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的主流治療措施

時間: 2011-01-28

          溼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爲自覺 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對稱分佈,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覆發作。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溼疹、耳周溼疹、陰囊溼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溼疹等。溼疹治療
【治療】

(一)中醫治療
本病的治療,辨別皮疹的溼、熱、風對於立法非常重要。皮損分佈、顏色、性質的不同是溼疹辨證的依據,如皮疹分佈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屬陽;屈面、腹部屬陰;頭面、上肢及軀幹上部的多屬風;下肢及陰部的多屬溼。同時結合舌、脈的變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紅爲血分有熱;苔黃膩爲溼熱內蘊;苔白膩爲溼阻脾胃;脈沉細則爲血虛等。對於不同的證候應辨證選方。

⒈ 溼熱 治法:清熱利溼。方藥:龍膽瀉肝湯、萆Z滲溼湯合二妙丸加減:龍膽草10g,黃芩 10g,丹皮 15g, 銀花30g,連翹
15g,苦蔘10g,蒼朮10g,萆Z10g,黃柏10g,茵陳10g,生甘草6g。熱盛加生石膏30g,白茅根 30g ;毒熱盛時加大青葉 30g
;大便結燥加生大黃10g(後下)。

⒉ 血熱 治法:清熱涼血,佐以利溼。 方藥:鮮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黃連6g,山梔子10g,地膚子10g,茜草
15g,苦蔘10g,海桐皮15g,生甘草10g,車前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⒊ 溼阻
治法:健脾除溼。方藥;除溼胃芩湯加減:蒼朮15g,白朮15g,豬苓15g,茯苓20g,山藥15g,生苡仁30g,車前草l0g,澤瀉15g,徐長卿30g,陳皮10g,茵陳10g,生甘草6g。胃納不香者加霍香、佩蘭;滲出多時加萆Z、苦蔘;有熱象苔黃者去蒼朮加黃柏、滑石。

⒋ 血燥
治法:養血疏風,除溼潤燥。方藥;消風散或四物消風散加減:生地30g,白芍15g,當歸10g,丹蔘20g,雞血藤15g,白蘚皮10g,地膚子10g,萆Z10g,茯苓30g,蛇牀子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此外,對不同病期的溼疹,可配合不同的中醫外治法,針刺曲池、足三裏、血海、委中等穴以及各種專方驗方等進行治療。

(二)西醫治療

⒈ 全身治療
 目的在於抗炎、止癢。常用的有抗組胺藥、鎮靜安定劑。抗組胺類藥雖然對變態反應過程沒有直接的影響,但能產生鎮靜止癢效果。無嗜睡作用的長效抗組胺新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阿司咪唑
(10mg,每日1次,口服),可用於日間的止癢。有嗜睡作用的抗組胺藥,包括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異丙嗪 12.5~25mg,每日3次;撲爾敏 4mg
,每日3次; 賽庚啶 2mg
每日3次等以及鎮靜安定劑可用於夜間止癢。此外,對急性期可選用鈣劑、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靜脈注射,或用普魯卡因做靜脈封閉。對用多種療法效
果不明顯的急性泛發性溼疹患者,還可考慮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一旦急性症狀被控制後應酌情減量或撤除,以防長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有感染時應考慮加用相應的抗生素。

⒉ 局部治療 外用藥物應根據皮疹特點選用清潔、止癢、抗菌、抗炎、收斂及角質促成劑等,並對症選用適當的劑型。

⑴ 對紅腫、糜爛、滲液的皮損,可 選用3%硼酸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冷溼敷。

⑵ 當皮損炎症減輕,滲液減少時,可把溼敷改爲外塗油劑(如氧化鋅油、黃連素油)或糊劑(氧化鋅糊劑、糠油糊劑)。

⑶ 對紅斑、丘疹和小水皰,可用洗劑或粉劑,如爐甘石洗劑(含 2%樟腦、 l%薄荷腦)、撲粉。

⑷ 含抗生素和類固醇激素的製劑用於治療傳染性溼疹樣皮炎。
此外,對限局肥厚性損害尚可用皮質類固醇行局部皮內注射,每週1次,一般 4~6次爲1療程。

【預防與調攝】
⒈ 應使患者對溼疹的發病因素、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了解,以便能積極配合治療。避免各種可疑的致病因素。

⒉ 發病期間忌辛、辣、酒類食物。對魚、蝦等易誘發本病的食物,應注意食用後及停用後的效果,但無須盲目地忌口。

⒊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洗燙、肥皂及各種有害因子的刺激。

⒋ 治療全身性疾病,發現病竈應積極清除。

    由於現代科學的發展,紫外線光學治療特應性皮炎效果顯著,中藥藥浴與薰蒸治療大大提高中藥治療皮膚病的療效。爲祖國醫學在皮膚科防治方面的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