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冠標轉頸椎病可引發慢性胃炎

時間: 2012-10-26

 
-
 
近年發現一些交感型的頸椎病人,多伴有消化道的症狀,經胃電圖、胃鏡檢查證實有慢性胃炎,胃液分析發現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膽汁反流。

經過臨牀觀察研究,表明交感型頸椎病與慢性胃炎有相交影響。病情加重與減輕,兩者相輔相成,醫學上稱此爲“頸胃綜合徵”。

頸胃綜合徵,兼有頭暈、頭痛、頭部酸沉感,頸項易疲勞及僵硬感;眼脹痛發乾,視物易疲勞;耳鳴,聽力減退;易出汗症狀及上腹部脹痛不適,噁心,口乾,口苦,便祕,胃脘有壓痛;還有心煩,急躁,失眠等症狀。

研究認爲,頸椎骨質增生刺激交感神經,引起頸交感神經功能亢奮,同時又反射地導致胃腸交感神經機能增高,膽汁反流的長期刺激而損害胃粘膜,構成頸胃綜合徵的發病機理。

頸胃綜合徵的治療,主要在於防治胃質增生,改善植物神經營養,因爲其中包含交感神經,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具體治療比如牽引療法、推拿按摩、紅外線局部照射、中藥離子透入及氣功療法等。改善頸椎症狀,慢性胃炎隨之好轉。

 頸椎病是一個慢性的病理過程,它的病理改變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形成的。主要的病理改變有以下幾點:

  (1)椎間盤的變性:組成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和軟骨飯全部呈現病理性改變。髓核組織含水量下降,纖維網和粘液樣基質逐漸被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纖維環組織變性,纖維變粗,彈性減退,在周邊部發生裂隙或膨出,髓核組織可由此脫出而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或推動脈等,並繼發鈣化或骨化。這些改變使得椎間隙明顯變窄,軟骨板也發生變性,從而出現退化變薄,失去其半透膜作用,影響了營養物質的交換,加速了髓核和纖維環的退變。

  (2)頸椎骨關節的改變:上述改變使得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鬆弛,頸椎的生理曲線發生改變,穩定性下降。椎體的異常活動和韌帶的牽拉,加上創傷機會的增多,就可以在椎體的邊緣出現骨刺。頸椎小關節的結構和正常關係發生改變,可以形成椎間孔變窄、小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等改變。黃韌帶也可以發生增厚、皺榴、鈣化或骨化等。

  (3)脊髓和血管的改變:骨刺、突出的推間盤、膨出皺褶的黃韌帶以及外傷等,均可直接地損害脊髓,出現脊髓變性、軟化及空洞等病變。由於對頸部交感神經和血管的影響,也可導致間接的脊髓缺血性損害。

  分佈於小關節囊、推動脈、椎管等部位的交感神經末梢受到病理性的刺激,可產生一系列反射性血管痙攣和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的症狀。其它還有推管狹窄及項韌帶鈣化等病理性變化。

頸椎先天性畸形可以產生頸部椎管狹窄,許多研究表明,頸部報管矢狀徑狹小與頸椎病發病有密切關係,是脊髓型頸椎病的前置因素。

  頸椎結構的異常,導致內平衡失調及運動點移動。以頸肋爲例,由於頸肋或第七頸椎的橫突肥大,增強了第七頸椎的穩定性,使頸椎的活動點上移,增加了第六及第五頸椎的受損機會,所以頸椎病多發生在頸5、頸6,而極少發生在頸7與胸1之間。椎體或棘突融合多見於頸2、頸3或頸3、頸4,融合以下椎體的活動度必然增大,產生高應力點,創傷機會也增多,這是頸椎病常見於頸5、頸6的又―因素。

 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其發病原因是各不相同的。現分述如下:

  (l)頸型:本病大多由於風寒、潮溼、枕頭或臥姿不當、頸肌勞損、頭頸部長時間單一姿勢、軀體姿勢不良或過勞等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和關節的勞損所致,有時外傷也起重要的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導致頸肌的痙攣、勞累或肌力不協調和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造成頸椎關節囊和韌帶的鬆弛,頸椎小關節失穩和頸神經根背支及副神經等的刺激而發病,

  (2)神經根型:不少病人有頭頸部外傷史或反覆落枕史,外傷可以誘致頸椎病的急性發作,隨着發作次數的增多,症狀也逐漸加重。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或高枕者發病率較高。多發部位依次爲頸5~6,頸6、7和頸3、4。病程長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病程,拖延時間較長,其間反覆發作,間隔時間不等。一般起病緩慢,但外傷、勞累、風寒、外感、炎症、枕頭和臥姿不當常爲其誘發因素。

 所謂頸椎肥大症,是指由頸椎的肥大增生引起的頸痛、頭暈、手麻等不適症狀的病症。此病在醫學上稱爲頸椎病或頸椎綜合徵。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中人,特別是那些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經常低着頭工作,並較長時間維持在某一種姿勢的人。如長時間低着頭讀書、抄寫、縫紉等,就很容易引起頸部的積累性勞損。人的頸部既要負重、活動度又大,所以容易受到損傷。此外,隨着的年齡增長,椎管和各種組織一樣出現退行性變化。這兩種因素加在一起,便形成了頸椎骨刺,即出現頸椎肥大增生。如果肥大增生的骨刺長在頸椎椎體的前緣,可以不產生任何症狀。只有當骨刺長在椎體的側方或後緣,突進了椎間孔或椎管內,壓迫了椎動脈、神經根或脊髓,纔會產生頸痛、手麻、頭暈、頭痛,以及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等情況。

    頸椎病雖然由於肥大增生的骨刺壓迫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而產生的,但是不等於骨刺不消除,這種病就不能治療。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爲手術與非手術療法兩大類。     非手術療法,又稱保守療法。常用的非手術療法,有牽引、按摩、理療、頸託、藥物等,可以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大多數病人經過非手術療法治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對早期的病人治療效果更爲滿意。然而,也確有―小部分病人,經過各種非手術療法治療效果不滿意,或病情十分嚴重,可考慮手術治療。不過頸椎病手術有一定的併發症和危險性。因此,以慎重爲好。     爲了避免和減少頸椎病的發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防止頭頸部位受傷,睡時枕頭不要墊得過高。冬天睡覺時,要避免頭頸部位受涼,參加劇烈運動時,先做些頸部的預備活動,這樣可以防止頸部肌肉由於突然活動而引起損傷。較長時間維持在某一種姿勢下工作的人,可以利用一些空隙時間活動活動頸部,平時經常進行頸部活動,可以使頸肌得到鍛鍊,也可以防止勞損。     對有頸椎病的人來說,除了應用石膏固定制動外,都要積極地進行鍛鍊和自我按摩。如進行練功十八法或延年益壽二十勢的操練也有一定效果。只要大家認真做好頸部的保健,那麼,頸椎病的發生就可以大大減少了

   頸椎病可以引起胸前區類似心絞痛樣痛疼及心律失常等已被人們所認識,而頑固性的乳房疼痛做爲頸椎病時神經根受累的症狀之一則很少被人們所認識。有些患者長期乳房疼痛而久治無效,甚至懷疑是否患了乳腺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頸椎退變以及胞廓出口綜合症等都可引起頑因性乳房疼痛,多呈慢性疼痛,其疼痛往往和頸椎活動及其位置有關,並與其它頸椎病的症狀成正比。多爲單側乳房疼痛,從中老年婦女多見。另外尚有頸部活動受限、胸大肌觸壓痛,以及受累神經根支配階段的肌力、感覺和反向的異常。在X線片上常有退行性變的徵象,如骨刺、椎間隙狹窄等,以頸6和頸7部位受累最爲常見。而心電圖、胸片及乳房本身並無異常。故當有長久治療不愈的乳房疼痛疾患時,要考慮是否患有頸椎病。

 在寫字樓上班的白領,每天開車上下班,乘電梯上下樓,繁忙的工作使他們無暇體育鍛煉,加班加點更是常事。往往是忙碌了一整天之後,頸後感覺背了一坐大山,很不是滋味。專家提醒你,這是頸椎長時間受“壓迫”的抗議,久而久之,頸椎病就會找上你。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一種骨骼的退行性病理改變。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多,50 歲左右的人羣中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從臨牀觀察,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頸椎病的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所以年輕時的鍛鍊和呵護十分重要。 走好每一步

    常常坐着又很少運動的人,應特別珍惜每天走路的機會。人體的正常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骶椎後凸。當人從爬行動物進化爲直立動物時,脊柱經歷的考驗及負重最大,也最易受到損傷,脊柱好似支架,支撐着胸壁和腹壁,正確的站姿、走姿對預防頸椎病、腰椎病及其他骨關節病都很重要。

    走在大街上不難發現,許多人走路習慣於自然鬆懈狀態,使脊柱、頸椎無端受累。其實正確的走姿應該是:站立時全身從腳心開始微微上揚,即收腹挺胸;雙肩撐開並稍向後展;雙手微微收攏,自然下垂;下頜微微收緊,目光平視,頭頂如置一碗水或一本書;後腰收緊,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繃緊、膝蓋內側夾緊,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從側面看,耳、肩、髖、膝與踝應於一條垂線。隨着呼吸的調節,應找到一種在微微的繃緊中放鬆的自信、自如的感覺。正確的站姿可從背貼牆面開始訓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5分鐘,頭上可放一本書。

    行走時牢記站立的要點,雙手微微向身後甩。雙腿夾緊,雙腳儘量走在一條直線上。走路時腳跟先着地、腳掌後着地,並且胯部隨之產生一種韻律般的輕微扭動。正確的走姿應在正確的站姿的基礎上進行。頭一個月最難堅持,如果你能堅持練習三個月,那麼正確的站姿、走姿將使你的頸椎、腰椎終生受益。

    坐好每一分

    很多office白領在辦公室坐着時習慣於駝着背、哈着腰,加上長時間低頭伏案,使頸椎處於長時間的向前屈的勞累狀態,頸後肌處於強直狀態,違背了頸椎前凸、胸椎後凸的生理曲線。正確的坐姿實際上是正確站姿與走姿的延伸,應儘量拉近與工作臺的距離,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腰部挺直,雙肩依然後展,工作間隙應經常隨呼吸做自自然然的提肩動作,每隔5―10分鐘應擡頭後仰休息片刻,使頭、頸、肩、胸處在一種微微繃緊的正常生理曲線狀態,並儘量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傾或後仰;描圖、繪圖等專業設計人員可調整工作臺傾斜10―30度,以減輕端坐疲勞。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可經常用椅背頂住後腰稍作休息。還要特別提醒有頭部偏左或偏右寫作習慣的白領應注意糾“偏”,如一時改不過來,可每小時緩緩轉動頭部片刻以消除“偏頸”狀態導致的肌肉疲勞。

    練好每一次

    專門抽時間到體育場館鍛鍊,恐怕是許多白領人士的計劃,但由於工作、學習等等原因總也實現不了。這裏介紹幾種簡易的運動方法僅供參考:每晚洗浴前做俯臥撐30次(女性可跪在地上雙手撐地或撐牀,做時胸腹儘量貼地),啞鈴運動30次,或雙手向上向後跳躍(可在地毯上進行)100次。這種細水長流的主動鍛鍊只要堅持下去就會事半功倍,另外還要注意合理營養、降脂、補鈣等等。頸椎病預防可是個綜合工程。

  咽喉部炎症是該病重要易患因素之一   【本報訊】一般人只知道頸椎病與長期低頭屈頸導致椎間盤退變有關,實際上,90%以上的頸椎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咽喉部炎症。頸部有通到大腦的血管、神經,又是咽喉、食管、氣管的通道,有些職業人士,比如演員、中小學教師、化工廠工人,聲帶、咽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或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長期工作,往往是頸椎病的易發者。另外,嗜酒等易感咽喉部炎症人羣,也易患頸椎病。   研究證實,咽喉部炎症是頸椎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頸椎與咽喉毗鄰,兩者之間的淋巴循環存在密切聯繫。咽喉部的細菌、病毒等炎性物質,可以播散到頸椎部的關節及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使這些組織痙攣、收縮、變性,肌張力下降,韌帶鬆弛,破壞局部的完整性與穩定性,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科技的進步使很多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走上了輕鬆的工作崗位,但是長期的伏案工作,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煩惱――頸椎病。

    如果你是從事電腦操作或流水線等伏案工作的人,那麼你是否感到,在工作過程中,頸部總是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讓你有很不舒服的感覺?對了,正是因爲長期的伏案工作,容易導致頸部勞損,從而加速了頸椎的退化。因此,臨牀上頸椎病的發病率較高。

    不少人都聽說過頸椎病,但至於怎麼樣纔是頸椎病,患頸椎病後應該怎麼治療卻知之甚少,甚至存在着很多誤區。

    誤區一:把頸椎骨質增生與頸椎病等同起來

    鏡頭一:一位患者拿着頸椎片憂心忡忡地對醫生說:“我得了頸椎病,情況還很嚴重,你看我發展到最後是不是會截癱。”醫生接過X線照片一看,只是頸椎有輕度的骨質增生,再給他做其他檢查,結果沒有發現任何臨牀症狀和體徵。

    X線只是反映骨骼及關節結構的變化,它是醫生臨牀診斷頸椎病的一種輔助檢查手段,只有當X線檢查與醫生臨牀檢查的症狀和體徵相符合時,纔可診斷爲頸椎病。目前醫學界大部分學者認爲,單純有頸椎骨質增生X線表現而無臨牀表現者,不能診斷爲頸椎病。因此,大家千萬不能僅憑一張X線就斷定自己得了頸椎病。

    隨着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變,纖維環變得鬆弛,頸椎椎體間變得不穩,環狀纖維長期牽拉椎體邊緣骨膜,導致骨膜下微出血、血腫最終鈣化,即成爲我們通常所說的骨質增生或骨刺。應該說它的形成是一種人體組織的生理性退變,它的出現是試圖增大椎體間的接觸面積,以增加椎體關節的穩定性。如果給40歲以上的人做一次頸椎X線普查,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骨質增生,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表現爲嚴重的骨質增生而沒有任何臨牀症狀。

    誤區二:頸部活動時產生彈響就表明患有頸椎病

    鏡頭二: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問醫生:“每次我做頸部左右旋轉動作的時候,頸部就會發出啪啪的彈響聲,這種情況已經有五六年了,我是不是得了嚴重的頸椎病?”我問他有什麼不舒服,他說只是低頭工作時間長了,很習慣地活動一下頸部,一聽到頸部發出了彈響,就感覺脖子順暢了許多。我再給他做臨牀檢查,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症狀和體徵。我告訴小夥子說,你放心,你現在不可能是得了頸椎病。

    爲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一種情況可能是在頸部做旋轉活動時,椎體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囊滑過椎體骨骼各部位時發出的聲音;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當頸部做旋轉活動時,一側的小關節張開,這樣會導致這一小關節腔內負壓形成,從而使溶解在周圍組織液中的氣體進入到小關節腔,當頸部反向旋轉時,原來張開的小關節腔又閉合,將進入的氣體又擠壓出關節腔,這時也會產生一個彈響。當然,還有一些病理情況下也會出現彈響,如頸韌帶鈣化等。一般年輕人出現這種現象不用緊張,若年齡在40歲左右有此現象,則應找醫生檢查。

    誤區三:胡亂給自己扣上“頸椎病”的帽子

    鏡頭三:目前社會上存在着一大批所謂的“頸椎病”患者,其中很多人就以某一個症狀給自己下了診斷,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只要是脖頸疼,就說自己是患了頸椎病;還有一些症狀如頭暈、頸部僵硬、上肢發麻等。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頸椎病的表現,但決不能片面地將某一個症狀與頸椎病等同起來。這些人一旦發現自己得了所謂的“頸椎病”後,精神上就表現出巨大的壓力,主要是認爲自己最終將可能癱瘓,結果表現出精神委靡,對一切事情失去了以往的熱情;情緒不好,很容易爲一件小事生氣(以前沒有過);神經衰弱,晚上不容易入睡,經常失眠,最終導致全身各臟腑功能紊亂,容易變生他病。

    其實頸椎病並不是那麼可怕。臨牀上有很多一來就稱自己得了所謂“頸椎病”者,經過醫生檢查後,發現相當一部分人不是患了頸椎病,有的症狀是由肩周炎引起的,還有的是如頸肋綜合徵、肱二頭肌腱炎、網球肘、腕管綜合徵等引起的;另有一些人是由內科疾病引起的,如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徵等。因此,我們從臨牀診斷上就可以刪除一批假冒的頸椎病。

    誤區四:患頸椎病後隨便請人按摩治療

    鏡頭四:一位女患者,因頸部疼痛,伴有左上肢酸脹麻木感一年多,經專科醫生檢查後診斷爲頸椎病,建議她做牽引和按摩治療。她當即想起一位當理髮師的親戚,有一次在他那裏理髮時,患者說脖頸不舒服,那親戚就給她按摩了一陣,過後,她感覺脖頸輕鬆多了。這一次,這位女患者又找到她的親戚要求幫她做按摩治療,這位親戚也不含糊,馬上就給她按摩。一陣放鬆手法後,理髮師給她做一個斜扳手法,啪的一聲,患者即感脖頸疼痛劇烈,拒絕理髮師繼續施行手法,頸部不敢活動。她這才急急忙忙到醫院找專科醫生治療,經X線檢查,診斷爲頸椎關節半脫位,經牽引配合手法治療,纔將脫位糾正。

    很多人都知道按摩對頸椎病的治療有一定效果,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能採用按摩的方法來治療,也不是任何人都會進行按摩治療。按摩不當,可以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因爲人體的頸部比較脆弱,而且脊髓、椎動脈都從這裏通過,如果按摩時用力過猛、動作不協調,或者患者沒有很好地配合,特別是在做頸部的旋轉和斜扳手法時,很容易導致患者頸部骨折或脫位,可嚴重損傷脊髓,使患者高位截癱,終身只能在輪椅中度過。

    另外,還有一些頸椎病是不能進行按摩治療的,如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椎間盤突出明顯,嚴重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或骨刺較大,嚴重壓迫神經根或椎動脈,這些病例如果採用手法治療,必將加重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的損害,產生嚴重後果。因此,對頸椎病進行按摩治療,必須找按摩專科醫生,醫生再根據患者的病情,酌情考慮患者是不是可以採用按摩手法治療,採用什麼樣的按摩手法治療。這樣,既可使患者得到系統有效的治療,又可避免嚴重不良後果的發生。

    此外,即使是患了頸椎病,也不是那麼可怕,患者要正確地對待。首先找專科醫生進行診查,以明確病情;其次是對戰勝疾病要充滿信心,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病情輕者,經過藥物、牽引。按摩、理療及功能鍛鍊等系統的治療,一般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對於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採用手術方法去除突出的椎間盤或骨刺對神經根、脊髓和椎動脈的壓迫,患者可痊癒或明顯好轉。

    總之,對於頸椎病,只要積極主動地進行診斷和治療,充滿戰勝疾病的信心,你就知道它並不是像謠傳中的那樣可怕。

頸椎病是指頸段脊枝的臨牀疾患,已包括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其可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一系列臨牀症狀,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此外,還可有頭昏、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霍納氏徵、發作性粹倒、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吞嚥障礙及嘆息樣呼吸等,又稱爲頸椎綜合徵。

更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