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小兒常見病症(上)

時間: 2014-05-23
一、小兒感冒

【概述】
感冒俗稱“傷風”,臨牀以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爲主要症狀。發病率高,全年均可發病,而以冬春兩季爲多,發病年齡以嬰幼兒爲主。本病屬西醫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理】
病因主要爲感受風寒與風熱之邪。小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衛外不固,加之小兒寒暖不能自調,風邪乘虛侵襲而發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肺爲五臟之華蓋,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外邪自皮毛、口鼻而入,客於肺衛,引起腠理開合失常,衛陽被遏,肺氣失宣。
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肝常有餘,在感冒過程中,極易引起挾痰、挾滯、挾驚的證候。
【診斷要點】
1.以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爲主,可伴嘔吐、腹瀉。嬰幼兒發熱較高,可出現高熱驚厥。
2.四時均有,多見於冬春兩季,常因氣候驟變而發病。
3.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單核細胞增加。
4.全身症狀較嚴重,呈流行趨勢者爲流行性感冒。
【辯證分型】
l.風寒束表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外感風寒,客於肌表,邪正交爭則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肺開竅於鼻,咽喉爲肺氣通道,寒邪外束,肺氣不宣,竅道不利,則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寒未化熱,故口不渴。脈浮主表,緊主寒束。
2.風熱襲表症狀:發熱重,惡寒輕,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紅,或目赤流淚,煩熱口渴,舌紅少津,舌苔薄黃,脈浮數。
徵候分析:感冒風熱,邪鬱衛表,邪熱鬱甚則發熱重而惡寒輕。熱主開泄,故常有汗。頭爲諸陽之會,邪鬱陽經故頭痛。邪熱上薰咽喉側咽紅。舌紅苔黃,脈浮數,均爲風熱之象。
3.外寒內熱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面白鼻塞,咽紅腫痛,乳蛾掀紅,口渴欲飲,舌質偏紅,舌苔白,脈浮滑數。
證候分析:外寒內熱爲小兒感冒的一個階段,即初感風寒之邪,束於肌表,未能得以及時疏解,邪鬱漸見化熱,但風寒之邪仍束於表,故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面白。內熱漸成,則見咽紅腫痛,口渴飲冷,舌質偏紅,脈浮滑數。
在感冒過程中,可挾痰、挾滯、挾驚。挾痰時,可見喉間痰多,甚則氣急痰鳴;挾滯時,兼有腹脹暖氣,甚則嘔吐、腹瀉、舌苔厚膩;挾驚時,均有明顯高熱,出現抽搐神昏,目珠上竄,熱退搐止。
【分型治療】
1.風寒束表治則:辛溫解表,疏風散寒。
主方:荊防敗毒散加減。
加減:頭痛明顯,加葛根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貝10克;發熱不退,加淡豆鼓10克、蘇葉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發散風寒,疏解表邪,是治療風寒感冒的代表方。方中荊芥、防風辛溫解表,羌活、獨活發汗驅邪,柴胡和解透邪,薄荷芳香宣透,前胡、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川芎活血祛風,權殼疏理氣機。
處方舉例: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羌活10克 柴胡6克 前胡10克 薄荷6克(後下)生薑3片 杏仁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風熱襲表治則: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主方:銀翹散加減。
加減:壯熱不退,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頭痛而脹,加蔓荊子10克、菊花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貝10克;咽紅目赤,加板藍根30克、貫衆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爲本方之主藥,輔以竹葉清熱,薄荷、淡豆鼓、荊芥辛涼解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喉,而蘆根則清熱生津。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淡豆豉10克 荊芥10克 薄荷 6克(後下)牛蒡子 10克 前胡 6克板藍根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外寒內熱治則:解表祛風,清熱利咽。
主方:柴葛解肌湯加減。
加減:汗出不暢,加荊芥10克、蘇葉10克;咳嗽痰黃,加桑白皮10克、魚腥草30克;咽紅腫痛,加牛蒡子10克、板藍根30克;大便祕結,加全瓜萎10克、火麻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治外感發熱,表寒未解,裏熱已盛。柴胡、葛根解肌清熱,爲方之主藥,輔以羌活、白芷解表止痛,黃芩、生石膏清肺之熱,桔梗利咽化痰,芍藥、甘草和營泄熱。
處方舉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羌活10克 白芷6克生石膏30克 黃芩10克 板藍根30克 薄荷6克(後下)桔梗3克 甘草6克
感冒過程中,挾痰者可加用半貝丸,挾滯者加用保和九,挾驚者加用琥珀抱龍丸、紫雪丹。小兒感冒以風熱襲表最爲多見,對高熱不退者,柴胡、生石膏、寒水石有較好效果。由於多數小兒感冒爲病毒感染引起,因此荊芥、防風、板藍根、蒲公英、貫衆均爲常選藥物。治感冒的湯劑,每日煎出的藥量應增大,每日服3~4次則效果更明顯。
【中成藥】
1.川芎茶調沖劑 每日2次,每次1包,飯後用溫開水沖服。適用於風寒感冒。
2.感冒退熱沖劑 每日3次,每次1包,開水沖服。適用於風熱感冒。
3.柴胡注射液 每日2次,每次2毫升,肌內注射,有良好的退熱作用。
【簡便方】
1.蘇葉10克,蒲公英15克,生薑兩片,水煎服。適用於風寒感冒。
2.羌活10克,板藍根30克,水煎服。適用於風熱感冒。
3.蔥1根(連蔥白),加人奶50~60毫升,隔水蒸,分兩次服。用於嬰兒感冒。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
2.患病期間,飲食清淡並富有營養,多飲水。居室空氣要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風。
3.若伴細菌感染時,可選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二、急性支氣管炎 【概述】
本病以咳嗽爲主要症狀,大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或見於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川寸。病原多爲病毒,也可由細菌引起,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等。細菌、病毒混合感染亦常見。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爲多。本病屬中醫“咳嗽”範疇。
【病因病理】
小兒形氣未充,肺脾之氣不足,衛外不固,易受六淫之邪侵襲,是本病致病的內在因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肺氣受鬱,宣降失常,清肅之令不行,影響肺氣宣肅則發爲咳嗽。肺氣爲風邪所鬱,津液失於宣散,津液內停,聚而爲痰。故咳嗽一證,病位主要在肺。而風邪又爲陽邪,化熱最速,故風寒之邪,極易化熱傳裏,而致痰熱內蘊。
【診斷要點】
1.起病可急可緩,開始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2.一般不發熱,亦可有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初起乾咳,漸漸有痰,可由粘痰變爲膿痰,咳劇可引起嘔吐。兩肺聽診呼吸音粗糙,有時可聽到少許幹??音或溼??音。
3.X線檢查,可見肺門陰影增深,肺紋理增粗。
合併細菌感染,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辯證分型】
1.風寒咳嗽症狀:初起咳嗽頻作,喉癢聲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風寒外束,表衛失固,故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鼻有清涕等表證。風寒束肺,肺氣不宣,則發爲咳嗽。寒凝津液,故痰色發白。苔白、脈浮緊爲風寒之證。
2.風熱咳嗽症狀:咳嗽不爽,痰黃粘稠,口渴咽痛,發熱頭痛,惡風微汗出,舌苔薄黃,舌質紅,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熱外犯,表衛不固,故有發熱頭痛。
惡風咽痛等表證。風熱襲肺,肺氣不宣,清肅之令失常,則咳嗽。熱灼津液,故痰稠而黃。苔黃質紅、脈浮數爲風熱之證。
3.痰熱咳嗽症狀:咳嗽痰多,色黃稠粘難咯,發熱面赤,煩渴欲飲,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見脣紅鼻衄,舌苔黃,舌質紅,脈滑數。
證候分析:表邪化熱,痰與熱相搏結,阻於氣道,肺失清肅,故咳而多痰。熱盛煎熬津液,故痰色黃稠,咯之不暢。裏熱內盛,故便幹溲赤、煩渴鼻衄、苔黃質紅。脈象滑則爲痰,數則爲熱。
【分型治療】
1.風寒咳嗽治則:散寒宣肺。
主方:金沸草散加減。
加減:體溫高者,加羌活10克、川桂枝6克;惡寒怕冷,加蘇葉10克、麻黃4.5克;痰多色白,加象貝母10克、白芥子10克;舌苔白膩,加蒼朮10克、厚朴10克。
主方分析:金沸草散爲發散風寒、止咳化痰常用方。金沸草即旋覆花,與前胡均爲降氣化痰之品,荊芥、細辛、生薑發散風寒,半夏燥溼化痰,甘草、大棗甘緩和中,赤芍和營泄熱,以防本方溫燥太過。
處方舉例:
旋覆花10克(包煎)荊芥10克 白前6克半夏10克 陳皮6克 細辛3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生薑2片 甘草6克
2.風熱咳嗽治則: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飲加減。
加減:咽部紅痛,加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
痰黃量多,加象貝母10克、葶藶子10克;大便乾結,加麻仁10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桑菊飲是祛風熱、止咳嗽的方劑。方中桑葉、菊花疏風清熱,爲本方主藥,連翹清熱透表,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處方舉例:
桑葉皮各10克 菊花10克 連翹10克 淡豆豉10克 薄荷6克(後下)桔梗3克 杏仁10克 黃芩10克 前胡10克 甘草6克
3.痰熱咳嗽治則:清肺止咳化痰。
主方:清寧散加減。
加減:痰黃而稠,加陳膽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咳嗽發熱,加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大便祕結,加全瓜萎10克、竹瀝1支(衝)。
主方分析:清寧散爲清瀉肺氣,化痰止咳的方劑。方中桑白皮清熱瀉肺,葶藶子瀉肺化痰,赤茯苓化溼清熱,車前子利水止咳。
處方舉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葶藶子10克 赤茯苓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黃芩10克 象貝10克 魚腥草15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本病辨痰十分重要,如痰白爲寒,痰黃爲熱。痰稀白有沫爲風痰,痰黃粘而稠爲肺熱內盛,痰中帶血爲肺火內熾。寒痰常用自前、白芥子、象貝母、制南星;而熱痰用前胡、海浮石、海蛤殼、天竺黃、竹瀝等。
【中成藥】
1.半夏露 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口服,適用風寒咳嗽。
2.猴棗散 每日2次,每次0.3~0.6克吞服,適用風熱或痰熱咳嗽。
3.祛痰靈 每日2次,每次1/2~1支口服,適用風熱或痰熱咳嗽痰液較多時。
【簡便方】
1.蘇葉10克,陳皮10克,白蘿蔔片15克,水煎後加紅糖一匙調服,適用風寒咳嗽。
2.桑白皮、佛耳草、江剪刀草、魚腥草各15克,水煎服,適用風熱或痰熱咳嗽。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冷與感冒。秋冬季節,注意胸肩部保暖。
2.咳嗽期間,少吃甜食、油膩食物及海鮮,多食水果與蔬菜。
3.加強體格鍛鍊,注意戶外活動,增加抗病能力。 三、慢性支氣管炎 【概述】
慢性支氣管炎可因慢性鼻咽部炎症分泌物流下刺激或呼吸道過敏引起,反覆多次發作,導致支氣管粘膜與周圍組織慢性炎症。也可因爲急性支氣管炎久治不愈所致。本病屬中醫“咳嗽”範疇。
【病因病理】
小兒脾胃薄弱,易爲乳食、生冷、積熱所傷,脾失健運,水谷不能生化精微,反釀成疾,上貯於肺,阻遏氣道,使肺之清氣不得宣達而咳嗽,此即“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也可因小兒稟賦不足,素體肺牌不足,因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傷氣陰,出現肺虛咳嗽或陰虛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可有增劇之時,此常爲復感外邪,加重病情之故。
【診斷要點】
1.咳嗽經常反覆發作。急性發作時,可伴發熱,咳嗽多疾等。病程遷延,一般健康情況較差。
2.肺部體徵一般表現爲呼吸音粗糙,有時也可聞及少許溼??音及幹??音。
3.X線檢查可見兩肺紋理明顯擴散、增深。
【辯證分型】
1.痰溼咳嗽症狀: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悶納呆,神情睏倦,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溼生於脾,脾溼盛時,則釀液爲痰,故有“脾爲生痰之源”之說。痰阻肺絡,肺失宣肅則咳嗽痰多。溼爲陰邪,故痰白而稀。舌苔白膩、脈滑,均爲痰溼較盛的表現。
2.肺虛咳嗽症狀:咳嗽經久,咳而無力,痰液稀少,語聲低微,面色(白光)白,動則氣短,體虛多汗,舌質淡嫩,舌苔薄白,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肺虛氣弱,痰邪內阻,肺失清肅之令,故咳嗽經久,痰液稀少。肺主氣,肺虛則聲低面(白光),動則氣短。肺虛腠理不密,故易多汗。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均爲肺虛氣弱之象。
3.陰虛燥咳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乾,喉癢聲嘶,手足心熱,或午後有潮熱,舌紅少苦,脈細數。
證候分析:肺虛久咳傷陰,陰虛火旺,故乾咳無痰,咽乾聲嘶。陰虛生內熱,可見午後潮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苦,脈細數,均爲陰虛之象。
【分型治療】
1.痰溼咳嗽治則:化痰燥溼。
主方:二陳湯加減加減:胸脘痞悶,加厚朴10克、機殼6克;納呆食滯,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痰吐不利,加全瓜萎10克、竹瀝1支(衝);久咳,加烏梅9克。
主方分析:二陳湯爲燥溼化痰,理氣和中要方。
方用半夏燥溼化痰,和胃止嘔;輔以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調和諸藥;生薑降逆化痰;烏梅收斂肺氣。
處方舉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苡仁10克 白前6克 象貝10克 桔梗3剋制南星10克 甘草6克
2.肺虛咳嗽治則:健脾益氣,肅肺化痰。
主方:六君子湯加減。
加減:久咳汗多,加五味子6克、百部10克;動則氣短,加參蛤散 1.5克(吞服);肺虛有熱,加黃芩10克、地骨皮10克;乾咳劇烈,加河子10克、罌粟殼3~4.5克。
主方分析:六君子湯爲健脾益氣,燥溼化痰之劑,培脾土可生肺金,即有補肺之功。方中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健脾補氣,半夏、陳皮燥溼化痰。
處方舉例:
黨蔘10克 白朮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五味子6克 紫花10克 川貝母6克 款冬花10克 甘草6克3.陰虛燥咳治則:滋陰潤燥。
主方:沙蔘麥冬湯加減。
加減:咳甚痰中帶血,加茅根30克、藕節10克;
潮熱盜汗,加銀柴胡10克、鱉甲15克;口渴欲飲,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沙蔘麥冬湯爲滋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劑。方中沙蔘、麥冬生津潤燥,清養肺胃;輔以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生甘草益氣培中,甘緩和胃;
桑葉輕宣燥熱。
處方舉例:
南北沙蔘各10克 麥冬10克 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百部10克 知母10克 紫菀10克 甘草6克
慢性支氣管炎辨證時,應注意氣陰之盛衰,時時顧及補氣或養陰,扶正方能祛邪,不能一味清肺化痰,而導致氣陰更損。因此治療一般應扶正爲主,祛邪爲次。如果因復感外邪,咳嗽增劇之時,當急則治其標,以祛邪爲主。
【中成藥】
l.參貝北瓜膏 每日3次,每次10~15克,開水調服。適用於肺虛咳嗽有痰時。
2.川貝批把糖漿 每日3次,每次IO毫升,溫開水沖服。適用於陰虛燥咳。
【簡便方】
1.制半夏末12克,白礬末2克,甘草末6克,製成丸劑,每丸3克,每日含化1丸。適用於痰溼咳嗽。
2.北沙蔘30克,濃煎熱服。適用於陰虛燥咳。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感冒。秋冬季節,注意頸胸部保暖。
2.加強戶外活動,多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3.飲食清淡及富於營養,少吃甜食與油膩食物。 四、毛細支氣管炎 【概述】
毛細支氣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毒爲合胞病毒,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肺炎支原體也可導致本病。本病僅見於2歲以前的嬰幼兒,常發生在冬春兩季。臨牀以持續性乾咳、發作性呼吸困難、肺氣腫等爲特徵。本病中醫稱“暴喘”、“馬牌風”。
【病因病理】
嬰幼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肌膚柔弱,衛外不固,當冷熱失調,正氣受損,可爲風邪所襲,風邪從口鼻而人,或皮毛而受,肺衛受邪,邪滯肺絡,肺氣壅遏不宣,邪鬱肺經,化熱爍津,煉液成痰,加上內有心火上乘於肺,風邪與痰火互結,阻塞氣道,肺氣失於宣肅,導致肺脹喘憋。氣爲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肺氣痹阻可影響心血運行,甚者因正不勝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養造成心氣不足測可導致心陽虛衰。
【診斷要點】
1.僅見於2歲以前嬰幼兒,多數爲6個月以內嬰兒。
2.上呼吸道感染以後2~3日出現持續性乾咳和發作性呼吸困難,有明顯喘憋。體溫高低不一,多數僅爲低熱或不發熱,可影響吮奶及飲食。
3.喘憋發作時呼吸快而淺,有呼氣性喘嗚,呼吸每分鐘60~80次以上,脈快而細。有明顯鼻煽及三凹徵,在喘憋發作時往往聽不到溼??音,稍緩解時,可聞及瀰漫性中等溼??音或細溼??音。重症患兒有明顯肺氣腫,面色蒼白和紫紺。可併發心力衰竭。
4.血白細胞計數多正常。用免疫熒光法檢測鼻咽分泌物,可迅速確定致病病毒。X線檢查,兩肺過度充氣,透亮度增強,出現明顯肺氣腫。
【辯證分型】
1.風寒閉肺症狀:發熱無汗,喘憋氣急,口不渴,痰少色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感風寒之邪,肺氣爲風寒所束,肺氣壅遏不宣,故喘憋氣急。風寒之邪與正氣相爭,則發熱無汗。苔薄白,疾少色白均爲寒痰阻於肺絡之象。
浮緊脈爲風寒之脈象。
2.風熱鬧肺症狀:發熱惡風,咳嗽喘憋,痰少色黃,咽紅煩渴,面色蒼白,舌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感風熱之邪,邪阻肺絡,肺氣鬱閉,故咳嗽喘憋。風熱之邪與正氣相爭,則發熱惡風。風邪鬱而化熱,爍津爲痰,故痰少色黃。邪熱傷陰測可見煩渴。咽紅、苔薄黃、脈浮數,均爲感風熱之象。
3.痰火鬱肺症狀:發熱口渴,精神煩躁,喉間痰鳴,喘憋明顯,氣急鼻煽,脣周青紫,呼吸肋凹,或見便祕,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滑數。
徵候分析:風邪與痰火互結,鬱閉於肺,肺氣不降,痰隨氣升,故喘憋明顯,氣急鼻煽,喉間痰鳴。邪正相爭,痰火內盛測發熱口渴,精神煩躁。氣滯則血瘀,肺氣痹阻,氣血瘀滯,故脣周青紫。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痹阻則大腸傳導失司,故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細滑數,均爲痰火鬱肺之象。
【分型治療】
1.風寒問肺治則:溫肺開閉,化痰止喘。
主方:射干麻黃湯加減。
加減:呼吸急促,加葶藶子6克、蘇子6克(包煎);痰白而多,加制南星4.5克、象貝母6克;脣口出現青紫,加桃仁6克、紅花3克;發熱無汗,加蘇葉6克、薄荷3克(後下)。
主方分析:本證爲風寒之邪鬱閉,導致肺氣不宣,證屬早期,故用射干麻黃湯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中麻黃、射干宣肺平喘,細辛溫肺化飲,紫菀、款冬化痰止咳,半夏化痰燥溼,五味子收斂肺氣。
處方舉例:
射干6克 麻黃3克 杏仁6克 細辛1.5克款冬6克 紫菀6克 半夏4.5克 蘇子6克(包煎)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2.風熱鬧肺治則:辛涼解表,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加減:咽紅疼痛,加板藍根10~15克、蒲公英10~15克;痰粘色黃,加海蛤殼6克、天竺黃6克;
發熱怕冷,加荊芥6克、防風6克。
主方分析:證屬風熱之邪鬱閉肺氣,故可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氣,止咳平喘。方中麻黃止咳平喘,杏仁降氣化痰,生石膏清泄肺熱,甘草甘潤護肺。
處方舉例:
麻黃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 前胡6克 銀花6克 連翹6克 黃芩6克 蘇子6克(包煎)海蛤殼6克 甘草3克
3.痰火鬱肺治則:清熱瀉火,化痰平喘。
主方:三黃石膏湯加減。
加減:痰粘難咯,加陳膽星6克、黛蛤散6克(包煎);氣急脣紫,加丹蔘6克、紅花3克;大便祕結,加全瓜萎6克、生大黃3~6克(後下);喘憋不止,加地龍6克、殭蠶6克。
主方分析:三黃石膏湯爲清熱解毒,瀉火平喘之要方。方中生石膏清熱除煩,配合麻黃、豆鼓發汗解表,並有平喘的作用,黃芩、黃連、黃柏瀉火解毒,生薑能發表,大棗補益中氣。
處方舉例:
黃連二 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麻黃3克生石膏15克 陳膽星6克 蘇子6克(包煎)葶藶子6克 桃仁6克 殭蠶6克 地龍6克 甘草3克
病情危重,出現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脈細數,肝臟進行性增大等,爲併發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配合運用參附龍牡救逆湯溫陽固脫。
【中成藥】
1.猴棗散 每日3次,每次0.3克口服。用於痰火鬱肺。
2.小青龍湯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0.5~1支口服。用於風寒閉肺。
3.雙黃連粉針劑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連用5~7天。對細菌及病毒引起的炎症,均有效果。
【簡便方】
1.大黃、檳榔、炒黑白醜、人蔘各等份,研爲細末,每日2次,每次0.9~1.5克用水調服。
2.蟬蛻4.5克,殭蠶6克,薑黃3克,膽南星3克,天竺黃3克,大黃1.5克,黃芩4.5克,天花粉6克,麻黃3克,水煎服,晝夜頻服,每日1劑。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喘憋較重,必須中西醫結合治療,加用激素、抗生素、解痙劑等。
2.平時應注意氣候變化,及時添減衣服,防止感冒發生。
3.體質虛弱或有佝僂病者,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常用黃芪、太子參、紅棗等煎湯服用,增強小兒抗病能力。 五、支氣管肺炎 【概述】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起病較急,臨牀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翼煽動及肺部有散在溼性??音爲主要特徵。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冬春季節及氣候驟變時最易發生。若能早期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年齡幼小,平時體質又差,患病之後,病情容易反覆,導致遷延難愈。本病中醫認爲系感受外邪,鬱閉肺絡所致,稱“肺炎喘嗽”、“肺風痰喘”、“馬牌風”等。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有內外兩方面。外因爲感受風邪,侵犯肺經所致,風邪有風寒、風熱之分;內因爲小兒形氣未充,肺臟嬌嫩,衛外不固,易導致外邪侵襲肺經,引起肺炎。也有因麻疹、百日咳、猩紅熱等急性熱病之後,邪毒侵襲肺經致病;或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素體虛弱,患病後常遷延不愈。致病原因雖有不同,但其病位都在肺經。
病理變化爲邪侵於肺,肺氣鬱阻,鬱而生熱,肺熱燻蒸,灼津爲痰,痰液阻滯肺絡,氣道爲之壅塞,以致肺氣閉塞而發病。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於鼻,爲人體水之上源,肺氣以下降爲順,上升爲逆,痰邪互阻肺絡,肺氣失於宣肅,腠理開合失度,可出現發熱咳嗽,肺氣鬱閉,阻滯不暢而見明顯氣急鼻煽。氣爲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肺絡痹阻則可見面部及口脣青紫,甚者導致心陽不振,心力衰竭。當邪熱猖厥,內陷厥陰,還可引動肝風而神昏、抽搐。
【診斷要點】
1.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或不發熱,咳嗽氣急,呼吸淺表,鼻煽煩躁,口周青紫,三四徵。
肺部有細小溼??音或捻發音。
2.嚴重患兒併發心力衰竭時,出現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肝臟進行性增大等。
3.X線檢查肺部有散在點狀或片狀陰影。細菌性肺炎,血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中性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低下或正常。
【辯證分型】
1.風寒閉肺症狀:發熱咳嗽,惡寒無汗,氣急痰鳴,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不紅,脈浮數而緊。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由皮毛而入,直犯肺經,肺氣爲風寒所束,宣降失常,故咳嗽氣急。表衛失宣,衛陽受逼,正邪交爭而發熱惡寒無汗。口不渴、舌不紅,爲風寒之邪侵肺,尚未化熱。苔白、痰白清稀均爲寒痰內阻肺絡的表現。脈浮數而緊爲風寒之象。
2.風熱鬧肺症狀:發熱惡風,咳嗽氣急,微汗出,口渴痰黃,咽部紅赤,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滑數。
證候分析:風熱之邪犯肺,肺氣失於清肅,肺氣鬱閉而咳嗽氣急。肺津爲邪熱所灼,故痰液黃濁。風熱之邪鬱於肺衛,故發熱微汗出。證屬邪熱入裏,肺熱內盛,故舌苔薄黃、口?f欲飲;若痰熱之邪蘊結,則舌苔黃膩。浮脈爲風邪之脈,脈滑主痰,脈數主熱。
3.痰熱鬧肺症狀:發熱煩躁,咳嗽氣急,鼻翼煽動,面赤口渴,脣紅而幹,甚則口脣紫紂,痰阻喉間,聲如拽鋸,痰色多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此型多爲肺炎重症,痰熱兩盛。邪阻肺絡,肺氣鬱閉,肺氣上逆而咳嗽、氣急、鼻煽。裏熱壅盛,則發熱煩渴,面赤脣紅。肺失宣降,氣滯血鬱,故口脣青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爲痰熱內盛之證。
4.正虛邪戀症狀:氣急不顯,病程遷延,咳嗽少痰或乾咳無痰,面色蒼白乏華,神疲納呆,自汗盜汗,或有低熱,舌苔薄或少苔,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素體虛弱的小兒,肺炎遷延不愈,常呈氣陰二虧,脾氣不足。氣虛則神疲無力,面白自汗;
陰虛則低熱盜汗、乾咳無疾。舌薄或少苔、脈細無力均爲氣陰虛虧的表現。
本病初起,常表現爲風寒閉肺與風熱鬧肺,症情一般較輕,“肺閉”的症候也較輕微;若發病後數日就診,又未及時治療,病情往往較重,此時邪已化熱,常表現痰熱閉肺,甚者可出現心陽虛衰(心力衰竭)及內陷厥陰(中毒性腦病)之變證,需中西醫結合,進行急救。
【分型治療】
1.風寒閉肺治則:辛溫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三拗湯加減。
加減:痰白量多,加象貝10克、萊菔子10克;呼吸急促,加蘇子10克(包煎)、葶藶子10克;脣周青紫,加桃仁10克、紅花6克;四肢不溫,加桂枝6克、細辛3克。
主方分析:本證風寒閉肺,宜宣散與降逆並施。
三拗湯專於宣散,又能化痰降逆,較爲對證。方中麻黃辛溫,宣肺散寒;杏仁苦溫,降氣化痰;甘草甘潤,既可制麻黃之峻烈,又可甘潤護肺。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6克 前胡10克 防風10克淡豆鼓10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白芥子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風熱鬧肺治則;辛涼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加減:發熱惡風,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氣急痰多,加蘇子10克(包煎)、象貝10克;口渴欲飲,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湯爲清宣肺熱的主要方劑,在《傷寒論》中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本方與三拗湯相較,增石膏一味,能清肺泄熱,用量要適當加重,此藥還能制約麻黃辛溫之性。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6克(後下)牛蒡子10克 前胡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痰熱鬧肺治則:清熱宣肺,滌痰定喘。
方藥:五虎湯、蘇葶丸加減。
加減:熱重苔黃,加寒水石15克、山梔10克;痰多色黃,加陳膽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口脣青紫,加丹蔘10克、紅花6克;大便乾結,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
主方分析;本證爲肺炎重症,痰熱搏結,壅盛於肺,故宜用大劑清涼瀉肺開閉治療。五虎湯即麻杏石甘湯加細茶組成,具有清熱平喘功效,細茶能清火利水。蘇葶九中蘇子降氣,葶藶子瀉肺化痰。兩方合用,清熱與降氣化痰並重。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綠茶10克 蘇子 10克(包煎)葶藶子 10克 黃芩 10克 魚腥草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4.正虛邪戀治則:益氣健脾,止咳化痰。
方藥:人蔘五味子湯加減。
加減:痰多者,加半夏10克、陳皮6克;動則汗出,加黃芪10克、牡蠣30克(先煎);肺內溼??音不吸收,加竹節白附6克(先煎)、制南星10克。
主方分析:肺炎後期,遷延不愈,常呈氣陰二虛。
人蔘五味子湯由四君子湯與生脈散組成,前者可補氣健脾,後者既能補氣,又能養陰益肺。此方養陰而不滋膩,補氣而不化燥,適行其中。
處方舉例:
黨蔘10克 白朮10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6克 象貝10克 山藥10克 扁豆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甘草6克出現心陽虛衰變證時,用參附龍牡救逆湯溫陽固脫;內陷厥陰,用羚角鉤藤湯、牛黃清心丸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本病治療重在宣肺開閉、化痰降逆,寒偏重則配合疏風散寒,熱偏重則配合清泄除熱。由於邪易化熱,表現熱證較多,麻杏石甘湯是一張主方,不論有汗無汗,只要發熱咳喘,均可應用。三拗湯爲麻杏石甘湯去石膏,五虎湯則爲加細茶,由此可見掌握此方應用的重要性。
中醫治療肺炎,從各地報道看有較好效果,但治療時必須注意輕重,加強嚴密觀察。尤其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肺炎,病情較重,變化又大,應收入病房治療。
【中成藥】
1.魚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有清肺解毒功效,常配合湯劑同用。
2.猴棗散 每日2次,每次0.3克口服,常用於痰熱鬧肺時。
3.雙黃連粉針劑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連用5~7天。對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均有效。
【簡便方】
1.二青黛3克,白果、地骨皮、車前子、車前草、陳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用於細菌性肺炎。
2.板藍根、大青葉、銀花各15克,百部、桑白皮各6克,玄蔘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適用於病毒性肺炎。
【其它療法】
1.外治法 白芥子未、麪粉各3O克,加水稠和,用紗布包後,敷貼背部。每日1次,每次15分鐘,連敷3日。用於肺炎後期溼??音不消失者。
2.拔火罐 取兩側肩腫骨下部,每次5~10分鐘,5天爲1療程。治療肺炎後期溼??音不消失者。
【注意事項】
1.保持室內環境清潔,空氣新鮮。對重症患兒加強觀察,及時吸痰,保持呼吸暢通。
2.飲食易於消化,富有營養,忌食油膩和過甜食物。並保證水分供給。
3.積極防治佝樓病和營養不良,增強小兒抗病能力。 六、小兒哮喘 【概述】
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臨牀以陣發性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間哮鳴聲爲特徵。嬰幼兒及學齡期兒童最爲多見。四季都可發病,但好發於春秋兩季。疲勞、氣候轉變及吸入異常氣味等均可誘發本病。積極治療,多數患兒進入青春發育期可以痊癒。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兒哮喘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主要是痰邪內伏,且和體質有一定關係,外因則是指各種誘發因素而言,由於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覆發作。
伏疾的產生,來源於津液,與肺脾腎三髒功能不足有關。肺虛則衛外失固,腠理不密,易爲外邪所侵,邪阻肺絡,氣機不利,津液聚而爲痰;脾虛不運,生溼釀痰,上貯於肺;腎虛不能蒸化水液爲清津測上泛爲痰,聚液成飲。外因是誘發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勞倦過度、飲食內傷、情志影響等。此外煤氣、油味、花粉、灰塵等,也可誘發本病。
病理變化爲外因誘發,觸動伏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氣機升降不利而發爲哮喘。急性發作期,病機主要在肺,而緩解期則以肺脾腎虛虧爲主,並通過辨證分清屬哪髒虛虧。
【診斷要點】
1.可有家族及個人過敏史,如嬰兒溼疹、過敏性鼻炎等。
2.發作前有噴嚏、咳嗆、眼癢等先兆症狀。發作時喉間哮鳴,呼吸困難,咯痰不爽,甚則不能平臥。
3.聽診兩肺呼氣延長,佈滿哮鳴音,繼發肺部感染可聞少許溼??音,心率增快。
4.常因氣候轉變、受涼,或接觸某些過敏性物質而誘發。
5.血白細胞總數常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可疑變應原皮膚試驗常呈陽性。伴肺部感染,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X線檢查顯示兩肺紋理增深及肺氣腫。
【辯證分型】
1.寒性哮喘症狀:咳嗽哮鳴,痰少色白多沫,形寒無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溫,舌苔白膩,脈浮緊稍數。
證候分析:風寒束表,引動伏痰,阻滯肺絡,氣機升降失常,故咳嗽氣喘,哮鳴痰白多沫。兼有表證,故初起有形寒無汗,鼻流清涕等。肺氣阻逆,胸中陽氣不能宣發,則四肢欠溫。舌苔白膩及脈浮緊稍數均爲風寒挾疾之象。
2.熱性哮喘症狀:咳嗽哮喘,聲高息涌,痰液稠黃,發熱面赤,煩躁口渴,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浮滑數。
證候分析:外感風熱與伏痰互結,或因風寒化熱,傳變而致,肺宣降失利,痰隨氣升,故咳嗽哮鳴,聲高息涌。熱煎痰液,故痰稠而黃。裏熱熾盛,則發熱面赤、煩躁口渴,甚則便祕搜紅。舌苔黃膩及脈浮滑數,均爲痰熱內阻,併兼有表證之象。
3.虛實兼夾症狀:哮喘持續不已,病程較長,面色欠華,並可伴發熱咳嗽,喉間有疾,舌質淡或質紅,脈細弱。
證候分析:哮喘久發,可由肺及腎,雖有咳嗽發熱,哮鳴氣急等實證,但也可出現面色欠華,脈細弱無力,甚則頭汗涔涔。舌質淡白爲傷及腎陽,而舌質紅者則爲腎陰有損。
緩解期按患兒體質情況,辨證一般可分爲肺虛、脾虛和腎虛三類,但也可呈肺牌兩虛、脾腎兩虛或肺腎兩虛。肺虛者常表現爲面?s氣短,乏力多汗,易反覆感冒,舌苦薄白,脈細無力;脾虛者常見食少便溏,肌肉鬆軟,面華萎黃,舌淡苔少,脈緩無力;腎虛者可見畏寒肢冷,動則氣短,面?s乏華,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有花剝苔,脈沉細無力。
【分型治療】
1.寒性哮喘治則:溫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方:小青龍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加減:痰白清稀,加象貝10克、杏仁10克;哮甚嘔吐,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先煎);
形寒無汗,加防風10克、蘇葉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龍湯發表溫裏,是治療寒性哮喘的一張代表方劑,三子養親湯平喘化痰可輔助用之。
方中麻黃是主藥,用以宣肺平喘,其用量可稍大於一般用量,半夏化飲止嘔,於姜、細辛、五味子溫肺鎮咳,桂枝、芍藥與麻黃共起解表作用。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細辛3克五味子6克 乾薑3克 款冬花10克 蘇子10克(包煎)白芥子10克 甘草6克
2.熱性哮喘治則:清肺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加減:痰多色黃,加全瓜萎10克、海浮石10克;
眼鼻癢,加蟬衣6克、防風10克;大便祕結,加生大黃6克(後下);熱象顯著,加黃芩10克、魚腥草15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湯辛涼宣肺,用於哮喘肺熱有表證者,若需加強平喘之力,可與蘇葶丸同用。方中麻黃合生石膏起清肺宣達之功,杏仁化痰降氣,甘草調和諸藥,並可緩和哮喘發作之勢。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蘇子10克(包煎)葶藶子10克 象貝10克 款冬花10克 黃芩10克 地龍10克 甘草6克
3.虛實兼夾治則:溫肺平喘,補腎攝納。
主方:小青龍湯合局方黑錫丹加減。
加減:神萎脈微細,加生曬參6克、龍骨30克(先煎);端坐汗多,加參蛤散吞服,且日2次,每次3克;四肢不溫,加附子6克(先煎)、巴戟天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龍湯發表溫裏,降氣平喘,局方黑錫丹溫攝腎氣,兩方合用平喘扶正,爲標本同治之法。運用局方黑錫丹,必需包煎,不能吞服,因方中含有青鉛。以發作時張口擡肩、面色蒼白、多汗肢冷、脈細虛煩爲使用黑錫丹的主證。若虛實兼夾,偏於陰虛有熱者,則可改用射於麻黃楊合都氣丸加減治療。
處方舉例:
麻黃6克 桂枝6克 細辛3克 乾薑3克五味子6克 自芍10克 白芥子10克 蘇子10克(包煎)甘草6克 局方黑錫丹10克(包煎)哮喘緩解後,以扶正培本爲主。屬肺氣虛者,用生脈散加減;脾氣虛者,用四君子湯加減;腎氣虛者,用金醫腎氣丸加減。或吞服紫河車粉、臍帶粉,每日3次,每次3克。
治療小兒哮喘,必須辨明寒熱虛實,兒童時期以熱性哮喘佔多,寒性哮喘次之。新病屬實,久病必虛,當哮喘久發不愈,必然出現以腎虛爲主的虛象,治療時需標本兼顧,加入補虛攝納之品,溫補可用局方黑錫丹,涼補可用都氣丸,平補可用參蛤散。哮喘發作與小兒體質過敏有關,因此在處方中可加入一些具有抗過敏作用的中藥,如防風、烏梅、蟬衣、白殭蠶、紅棗等,加強平喘功效。哮喘是一個反覆發作的病證,因此必需抓緊緩解期扶正固本的治療,運用中藥內服、穴位敷貼、冬令膏方進補等,以達到減少發作次數,減輕發作程度,甚至不發作的目的。
【中成藥】
1.小青龍湯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常用於寒性哮喘。
2.哮喘沖劑 每日2次,每次1袋,開水沖服。
適用於熱性哮喘。
3.參蛤散 每日1次,每次2~3克吞服。適用於緩解期有肺、脾、腎虛虧者。
【簡便方】
1.蚯蚓烘乾,研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於熱性哮喘。
2.五味子30克,加冷水浸10個雞蛋,每晨蒸食1只,用於緩解期。
3.生曬參25克,蛤蚧1對,殭蠶100克,地龍100克,研爲細粉,每日2次,每次吞3克,用於緩解期。
【其它療法】
1.耳針 取平喘、腎上腺、肺、內分泌等穴。尋找過敏點後針刺,捻轉3次,留針20分鐘。也可用王不留行子壓穴,用橡皮膏外封。
2.穴位敷貼療法 用於哮喘緩解期,分寒喘與熱喘兩種藥方。寒喘方用細辛、甘遂各10克,延胡、白芥子各15克研末,用鮮生薑計調成6只藥餅,中心放少許了桂散(或麝香);熱喘方則用生麻黃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辛夷花10克、蒼耳子15克、白芍30克、黃芩10克、生甘草15克研末,用夏枯草煎液調成6只藥餅。取穴爲兩側百勞、肺俞、膏盲穴輪流敷貼。三伏天做3~6次,每隔10天做1~2次,每次貼2小時,如用電離子導入法,每次只需30分鐘。
【注意事項】
1.避免吸入煙塵及刺激性氣體,不吃海鮮、毛筍等發物。
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氣候轉冷之際,及時增加衣服,注意頸部和兩手臂保暖。
3.認真觀察,找出誘發因素,設法避免接觸。 七、肺膿腫 【概述】
肺膿腫是由各種病原菌所引起的肺部化膿性病變,臨牀以發熱、咳嗽、胸痛、咳吐腥臭痰液爲主症,常繼發於肺炎之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厭氧菌爲主要致病菌。本病屬中醫“肺癰”範圍。
【病因病理】
外感風邪,客於表衛,留而不去,客於經絡,稽留於肺,或與素蘊之熱相合,鬱積薰灼,腐化成膿腫。亦可因先病於肺炎,熱毒熾盛不解,轉而成爲肺膿腫。
肺膿腫病位在肺,其病理爲邪熱蘊於肺臟,與疾互結,阻滯肺絡,血滯成瘀,痰熱與瘀血鬱結不散,蘊釀成爲膿腫,肺損絡傷,膿瘍可潰破外泄。
【診斷要點】
1.初起高熱、乾咳、輕度氣急,年長兒可訴胸痛。痰液量多時,靜置後可分3層:上層爲泡沫,中層爲清液,下層爲粘液膿塊。常可伴有咯血。肺部可有實變體徵,嚴重者有紫紺。數週後可出現杵狀指(趾),多爲慢性病兒。
2.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慢性期血白細胞正常,但可有貧血。痰液塗片可見彈力纖維,培養可見致病菌。
3.X線胸片可見片狀、密度均勻陰影。膿腔與支氣管交通後測可見膿腔與液氣平面。膿腔周圍有炎症浸潤,構成較厚的壁。
【辯證分型】
1.熱毒壅肺症狀:壯熱口渴,時有振寒,乾咳痰少,痰色黃稠有腥味,胸痛便祕,呼吸淺促,舌質紅,舌苔黃,脈洪數。
證候分析:肺熱熾盛,鬱結成膿腫,故壯熱口渴,咳嗽痰色黃稠有腥味。胸中陽氣不展農u時有振寒。
肺氣爲膿腫所鬱,氣機不宣,故呼吸淺促,胸部作痛。
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不宣,大腸傳導失司,故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洪數,均爲熱毒壅肺之象。
2.膿成破潰症狀:壯熱不已,起伏有時,咳唾膿血,氣味腥臭,胸痛煩滿,氣短喘促,渴喜飲冷,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痰熱與瘀血結成膿腫,膿瘍潰破外泄,可溢入肺管,故咳唾膿血,氣味腥臭。肺氣爲膿痰所鬱,氣機不宣,故胸痛煩滿,氣短喘促。內熱燻蒸,故壯熱不已,渴喜飲冷。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爲痰熱內盛,膿瘍潰破之象。
3.正虛邪戀症狀:低熱氣短,面?s形瘦,午後顴紅,自汗盜汗,心悸不安,少食懶言,睏倦乏力,舌質淡,舌少苔而幹,脈細數。
證候分析:邪毒漸消,氣陰已傷,氣虛則面?s自汗,心悸氣短,少食懶言,睏倦乏力,陰虛則低熱形瘦,盜汗顴紅。舌淡少苦而幹,脈細數,均爲正虛邪戀之象。
【分型治療】
1.熱毒壅肺治則:清肺解毒,散結消腫。
主方:銀花解毒湯加減。
加減:壯熱不退,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乾咳口渴,生地10克、麥冬10克;胸痛明顯,加橘絡6克、鬱金10克;痰多黃稠,加陳膽星10克、魚腥草15~30克;大便祕結,加生大黃6~10克(後下)、生山梔1O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要方。
方中銀花、黃連、連翹、地了草清熱解毒,犀角、丹皮清熱涼血,夏枯草清熱散結,赤茯苓清熱化溼。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夏枯草10克 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桔梗3克 紫花地丁10克 甘草6克
2.膿成破潰治則: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主方:葦莖湯合加味桔梗湯加減。
加減:胸部作痛,加枳殼6克、全瓜萎10克;膿痰較多,加紅藤10克、敗醬草15克、魚腥草15克;
咯血者,加仙鶴草10克,三七粉(吞服)亞5克;壯熱起伏,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野蕎麥15克。
主方分析: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排膿,方中葦莖清肺泄熱,冬瓜子、苡仁清化痰熱、利溼排膿,桃仁活血化瘀。加味桔梗湯清熱化痰,排膿止血,方中桔梗、苡仁排膿利溼,貝母、橘紅、葶藶子化痰散結,銀花清熱解毒,白及收斂止血,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紅藤10克 敗醬草15克 桃仁10克 冬瓜子10克生苡仁15克 桔梗6克 象貝母10克 甘草6克幹蘆根15克
3.正虛邪戀治則:益氣養陰,清除餘熱。
主方:人蔘五味子湯加減。
加減:體虛多汗,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納呆食少,加淮山藥10克、扁豆10克;午後低熱,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咳吐濁痰,加川貝母10克、桔梗3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補氣養陰之要方。方由四君子湯與生脈飲組成。四君子湯健脾補氣,生脈飲補氣養陰斂肺。本方爲大病後調補氣陰,恢復體力常用的處方。
處方舉例:
太子參15克 白朮10克 獲菩10克 五味子6克 麥冬10克 北沙蔘10克 生地10克川貝母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魚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用於熱毒壅肺。
2.花蕊石止血散 每日3次,每次4克吞服。
用於膿成破潰有咯血者。
3.生脈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於正虛邪戀。
【簡便方】
1.魚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內服,每日1劑。
2.桑白皮、地骨皮、寒水石各10克,青黛3克,生苡仁30克,紫草、白薇各6克,乳香4.5克,水煎服,衝入竹瀝1支,每日1劑。
3.幹蘆根15克,茁仁15克,冬瓜子30克,魚腥草30克,地了草30克,桃仁10克,全瓜萎10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對肺炎、敗血症等應及時進行徹底治療。如有異物誤吸,應及時處理。
2.治療時應臥牀休息,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和甜食。
3.對重症及體虛患者,可予支持療法,如輸血漿及全血等。排膿期應將患兒頭部放低,以便膿痰順體位排出。 八、反覆呼吸道感染 【概述】
呼吸道疾病中的感冒、急性扁桃體、支氣管炎、肺炎等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疾病。由於免疫功能下降,可導致這些疾病反覆感染,不僅影響小兒生長髮育,還可導致哮喘、心肌炎、腎炎、風溼病等。反覆呼吸道感染的發病年齡多見於6月~6歲,尤以1 ~3歲的嬰幼兒最爲多見。本病屬中醫“虛證”範圍。
【病因病理】
小兒爲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之體,藩籬疏鬆,衛外功能較差,對疾病抵抗力不強,易受外邪侵襲,肺司呼吸,又主皮毛,故肺臟病證最爲多見。若小兒肺脾虛虧,或先天稟賦不足,體質柔弱,或屬人工餵養,飲食長期失於調理,或少見風日,戶外活動較少,表氣虛弱,衛外不固測可因正氣不足,御外乏力,易爲外邪侵襲而發病。總之,本病的病位在肺,但與脾腎兩髒有密切關聯。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常在6月~6歲間,尤以1~3歲嬰幼兒多見。春、秋、冬三季好發,夏季較少見。
2.以反覆不斷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爲主要徵象。舊感初愈,新感復起,上呼吸道感染一年達5~7次,下呼吸道感染一年達2~3次。發病特點爲病程長,每次上呼吸道感染可達10天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可達3周以上,或初期是上呼吸道感染,很快發展爲下呼吸道感染。
3.平時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偏低,微量元素鋅缺乏。或有血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有輕、中度貧血J線胸片在未感染時,可無異常或有兩肺紋理增多增深。
【辯證分型】
1.營衛不和症狀:反覆感冒,面眈神疲,午後低熱,自汗盜汗,惡風怕熱,納呆食少,形體較瘦。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有花剝,脈細軟稍數。
證候分析:營衛不和,營氣不能內守,衛氣不能衛外,易受外邪侵入而發病,故反覆感冒,惡風怕熱。
表衛不固,腠理鬆疏,津液不藏,則自汗盜汗。脾已受損,故納呆食少,形體較瘦。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軟稍數,均爲營衛不和之象。舌苔花剝,已損及陰分。
2.肺脾兩虛症狀:易反覆感冒咳嗽,面色萎黃乏華,納呆食少,大便稀薄,形體瘦弱,神疲乏力,四肢欠溫,動則多汗,毛髮黃軟,時有咳嗽,喉中痰聲,心悸氣短,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
徵候分析:後天失調,人工餵養,或飲食長期失於調理,肺脾兩虛,衛外不固,故易反覆感冒咳嗽。肺氣虛者,毛髮黃軟,動則多汗,時有咳嗽痰聲,心悸氣短。脾虛氣弱,則面色萎黃乏華,神疲乏力,形體瘦弱。脾虛運化失司測納果便稀。脾主四末,脾之氣陽不足,則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爲肺牌兩虛之象。
3.肺腎不足症狀:經常感冒咳嗽,面色?s白,肌肉鬆弛,自汗盜汗,夜寐不寧,走路不穩,或有雞胸龜背,囟門遲閉,立、行。齒、發、語遲,發育遲緩,苔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生長髮育遲緩,腎主骨,腎虛則骨弱,故走路不穩,或有雞胸龜背,立、行、齒、發、語遲。肺氣不足測衛外不固,易感冒咳嗽,自汗盜汗,面色皖白等。苔白,脈細,均爲肺腎不足之象。
【分型治療】
1.營衛不和治則:扶正固表,調和營衛。
主方:黃芪桂校五物湯加減。
加減:汗多者,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午後低熱,加青蒿10克、白薇10克;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舌花剝,加生地10克、功勞葉10克;時有稀咳,或咽部不舒,加魚腥草15克、白菊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補益衛氣,調和營衛的方劑。
方中黃芪補益衛氣,桂枝、白芍、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桂枝10克 自芍10克 生薑2片 大棗5枚 功勞葉10克 牡蠣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 神曲10克 魚腥草15克 生地10克 炙甘草6克
2.肺脾兩虛治則: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主方:玉屏風散合生脈散加減。
加減:汗多,加櫓豆衣10克、碧桃幹10克;納呆食少,加山藥10克、扁豆10克;大便稀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10克;餘邪未清,時有咳痰,加川貝母10克、黃芩10克、板藍根15克。
主方分析:玉屏風散爲益氣團表止汗要方,方中黃芪補氣固表,白朮益氣健脾。防風走表而祛風邪。
生脈散爲益氣養陰斂汗之方,方中人蔘補益元氣,麥冬養陰,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還能斂陰止汗。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白朮10克 防風10克 太子參15克 五味子6克 麥冬10克 牡蠣30克(先煎)碧桃幹10克 山藥10克 扁豆10克 川貝母10克 炙甘草6克
3.肺腎不足治則:補益肺腎,填精固表。
主方:河車大造丸、生脈散加減。
加減:自汗盜汗,加龍骨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夜寐不寧,加夜交藤10克、合歡皮10克;時有咳痰,加黃芩10克、魚腥草15克、川貝母10克。
主方分析:河車大造丸爲補益肺腎,滋陰清熱的方劑,方中紫河車(胎盤)大補精血,人蔘益氣生津,地黃、龜版滋補腎陰,杜仲、牛膝補肝腎,天冬、麥冬養陰清肺,黃柏滋陰清熱,砂仁行氣醒脾,茯苓滲溼健脾。生脈散益氣養陰斂汗,方中人蔘益氣,麥冬養陰,五味子斂肺。
處方舉例:
黨蔘10克 熟地1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6克 龜版15克 杜仲10克 枸杞子10克 黃柏10克 茯苓10克 龍骨30克(先煎)川貝母10克 甘草6克 胎盤粉3克(吞服)反覆呼吸道感染患兒,在恢復期沒有感染時,也常有輕微咽紅,喉間有分泌物,或清晨及夜間稀咳等,中醫認爲屬餘邪未清,在運用上面三種治法時,務必注意在扶正祛邪同時,選用一二味清肺、利咽、化痰的藥物,如板藍根、黃芩、魚腥草、連翹、菊花、川貝母等在內,可加強預防呼吸道感染作用。
【中成藥】
1.玉屏風散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適用於肺牌兩虛。
2.複方胎盤片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適用於肺腎不足。
3.金水寶膠囊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適用於肺脾兩虛和肺腎不足。
【簡便方】
1.黃芪10克,紅棗10枚,煎湯代茶,連用1~3個月。
2.黃芪10克,菟絲子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6克,煎湯服,連用1~3個月。
3.生曬參3克,冬蟲夏草2~3條,枸杞子10克,煎湯內服,冬蟲夏草煎後嚼服。一週服2次,連用l~3個月。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居室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空氣新鮮,要注意環境清潔衛生。
2.適當進行戶外活動,直接接觸太陽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按時預防接種。
3.注意飲食衛生,營養要合理,富於蛋白質,保證多種維生素攝入。注意冷暖,穿着不宜過熱,也要防止受涼,注意保護頸部及兩手臂處不使着冷。 九、鵝口瘡 【概述】
鵝口瘡爲嬰幼兒常見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臨牀以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爲特徵。多見於新生兒、早產兒、久病體虛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本病中醫亦稱“鵝口瘡”,或稱“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於口腔不潔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口爲脾之竅,舌爲心之苗,脾脈又絡於舌,故發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爲多。
鵝口瘡臨牀有虛實之分,實證爲心脾兩髒積熱,循經上行,燻蒸口舌,復感邪毒而發病。屬於虛證者,多由於胎稟不足,或病後失調,久瀉久痢等,津液損傷,氣陰耗傷,虛火循經上炎而發病。
【診斷要點】
1.多見於新生兒,久病體弱者,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乳凝塊狀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見於頰、舌、牙齦及上齶部。不易擦去,強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響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氣管,出現吞嚥困難、嘔吐、聲音嘶啞等。
4.取少許白屑塗片鏡檢,可見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孢子。
【辯證分型】
1.心脾積熱症狀:口生白屑,逐漸蔓延,佈滿口舌,面赤脣紅,煩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白膩,脈數。
證候分析:熱積心脾,復感邪毒,內外邪合,燻蒸口舌,故口生白屑。心火內熾,火熱炎上,故面赤脣紅,煩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乾結。心移熱於小腸,則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數,均爲心脾積熱之象。
2.虛火上炎症狀:口內白屑散在,周圍紅暈不顯,形瘦顴紅,手足心熱,口乾不渴,舌質紅少苦,脈細。
證候分析: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久瀉,導致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故面顴發紅,手足心熱,口內自屑散在,而周圍紅暈不顯等。
舌紅與脈細均爲陰虛之象。
本病須辨明虛實,臨牀上以實證佔多,虛證較少。虛實與病程也有關,一般病程短者爲實證,而病程長,且有慢性疾病伴隨,如慢性泄瀉及反覆呼吸道感染者,多爲虛證鵝口瘡。
【分型治療】
1,心脾積熱治則:清熱瀉火。
主方:清熱瀉脾散加減。
加減:大便乾結,加生大黃6克(後下);小便黃短,加木通6克、生地6克;煩渴不寧,加石斛6克、鉤藤6克(後下)。
主方分析:清熱瀉脾散是兒科常用的清熱瀉火方劑,尤其對各種口腔與齒齦實熱證,有良好效果。
方中黃連、山桅清心泄熱,黃芩、石膏散脾經鬱熱,生地清熱涼血,木通、燈心清熱降火,導熱下行。
處方舉例:
山梔6克 生石膏30克 黃連1.5克 黃芩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銀花6克 連翹6克燈心2扎 生甘草3克
2.虛火上炎治則:滋陰降火。
主方:知柏地黃湯加減。
加減:口渴者,加玄蔘6克、石斛6克;低熱者,加地骨皮6克、白薇6克;盜汗,加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由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組成,六味地黃湯滋養肝腎,而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處方舉例:
知母6克 黃柏6克 熟地6克 山藥6克山萸肉6克 丹皮6克 澤瀉6克 茯苓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中成藥】
1.銀黃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於心脾積熱。
2.牛黃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研服1.5克。
用於心脾積熱。
【簡便方】
1.銀花、燈心草各6克,黃芩3克,黃連、薄荷各1克,枳殼2克,水煎服。用於心脾積熱。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鉤藤2克,木通4克,竹葉3克,蟬衣1克,水煎服。用於心脾積熱。
【其它療法】
選用冰硼散、珠黃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許,每日2次。虛證與實證鵝口瘡均可應用。
【注意事項】
1.注意口腔清潔,避免過燙、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損傷口內粘膜。
2.嬰兒奶具注意清潔與消毒,母乳餵養應用冷開水沖洗奶頭後再餵奶,餵奶後給服少量溫開水。
3.注意患兒營養,適量補充B族維生素。 十、皰疹性口炎 【概述】
皰疹性日炎由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見於1~3歲小兒。全年均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有傳染性,可在幼托機構中引起小流行。臨牀以發熱,齒齦紅腫,舌體、兩頰、上顎及齒齦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爲特徵。本病中醫稱“口疳”、“口瘡”等。
【病因病理】
調護失宜,餵養不當,恣食肥甘厚膩,蘊而生熱,或喜啖煎炒炙烤之物,內火偏盛,心脾積熱化火,循經上薰口舌,或爲外感風熱之邪,邪熱內乘於脾,上攻於口舌,腐蝕口腔肌膜,導致口腔粘膜破潰。
也可在高熱、急性傳染病、久病久瀉之後,津液損傷,陰液虧耗冰不制火,虛火上浮,薰灼口舌而發病。
【診斷要點】
1.起病時常有低熱或高熱,全身不適,食慾減退,流涎和口內疼痛。
2.口腔粘膜有散在或成簇的黃色透明小皰疹,直徑約2~3mm,破後形成淺潰瘍,上有白色分泌物。舌體、脣內及兩側頰粘膜處最多見。
3.齒齦常紅腫,觸之易出血,頜下淋巴結可腫大。
【辯證分型】
1.心火內熾症狀:口舌生瘡,舌上爲多,色紅灼痛,心煩不安,面赤口渴,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心火熾盛,邪熱循經上炎,舌爲心之苗,故舌上生瘡爲多。心火內熾,內擾神明,則心煩不安。傷及津液,則面赤口渴。心移熱於小腸,則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數,均爲心火內熾之象。
2.脾熱內盛症狀:口內潰瘍,佈於口頰、上顎、齒齦及口角等處,周圍掀紅,疼痛拒食,口臭涎多,或發熱便祕,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口爲脾之竅,脾脈絡於口內,牌熱上薰,故口頰、上顎、齒齦等處潰瘍。火熱內灼肌膜,故疼痛拒食。牌熱內盛,津液受損,則口臭、便祕。
3.虛火上炎症狀:口內潰瘍較少,周圍色不紅或微紅,疼痛不甚,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神疲乏力,口乾顴紅域午後低熱,舌紅少苦,脈細數。
證候分析:證屬肝腎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所致。虛火內熾故神疲顴紅,陰津已損故口乾低熱。
舌紅少苦,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象。
本病首當辨明虛實,可結合病程、潰瘍程度及全身症狀進行辨證。如起病急,病程短,口內潰瘍多及疼痛重,或伴發熱等,多爲實證;而起病緩,病程長,口內潰瘍少,或易反覆者,多爲虛證。此外尚須結合潰瘍部位,判斷所屬臟腑,如以舌上、舌邊潰瘍爲主,多爲心火內熾,而散於兩頰、上顎、齒齦,則爲脾熱內盛。
【分型治療】
1.心火內熾治則:清心瀉火。
主方:瀉心導赤湯加減。
加減:便祕者,加生大黃6克(後下),或涼隔散6克(包煎);熱重者,加黃芩10克、山梔10克;口渴者,加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主治心經有熱,使心經之火從小便而出。方中黃連清瀉心火,生地涼血,竹葉清心利水,木通導熱下行,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山梔10克 生地10克 木通10克 竹葉6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燈心2扎澤瀉10克 甘草6克
2.脾熱內盛治則:清熱瀉脾。
主方:清熱瀉牌散加減。
加減:發熱,加銀花10克、寒水石15克;咽喉紅痛,加板藍根3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祕結,加生大黃10克(後下)。
主方分析:清熱瀉脾散清瀉牌經鬱熱,爲治療實證口瘡主方之一。方中黃連、山梔清瀉脾熱,黃芩、石膏散脾經上循之鬱熱,生地清熱涼血,木通、燈心清熱利水,使邪熱從小便而出。
處方舉例:
山梔10克 生石膏30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竹葉6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板藍根30克 燈心2扎 甘草6克
3.虛火上炎治則:滋陰降火。
主方:知柏地黃湯加減。
加減:午後低熱,加銀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口乾欲飲,加石斛10克、蘆根30克;入夜盜汗,加五味子6克、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知柏地黃湯爲滋陰降火之方。知母、黃柏清熱滋陰,六味地黃湯滋補腎陰。
處方舉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生地10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山藥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本病臨牀上以實證口瘡爲多,虛證口瘡則多見於久病重病之後,常已傷及肝腎之陰,且易反覆發作。本病與鵝口瘡相比較,在辨證用藥方面有類似之處,但本病熱性症狀較重,在清熱瀉火方面必須藥重力專。在藥物劑量方面,由於鵝口瘡患兒多爲嬰幼兒,因此藥量一般較輕,不能隨意加大,否則易引起嘔吐敗胃;而本病患兒年齡均大,故清熱瀉火中藥用量可適當增大。
【中成藥】
1.牛黃解毒片 每日3次,每次l~2片口服。
用於心火內熾。
2.麝香熊羚丸 每日3次,每次2~3粒口服。
用於牌熱內盛。
【簡便方】
1.黃連1~3克,白芍3~9克,水煎內服。用於心火內熾。
2.一枝黃花30克,水煎內服。用於脾熱內盛。
【其它療法】
選用錫類散、冰硼散、珠黃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許,每日2次。虛證與實證口瘡均可應用。
【注意事項】
1.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忌食辛辣酸炸等物。
2.有高熱的患兒,要注意口腔護理,並保持大便暢通。
3.幼托機構發生此病,要注意口腔用具的消毒與隔離。 十一、急性球菌性口炎

【概述】
急性球菌性日炎的主要致病菌爲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臨牀以口腔粘膜發生大小不等糜爛或潰瘍,並伴發熱、煩躁、流涎等全身症狀爲特徵。多見於嬰幼兒,常發生於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本病中醫稱之爲“口糜”。
【病因病理】
素體心、脾、胃內熱較重,在急性熱病或泄瀉之後,正氣受損,心火內盛,循經上薰於口舌,或脾胃蘊熱內蒸,積熱化火,上薰口腔,導致口腔內肌膜脆嫩,尤其護理不周,引起破碎,復感邪毒,乘虛而入,內外邪合腐蝕肌膜而發病。本病病程較短,均以實證與熱證爲主,症情較口瘡爲重。
【診斷要點】
1.發熱常達39~40℃,煩躁拒食,流涎口痛,常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
2.潰瘍常見於舌、脣內及頰粘膜等處,可蔓延到口脣及咽部等處。潰瘍初起散在,常會融合成片,出現糜爛,上有灰白色假膜覆蓋。
3.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辯證分型】
l.心脾熱盛症狀:舌及口內粘膜,出現潰瘍或糜爛,潰瘍較多,色紅作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心之苗爲舌,牌開竅於口,心火熾盛,脾熱內蘊,心脾之熱循經上炎,又復感邪毒,口腔肌膜受損,故出現潰瘍,證重則可形成糜爛口痛。心火內熾,內擾神明壩小心煩不安。因口痛,故飲食困難,尤拒食熱、酸、鹹之物。邪熱內盛,故發熱。心移熱於小腸,則小便短赤。
2.脾胃積熱症狀:口腔內潰瘍多,可融合成片,粘膜色紅,糜爛處上有灰白色假膜覆蓋,口痛拒食,煩躁口臭,並有流涎,溲赤便祕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脾胃積熱,外感邪毒,上乘於口舌測生潰瘍。胃火亢盛,則出現發熱煩躁,口臭流涎。實熱內結,則大便祕結。苔黃膩爲脾胃實熱夾溼上蒸之象。
本病爲心、脾、胃三經之熱內盛,上薰口舌,並復感邪毒,內外邪合,損傷口腔肌膜,因此臨牀表現以實熱證爲主,辨證未有虛證。
【分型治療】
1.心脾熱盛治則:清熱瀉火。
主方:瀉心湯加減。
加減:壯熱煩躁,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大便祕結,加玄明粉6克(衝);頜下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
主方分析:瀉心湯爲瀉火解毒之要方。方中黃連清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而黃芩能清上中二焦之火,大黃苦寒泄熱、瀉火解毒,可通利大便,引熱從大便而泄。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羊10克 山桅10克 生大黃6克(後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連翹10克 板藍根30克 甘中黃6克
2.脾胃積熱治則:清熱解毒,通髒瀉火。
主方:涼隔散加減。
加減:高熱不退,加黃連3克、生石膏30克;咽紅腫痛,加大青葉15克、板藍根30克;頜下淋巴結腫大,加地了草10克、夏枯草10克;口臭舌厚膩,加厚朴10克、蒼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方。口糜治療,由於熱毒熾盛,通腑瀉火,使熱毒下泄也是治療關鍵之一。方中生大黃苦寒泄熱,芒硝潤燥軟堅,兩藥共奏瀉火通腑之功,黃芩、連翹、山梔清熱瀉火解毒,竹葉、薄荷清疏上中二焦之熱,蜂蜜、甘草甘緩和中。
處方舉例:
生山桅10克 黃芩10克 連翹10克 竹葉6克 薄荷6克(後下)生大黃6克(後下)玄明粉6克(衝)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中黃6克
【中成藥】
1.抗炎靈片 每日3次,每次3~4片口服。常可配合湯劑同用。
2.雙黃連粉針劑 每日0.6~1.2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滴,連用2~3天。用於本病日內潰爛較重,並有高熱等全身症狀時。
【簡便方】
1.半邊蓮10克,大葉積雪草10克,水煎服。適用於心脾熱盛。
2.生大黃(溫開水泡10餘分鐘)6~10克,生石膏15~30克,人中黃3~6克,人中白3~6克,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脾胃積熱。
【其它療法】
選用青熟、錫類散、冰硼散等,每日2次,吹在口腔糜爛處6。吹藥前用一枝黃花30克或野菊花30克煎液,清洗口腔。
【注意事項】
1.注意口腔護理,每日用一枝黃花煎液清洗口腔。飲食清淡,避免吃鹹、酸、過熱的食物。
2.多飲水,多食蔬菜和水果。每日沖服蜂蜜一匙,保持大便通暢。
3.脣部有糜爛,爲防止發乾而影響張口,可塗少許黃柏油膏。

十二、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變。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爲胃體胃炎和胃竇炎,根據形態改變則可分爲淺表性、糜爛性、萎縮性、肥厚性胃炎。兒童期慢性胃炎以胃竇炎和淺表性胃炎爲主。近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胃內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原因。本病臨牀上以上腹部疼痛爲主要表現,可伴噁心、嘔吐、暖氣、納差等。本病屬中醫“胃癉”、“胃脘痛”範疇。
【病因病理】
導致本病發生可因寒邪犯胃,飲食不調,肝氣犯胃,脾胃虛寒,瘀血內停等。由於飲食不調,長期進食油膩及堅硬不易消化食品,或暴飲暴食,飢飽無常,均能損傷脾胃,胃失和降,氣滯不暢而作痛。喜食冷飲與冰凍食品,或不注意腹部保暖,日久因寒邪犯胃,胃內血凝不得散,胃之脈絡攣急而疼痛。也可因七情所傷,氣鬱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而作痛。
中醫認爲,如素體脾胃虛弱,再過食生冷,寒邪遏胃,則可發爲寒性胃痛;而肝火內盛,或有溼熱內蘊,又常食辛辣和熱性食品,則可發爲熱性胃痛;而久病人絡,血瘀阻滯,可使病情遷延難愈。
【診斷要點】
1.以腹痛爲主要表現,隱痛、脹痛或陣發性痙攣性腹痛,可伴嘔吐、噁心、曖氣、納差、消瘦。年長兒可訴上腹部疼痛,嬰幼兒則以食慾不振、嘔吐爲主,可伴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
2.鋇餐X線胃片,可見胃粘膜紋增寬,排列與走向異常,粘膜增厚,還可出現空腹胃液增多。胃蠕動亢進等X線徵。
3.內窺鏡可見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或見出血。活組織檢查,粘膜固有層有廣泛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4.部分患者胃粘膜病理活檢可找到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幽門螺旋桿菌IgG抗體陽性。
【辯證分型】
1.寒邪犯胃症狀:胃脘作痛,得熱痛減,形寒喜溫,伴嘔吐,納呆,大便欠實,舌苔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素體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恣食生食,或胃部受冷,寒邪犯胃,胃絡急引而作痛,故胃痛得熱而減,形寒喜溫。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嘔吐。胃腸失調,運化失司,則納呆、大便不實。舌苔白,脈弦緊,均爲寒邪犯胃之象。
2.脾胃溼熱症狀:胃脘灼熱脹痛,脘腹痞悶,口乾口臭,煩躁易怒,尿黃便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證候分析:素體肝火內盛,又食辛辣及燥熱食品,導致脾胃溼熱內盛,故見胃部灼熱脹痛,口乾口臭,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膩等。因有肝氣鬱結,肝火內盛,故煩躁易怒。
3.肝胃不和症狀:胃脘脹痛,痛引兩脅,曖氣頻作,嘈雜泛酸,善嘆息,煩躁易怒。舌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七情所傷,肝鬱氣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故胃脹痛,並引及兩脅,曖氣泛酸等。肝氣鬱結,故嘆息,煩躁易怒。
4.脾胃虛寒症狀:院腹隱痛,綿綿不斷,或時作時止,遇冷則甚,得溫則舒,厭食形瘦,面?s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胃虛寒,中陽不振,胃部失於溫煦,故脘腹隱痛,綿綿不斷,遇冷則甚,得溫則舒。脾主肌肉,久虛則形體消瘦。脾又主四末,脾陽不足,不能溫煦測四肢不暖。胃主納,脾主運,脾胃虛寒,受納有礙,運化失職,故見厭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均爲脾胃虛寒之象。
5.胃陰不足症狀:胃脘灼熱作痛,口乾咽燥,似飢而不欲食,大便乾結,舌質紅少津,脈細。
證候分析:久病胃內蘊熱,熱可傷陰,胃陰不足,胃內乾澀,腐熟失司,通降失職,氣機阻滯而發爲灼熱作痛。胃陰虛,津不上承,故口乾咽燥。舌質紅少津,脈細,均爲胃陰不足之象。
【分型治療】
l.寒邪犯胃治則: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香蘇散加減。
加減: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雞內金10克;大便欠實,加山藥10克、扁豆花6克;嘔吐明顯,加姜半夏10克、丁香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爲溫中祛寒,行氣止痛方劑,方中高良薑溫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開鬱、行氣止痛。香蘇散爲疏散風寒,理氣和中方劑,方中蘇葉發散風寒,香附、陳皮理氣消滯,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高良薑6克 香附10克 蘇葉10克 姜半夏10克 陳皮6克 吳萸6克 丁香6克 神曲10克 枳殼6克 甘草6克
2.脾胃溼熱治則:清熱化溼,和胃止痛。
主方:清胃散加減。
加減:大便乾結,加生大黃6~10克(後下);口乾口臭,加山桅10克、黃芩10克;煩躁易怒,加鬱金10克、龍膽草6~10克;舌苔黃膩,加藿香10克、厚朴IO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清胃涼血之劑。方中黃連、升麻清胃火,瀉熱毒,佐以生地、丹皮、當歸涼血散瘀,可使胃內溼熱之邪清除,疼痛之症消除。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山桅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 赤芍10克 升麻6克 當歸10克 藿香10克 甘草6克
3.肝胃不和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加減:曖氣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0克;
兩脅疼痛,加川??子10克、延胡索10克;胃灼熱口苦,加黃連3克、山梔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疏泄肝鬱,活血止痛之方。方中柴胡、枳殼、陳皮、香附疏肝理氣,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柴胡6克 枳殼6克 陳皮6克 川芎6克香附10克 白芍10克 川??子10克 延胡索10克 煅瓦楞15克 甘草6克
4.脾胃虛寒治則: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加減。
加減:腹痛明顯,加延胡索10克、木香6克;納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遇冷痛甚,加吳萸6克、高良薑6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補氣溫中,緩急止痛之方。方中黃芪補益中氣;桂枝、白芍調和陰陽,溫中緩急;大棗、生薑溫牌和中;甘草、飴糖補中緩急。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薑2片 大棗5枚 木香6克 延胡10克 吳萸6克甘草6克 飴糖1匙(衝)
5.胃陰不足治則:養陰益胃,緩急止痛。
主方:一貫煎加減。
加減:胃部脹痛,加佛手10克、八月札10克;日苦咽乾,加黃連3克、天花粉10克;大便乾結,加麻仁10克、瓜簍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滋養肝腎,疏肝理氣之方。方中生地、枸杞子滋養肝腎陰血;北沙蔘、麥冬清肺益胃;當歸補血活血;川??子疏肝解鬱,條達氣機。
處方舉例:
北沙蔘10克 麥冬10克 生地10克 枸杞子10克 石斛10克 當歸10克 川??子10克白芍10克 麻仁10克 甘草6克
實驗研究表明,有30多種中藥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苦地丁等最明顯,而厚朴、積實、香附、延胡索、川??子、麥冬等也有一定效果。
【中成藥】
1.香砂養胃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適用於脾胃虛弱。
2.養胃沖劑 每日2~3次,每次l包沖服。適用於脾胃虛弱。
3.胃復春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口服。適用於脾胃虛弱,並有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作用。
【簡便方】
1.醋炒青皮、青木香等份研末,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可理氣止痛,用於肝胃不和。
2.黨蔘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川??子10克,紅棗5克,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脾胃虛弱及肝胃不和。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調理,不食生冷、油膩、堅硬與不潔的食品,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藥物。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飲食定時定量,避免飢飽不節,暴飲暴食。
3.合理安排生活與學習,防止精神過度緊張及疲勞。平時注意胃院部保暖,防止受冷。積極治療口腔及咽喉慢性疾病。 十三、消化性潰瘍 【概述】
消化性潰瘍指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臨牀上以慢性週期性發作並有節律的上腹部疼痛爲主要表現,常兼有曖氣泛酸、噁心嘔吐、上腹悶脹、腹瀉或便祕等症。小兒各年齡期均可發生,但以嬰兒及年長兒較多見,嬰兒以急性胃潰瘍爲多,年長兒以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較多。男孩多於女孩。本病屬中醫“胃痛”、“胃脘痛”範疇。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生,主要與飲食失調,情志因素及素體脾胃虛虧有關。飢飽不常,暴飲暴食,或偏食甘肥,致溼熱積滯,消化失常,損傷脾胃,脾失運化之職,胃氣不能和降,氣機阻滯而胃院作痛。或因脾胃素虛,中陽不振,寒氣內生,致胃氣不和,氣機不暢而發爲虛寒胃痛。年長兒亦可因肝氣不舒,橫逆犯胃及肝火犯胃,胃熱熾盛而發病。本病病位在胃腸,但與肝、脾兩髒在發病上有密切關係。脾胃素虛常是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
【診斷要點】
1.上腹部和臍周慢性疼痛,飯前及夜間較明顯,進食後好轉。部分患兒常有嘔吐、腹脹、暖氣、便祕等。
2.嬰幼兒急性發病,表現爲嘔吐、黑便和嘔血。
少數患兒以急性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就診。
3.胃液酸度往往不高,大便隱血可呈陽性。X線鋇餐檢查,常見十二指腸球部畸形或幽門梗阻,兒童期不易發現典型壁龕。纖維內窺鏡可以查出X線鋇餐不能顯示的淺小潰瘍。
【辯證分型】
1.肝胃鬱熱症狀:胃脘灼熱,痛勢較劇,煩躁易怒,嘈雜吞酸,口乾口苦,便祕溲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不舒,肝氣鬱結,日久化火犯胃,故胃脘灼熱疼痛。肝膽互爲表裏,肝熱則膽火上乘,故口乾口苦。肝木犯胃,則嘈雜吞酸。肝鬱氣滯,則煩躁易怒。肝胃熱盛,津傷則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爲肝胃鬱熱之象。
2.脾胃虛寒症狀:上腹部隱痛,痛時喜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渴喜飲熱,嘔吐清涎,或大便稀溏,舌質淡,舌苦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脾胃陽虛,胃失溫煦,中寒內生,故胃部隱痛,痛則喜按,得熱痛減,渴喜飲熱等。脾主四末,脾陽虛,可致形寒肢冷。脾虛運化失司,則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均爲脾胃虛寒之象。
3.肝鬱氣滯症狀:胃脘脹痛,兩脅脹問,胸悶曖氣,心情不悅,胃痛加重,時有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脈細弦。
證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故胃院脹痛連及兩脅,且心情不悅可以加重。肝胃不和,則曖氣吞酸。肝氣鬱結,則煩躁易怒。舌白,脈細弦均爲肝鬱氣滯之象。
【分型治療】
1.肝胃鬱熱治則:瀉肝和胃,清熱散鬱。
主方:左金丸合金鈴子散加減。
加減:嘔吐甚者,加姜竹茹6克、生薑2片;嘔血者,加白及粉3克(吞)、仙鶴草10克;便祕者,加生大黃10克(後下)、枳實6克;黑糞者,加地榆10克、槐花10克。
主方分析:左金丸爲清泄肝火,降逆止嘔方,方中黃連清泄肝火爲主藥,輔以吳茱萸疏肝解鬱,降逆止嘔。金鈴子散爲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之方,方中金鈴子清熱行氣,泄熱止痛爲主藥,輔以延胡索行氣止痛。兩方合用則可清泄肝胃鬱熱,理氣止痛。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吳茱萸6克 延胡索10克 川??子10克 鬱金10克 梔子10克 姜竹茹6克丹皮6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2.脾胃虛寒治則: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小建中湯加減。
加減:脘腹脹滿,加枳殼6克、砂仁3克(後下);
嘔吐清涎,加吳茱萸6克、姜半夏10克;神疲自汗,加黃芪10克、牡蠣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理中尤爲溫中祛寒、補脾益胃之方,方中人蔘甘溫益氣,白朮健脾燥溼,於姜溫中祛寒,甘草調和諸藥。小建中楊爲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方,方中桂枝、白芍溫中緩急,生薑、大棗溫脾和中,甘草緩急與調和諸藥,飴糖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處方舉例:
黨蔘10克 啓術10克 炮姜6克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紅棗5枚 木香6克 陳皮6克甘草6克 飴糖1匙(衝)
3.肝鬱氣滯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加減:胃部發冷,加吳茱萸6克、乾薑6克;吞酸曖氣,加左金丸6克(包煎);嘔吐,加姜半夏10克、陳皮6克;舌膩胃脹,加神曲10克、雞內金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爲疏肝解鬱,理脾透熱之方。方中柴胡疏肝透熱;白芍養肝斂陰,和營止痛;積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燥溼和中,川芎活血行氣。
處方舉例:
柴胡6克 香附10克 白芍10克 枳殼6克青皮6克 川??子10克 木香6克 延胡索10克 香橡皮10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香砂養胃九 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於脾胃虛寒。
2.舒肝丸 每日2次,每次0.5~1九吞服。用於肝鬱氣滯。
3.三九胃泰沖劑 每日2次,每次0.5~l包沖服。用於各型消化性潰瘍。
4.猴菇菌片 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用於各型消化性潰瘍。
【簡便方】
1.蒲公英15克,龍葵草15克,生香附10克,陳皮6克,紅棗5只,水煎內服,半個月爲一療程。
2.烏賊骨、煅瓦楞、青木香等份,焙後研細末吞服,每日3次,每次1.5克,飯前半小時服。
3.烏賊骨、白及、甘草等份,研極細末,每日3次,每次1.5克,空腹吞服。用於潰瘍出血時。
【其它療法】
1.針刺 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等穴。
2.耳針 取胃、脾、十二指腸、神門、肝等。或用王不留行子壓穴,取穴同上。
【注意事項】
1.飲食以軟食和易消化食物爲主,少食多餐。
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
2.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睡眠,不能過於疲勞,消除緊張與憂慮情緒。
3.合併胃穿孔、大出血、幽門梗阻時,應及時手術治療。 (材料來源:,後期由快康醫藥整合,轉載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