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症狀

時間: 2011-07-07

一 頸椎病的常見症狀

頭痛

       目前臨牀認爲,頸椎病引起的頭痛主要是有以下5個原因:  

  (l)因頸椎病累及頸部肌羣,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性收縮,導致肌肉的血流循環障礙,可遊離出乳酸、5-羥色胺、緩激膚等致病物質而引起頭痛。

  (2)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頭痛敏感組織而引起頭痛。

  (3)病變刺激、壓迫或損傷第一、二、三對頸神經而引起頭痛,尤以枕部爲重,也可通過延髓或脊髓三叉神經核的反射作用,而使疼痛放射至頭部。

       (4)病變可刺激或壓迫推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頸部其他交感神經,使椎D基底動脈系統或顱內外動脈舒縮障礙而產生頭痛。 
  (5)推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病變直接累及推動脈,使椎D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而產生頭痛。

手指麻木

       由於頸椎病患者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如髓核突出或脫出,後方小關節骨質增生,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和小關節鬆動與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牽拉與壓迫,可導致脊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反應性水腫、根管狹窄及可能的根袖處粘連,產生手指麻木症狀。這些病理變化相互影響,可使病程遷延、反覆發作。在第5―6頸椎節,即第6頸脊神經根受累時,往往爲前臂橈側、拇指發麻;在第6―7頸椎節,即第7頸脊神經根受累時,可爲食指、中指發麻;在第7頸一第1胸椎節,即第8頸脊神經根受累時,則可使小指、無名指有麻木感;若同時累及第5―6頸、第6―7頸、第7頸一第1胸椎節時,則可能5個手指均發麻。從解剖學來看,脊神經前根受壓,易發生肌力改變,後根累及則發生感覺障礙,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多爲兩者並存,即手指麻木合併握力下降。這是由於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力的對衝作用和局部的無菌性炎症使得前根和後根同時受累,只是因爲感覺神經纖維的敏感性較高,在症狀上更早一些表現而已。       因爲頸椎下段活動較大、較頻,所以,以手指麻木爲主要症狀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較高,佔各型頸椎病總數的60%以量。各年齡組均可見到。性別間也無顯著差異。症狀可伴隨病程逐漸加重,可因外傷、頸部過度活動、臥姿不良等誘因反覆發作。       神經根型頸椎病,除手指麻木、握力下降等症狀外,還可有臂部的放射痛、上肢皮膚知覺改變、臂叢牽拉試驗陽性、腰反射減弱或消失、大魚際肌或骨間肌萎縮等其它症狀和體徵。該型頸椎病的參考診斷標準爲:①具有典型的神經根型症狀(麻木、疼痛等),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陽性,棘突旁壓痛伴患側上肢放射痛;③X線片上可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節失穩、椎間隙變窄、病變椎體節段骨刺形成、椎間孔縮小;④痛點封閉無明顯效果(診斷明確可不做此試驗);⑤臨牀表現與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⑥除外頸椎結核、腫瘤等頸椎骨髓其它實質性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徵、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腕管綜合徵及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受損等以上肢疼痛爲主要症狀的疾患。

頸肩痛

       頸椎病症狀錯綜複雜,主要症狀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裏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噁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正因爲頸椎病症狀的複雜性、多樣性,加上認識的模糊,本病經常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着研究的深入,診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治療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尤其是手術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目前除各大醫院外,少數二級醫院也已逐步開展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探索。       頸椎病症狀的複雜性與頸部解剖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了解頸椎病就必須先從瞭解其解剖的大致情況入手。

眩暈

       有不少頸椎病患者有眩暈症狀。症狀發作時,可有旋轉,搖晃等感覺,而且眩暈的發生、發展及加重。與頸部活動勢改變有直接關係,尤其是在突然轉頭或頸部旋轉時誘發或加重,轉向某一側易導致發作,而轉向對側則能緩解症狀有人將這種眩暈稱爲一過性眩暈。嚴重的患者,甚至可以產生猝倒現象。猝倒發作前多無任何先兆,患者常處於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然感到頭昏、頭痛,兩下肢隨即發軟無力跌倒在地。發作過程中無意識障礙,跌倒後可自行爬起。
  眩暈症狀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個主要症狀,其發生率約佔本型病的70%,猝倒則佔5%一10%。要了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爲什麼會發生眩暈症狀,就必須從椎動脈的解剖說起。
  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後,分4段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第1段(頸段)自鎖骨下動脈發出至進入橫突孔之前的部分,第2段(椎骨段)爲穿經頸椎橫突孔的部分,第3段(枕段)自寰椎橫突孔穿出至進入顱內部分,第4段(顱內段)爲其進入顱腔的部分。雙側椎動脈供給大腦血流量約佔總數的10%一15%,供給脊髓、脊神經根等組織的血流量約佔總數的90%。頸椎屈伸時對椎動脈張力影響不大,不會引起供血障礙,但在向一側旋轉和側屈時,因增加了該側椎動脈張力,以致供給大腦的血流量減少,此時,正常人可由另一側椎動脈代償,以保證大腦、脊髓、脊神經根等的正常血液供應。而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則可能由於動力性因素、機械性因素、血管因素等原因,使患側椎動脈的代償能力喪失而產生眩暈。
  動力性因素,一般爲椎動脈型頸椎病早期或輕型的病因。由於椎節失穩後鉤椎關節鬆動、變位,影響側方上、下橫突孔,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血管痙攣、狹窄、扭曲或折曲改變。機械性因素,則是中、晚期的病因。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髓核脫出等直接壓迫椎動脈而產生症狀。血管因素,除年齡增大後血管彈性回縮力量減弱,動脈硬化性改變及血管變異等加速病變過程的原因外,椎動脈還會因頸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而造成其相對過長的問題,這一失衡可進一步產生椎動脈折曲、增粗及彎曲等改變,從而影響椎動脈血流。
  椎動脈型頸椎病就是由於上述原因而產生的以眩暈爲主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綜合徵。除了眩暈、猝倒等症狀外,常見的症狀還有偏頭痛、耳鳴、視力模糊等。由於椎動脈周圍附有大量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而同時累及自主神經系統,所以常伴發胃腸、呼吸和心血管系統紊亂等自主神經症狀。
  但是,眩暈症狀並非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所獨有,耳鼻咽喉科、神經內科、眼科等許多疾病也可出現眩暈症狀,如耳源性性眩暈、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外傷性眩暈、軀體疾病引起的眩暈及神經官能症等。加上椎動脈其餘任何一段病變缺血也可引起這些症狀,且許多症狀又易與其它多種疾病相混淆,確診椎動脈型頸椎病則較難。
  在臨牀上對其加以確診,D是要注意患者是否同時伴有頸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常見的頸椎病一般症狀,X線片上是否有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形變小、椎節梯形變等改變或有否頸椎畸形;二是注意鑑別診斷。本型頸椎病,因發作時與梅尼埃病等其它眩暈症有相似之處,故在診斷上有時需要進行耳前庭功能試驗、聽力等專科檢查,以便鑑別。診斷老年人患此型頸椎病時,還應考慮血管彈性和血管硬化等因素。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參考診斷標準爲:
  ①有以眩暈爲主的椎D基底動脈缺血癥和(或)曾有猝倒發作;
  ②旋頸試驗陽性;
  ③X線片上顯示椎用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④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經症狀;
  ⑤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等其它眩暈;
  ⑥除外椎動脈第l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⑦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其它疚患;
  ⑧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僅有參考價值,確診需要藉助椎動脈造影結果。椎動脈造影主要的徵象爲椎動脈狹窄,即在病變節段椎動脈喪失原來形態,較相鄰節段細,並可有移位;或是受壓部位彎曲、迂迴或阻塞。椎動脈造影對手術定位和手術方式選擇有益。此外,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獲得更爲滿意的椎動脈影像。

二 頸椎病的特異症狀

下一篇:秋季嬰幼兒腹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