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外陰瘙癢

時間: 2011-07-25

作者:eyou360

中醫認爲,外陰瘙癢症常與肝脾腎失常有關。臨牀以肝經溼熱和肝腎陰虛、肝脾不協等爲多見。這段時間eyou360採取內外合治一個親戚的外陰瘙癢,取得了較爲理想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龍膽草15g 山梔子15g 黃芩15g 柴胡10g 生地黃20g 車前子10g 澤瀉10g 木通15g 當歸15g 薏苡仁30g 黃柏15g 甘草10g 一日一劑, 5碗水煎成約3碗水,分三次服用。

外用敷洗(坐浴):蛇牀子50g 白礬20g 苦蔘30g 百部30g 黃柏30g 蒲公英50g 雄黃5g(後下),每天洗患處一到兩次,每次10 到15分鐘。

外陰瘙癢是婦科門診的常見多發病, 也是婦科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其多因外感邪毒蟲蝕, 溼熱內蘊, 流注下焦陰部而致。正如《女科經綸》所云:“婦人陰癢, 多屬蟲蝕所爲, 始因溼熱不已。”陳良甫雲:“婦人陰內痛癢, 內熱倦怠, 飲食少思, 此肝脾鬱怒, 元氣虧損, 溼熱所致。”筆者遵循肝之經脈“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即是環繞陰部, 由少腹兩側上行, 認爲若肝經鬱熱,溼熱下注, 自可引起帶下陰癢等症。臨牀採用加味龍膽瀉肝湯治療以達清肝經鬱熱, 利下焦溼熱之功效, 務使熱去溼除, 蟲即失去生存的條件。方中龍膽草瀉肝膽鬱熱, 清下焦溼熱, 兩擅其功; 梔子、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溼; 當歸、生地滋陰養血, 防苦寒燥溼。配合外洗藥方, 以增強解毒殺蟲, 祛風止癢之功效, 故爾臨牀用治於頑固性陰癢無不應手取效。本病若治療不徹底容易復發,因此鞏固治療非常重要, 往往在治癒後, 仍需繼續堅持用藥1~ 2 療程, 同時應注意生活起居有序,局部衛生清潔, 也是預防本病之上策。

外陰瘙癢相關資料延伸閱讀

女性外陰部瘙癢不但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可導致夫妻不和,甚至其疾病的發生。引起女性外陰部瘙癢的原因有以下以種:

1、局部皮膚不潔:有些女性使用衛生紙方法不當,外陰部皮膚受經血、陰道分泌物,甚至尿液、糞便和汗液的浸漬而使局部皮膚髮生慢性炎症,從而引起外陰部瘙癢。

2、陰道毛滴蟲感染:當女性陰道粘膜酸性減低時,使乳酸的生成減少,容易發生陰道毛滴蟲感染,表現爲泡沫狀白帶和外陰部瘙癢。

3、黴菌感染:患糖尿病或長期應用抗菌素引起正常菌羣失調的女性,黴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易侵入外陰及陰道,發生黴性外陰和陰道炎,常出現豆渣樣白帶及外陰部瘙癢。

4、寄生蟲感染:蟯蟲主要侵犯幼女,成年女性也可感染,當夜間肛門鬆弛時,蟯蟲從直腸內爬出遊動到外陰部交配產卵,並刺激外陰部皮膚粘膜,引起局部瘙癢。疥蟲感染引起疥瘡時,外部皮損最嚴重,故局部瘙癢也最明顯。陰蝨則表現爲長陰毛的部位劇烈瘙癢,在陰毛根部或毛杆上可發現灰白色小米粒大小的蟣子或蝨子。

5、藥疹:過敏體質的女性服用磺胺類或其他藥物引起的“固定型藥疹”,常發生在外陰部皮粘膜交界處,除了局部瘙癢外,可併發糜爛、滲液。使用藥物做陰道沖洗或陰道內置入,如發生過敏反應及接觸性皮炎也可發生外陰瘙癢。

6、外陰部皮膚病:股癬的皮膚損害常擴大到外陰部,引起局部劇烈瘙癢。外陰部溼疹和神經性皮炎引起的局部瘙癢更爲劇烈,前者表現爲局部皮膚邊界不清的丘疹水皰及糜爛滲液,後者因搔抓常出現皮膚增厚苔伴蘚化。外陰部白斑除引起局瘙癢外,常伴發外陰營養不良,皮膚萎縮

7、病毒感染:尖銳溼疣大多發生在女性陰道壁、宮頸口及外陰部,還出現帶有惡臭的白帶。發生在外陰部的傳染性軟疣多表現爲中央有臍窩樣凹陷的圓形丘疹,也可引起外陰部瘙癢。生殖器皰疹(專題 訪談 諮詢)多表現爲尿道口及陰道壁出現米粒大小且明亮的水皰,除有局部瘙癢外。

僅供交流學習,患者請到醫院就診。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6-02
外陰瘙癢多由於滴蟲或真菌感染引起的陰道炎所排出的大量異常的白帶刺激 外陰部引起外陰發癢;如果有消毒藥液沖洗外陰,陰道,或陰道內放置某些藥物(如 磺胺類,呋喃西林,鹼性較強的肥皂,高猛酸鉀溶液等),造成外陰部皮膚過敏或發 生皮炎,亦可引起外陰瘙癢;月經期不注意清潔衛生,或者使用橡皮或塑料月經帶, 又未能時常清洗外陰部,致使經血或陰道分泌物長時間積存於外陰部;或平時穿着化纖內褲,使外陰部經常處在溼熱的環境中,常引起外陰刺癢。意見建議:建議到正規醫院婦科 進行陰道或宮頸分泌物的病原學檢查,明確診斷後對症治療,女性朋友要做好這些預防,同時也做好婦科炎症的預防。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6-02
外陰瘙癢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內用藥以養血、祛風、安神爲治則,可用當歸9g,川芎6g,白芍9g,熟地9g,雞血藤9g,何首烏6g,防風9g,荊芥9g,五味子9g,酸棗仁9g。柏子仁9g,甘草6g。加水煎服,1貼/d。肛門及女陰瘙癢多以溼熱下注論治,故選用龍膽瀉肝湯或三妙丸等加減。  (2)中醫外用方法:方法很多,較常用的方劑爲苦蔘、蛇牀子、地膚子、防風、百部、白蘚皮各20g,加水2000~3000ml,煎後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