯的症狀,但有些症狀並非特異,且與癌腫所在的部位有關。
主要的臨牀症狀
排便習慣的改變 由於腸癌本身分泌黏液及繼發炎症,可是黏液糞便增多,排便次數增加,呈稀便或不成形便,也可以是腹瀉和便祕交替出現。
便血 肉眼便血較少見,多爲便潛血陽性,病變越接近肛門則血色越鮮紅,且往往是血和便分離;病變越遠離肛門則血色越暗,且與糞便相混。
腹痛 由於腸管狹窄引起腸梗阻時可以出現陣發性腹部絞痛,也有因腸壁穿孔而出現急性腹膜炎症狀。
腹部腫塊 是右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症狀。
全身症狀如貧血、中毒症狀等 貧血多由慢性失血引起,右半結腸癌約15%的患者以貧血爲首發症狀。中毒症狀則由於腸管吸收腫瘤本身及因壞死、感染產生的毒素導致。另外,腫瘤可以轉移到肝、肺、腦等器官,當出現遠處轉移時,可出現相應器官的臨牀表現。
不同部位腫瘤的相應症狀
右側結腸癌 主要表現爲消化不良,乏力,食慾不振,腹瀉,便祕,或便祕、腹瀉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包塊位置隨病變位置而異。此外,可有發熱、消瘦,並有穿孔及侷限性膿腫等併發症,此時病變已進入最晚期。
  左側結腸癌 易發生腸腔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祕,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黏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腸道內大量出血及腹腔膿腫。
  直腸癌 主要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黏液,伴有裏急後重。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狀。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瘻管,也可形成通向女性內生殖器的瘻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肛管癌 主要表現爲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