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腹會陰根治術(Miles手術)手術步驟

時間: 2011-02-09

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手術)-圖略

    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適用於①直腸癌下緣距齒線5cm以內,距腫瘤邊緣切除3cm直腸需一併切除肛門直腸環者。②癌腫已直接浸潤肛門直腸環者。③肛管及肛管癌。腹會陰根冶性切除術的切除範圍如圖7-1。

圖7-1 腹會陰根治性切除術切除範圍

一、麻醉和體位

    既往多行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現通常採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採用頭低腳高的膀胱截石位,使手術檯與水平面呈15o角左右,同時臀部應墊高5cm左右(圖7-2)。消毒腹部上至乳頭水平,會陰部直達大腿上2/3皮膚,女性病人應以1∶5000新潔爾滅液沖洗陰道。留置導尿管,荷包縫合閉鎖肛門,鋪足夠厚度的無菌巾。

圖7-2 腹會陰根治術體位

二、手術步驟

1.切口  取下腹正中或左下腹旁正中切口,恥骨聯合向上,繞臍左側止於臍旁或臍上3cm左右。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直達恥骨聯合。切開下部腹膜時注意辨認膀胱肌層並從腹膜上分開,適當偏左側切開腹膜,以避免損傷膀胱(圖7-3)。

圖7-3 Miles手術切口

2.探查  目的在於確定癌腫能否行根治性切除。探查內容及順序爲:有無腹水,肝臟、膽、胰、脾、雙腎有無異常或腫瘤轉移,腹膜、大網膜有無轉移結節,腹主動脈旁及腸繫膜下動脈處有無淋巴結轉移,盆腔側壁髂血管旁有無淋巴結腫大,直腸鄰近臟器如膀胱、前列腺或子宮及其附件、陰道後壁等處有無腫瘤浸潤等。應注意下列情況:①雖然腫瘤侵犯至某些臟器如小腸、一側輸尿管、陰道後壁、子宮及其附件、膀胱頂部、前列腺等。當腹腔內尚無遠處轉移,患者一般情況好,可將腫瘤及其侵犯的組織一併整塊切除。②在直腸癌原發竈能切除的情況下,若肝臟有1-2個散在的轉移竈,亦可將其一併切除,少數病例(約20%)可有較好的結果。既使肝臟有多個轉移結節,亦可先切除原發竈,術後再進一步處理肝轉移癌。③初步探查可能發現腫瘤體積大,嵌頓並固定於盆腔內,應進一步試行分離,往往仍可切除,但如腫瘤侵犯膀胱三角區,應作全盆腔臟器切除準備,如腫瘤侵犯下部骶骨,則應作骶盆腔臟器切除準備。④如腫瘤無法切除,可作乙狀結腸造瘻或橫結腸造瘻,對減輕直腸癌的症狀效果頗佳。

3.遊離乙狀結腸   保護切口,以十字拉鉤協助充分顯露下腹及盆腔。少數情況下乙狀結腸繫膜與側腹膜有鬆散粘連,應予分離。以紗布帶在腫瘤上方結紮乙狀結腸下部預切斷處,可向紗布帶以下的直腸腔內注射5-Fu 0.5g(圖7-4)。提起乙狀結腸,自扎布帶處開始,向骶岬方向剪開乙狀結腸繫膜面腹膜,至骶岬處繞向上達腸繫膜下動脈根水平,再從骶岬處向盆腔方向切開結直腸繫膜與後腹壁交界處腹膜,至盆底繞直腸兩側達前方,先右側後左側,在直腸子宮陷凹或直腸膀胱陷凹會合。繼續提起乙狀結腸,先在乙狀結腸繫膜左側將其從腹後壁遊離開,仔細辨認並保護好左輸尿管、生殖血管、髂血管等結構(圖7-5)。再同法遊離乙狀結腸繫膜右側(圖7-6)。自腸繫膜下動脈起始部開始,向下遊離開周圍脂肪淋巴組織,到左結腸動脈分支(一般相當於主動脈分叉平面)以下,切斷腸繫膜下動脈及其伴行靜脈,近端結紮加縫扎或雙重結紮。分離、切除左右髂總動、靜脈前的脂肪淋巴結組織。於適當部位切斷乙狀結腸繫膜(圖7-7)。遊離乙狀結腸時應多保留一些腹膜,便於切除後覆蓋盆底。左側輸尿管在乙狀結腸後外方跨過髂血管進入盆腔,應注意其在盆腔側壁進入膀胱前的行徑,防止術中誤傷。右側輸尿管的位置與走向亦應注意。輸尿管周圍組織不宜過多剝離,以免影響其血循環,術後發生缺血、壞死。兩側骶前神經叢亦應注意保留。

圖7-4 結紮腸管並向遠段腸腔注入化療藥

圖7-5 遊離乙狀結腸繫膜左側

圖7-6 遊離乙狀結腸繫膜右側

圖7-7 遊離腸繫膜下動靜脈旁淋巴結並切斷血管

4.遊離直腸後方  向前上牽起乙狀結腸及系膜,從骶岬向下,在盆筋膜髒層與壁層之間的解剖間隙(即骶前間隙)內向下游離,避免進入盆筋膜壁層外以防損傷骶前靜脈叢及骨盆神經叢。我們主張用剪刀或電刀銳性遊離,將聯繫直腸後中央與骶骨間之纖維索帶(內含骶中動脈)切斷、結紮。此時可見骶前靜脈叢及骶前神經叢被一薄層骶前筋膜(即骶骨骨膜面的盆筋膜壁層,又稱Waldeyer筋膜)覆蓋。儘量在直視下向尾骨方向分離,剪開直腸與尾骨間Waldeyer筋膜,即可將直腸後壁從骶前凹分離達尾骨尖,同時儘量向直腸兩側側韌帶分離(圖7-8)。

圖7-8 遊離直腸後方

5.分離直腸前方  向前牽開膀胱或子宮,向後上牽拉直腸,以剪刀沿膀胱、輸精管、精囊後壁,在直腸前間隙進行銳性分離,太靠近直腸可發生前壁穿孔,太靠近陰道又可導致不必要滲血(圖7-9)。若腫瘤位於直腸前壁並浸潤至精囊,可將精囊與直腸一塊切除,但應特別注意防止損傷輸尿管及後尿道。若發現腫瘤已侵犯一側輸尿管的下端,亦可將輸尿管末端切除,作輸尿管膀胱吻合。

圖7-9 直腸前方遊離範圍

6.切斷直腸側韌帶  鈍銳性結合分離兩側側韌帶前後遊離平面,使之儘量靠攏。將直腸向左側牽拉,電刀切斷或鉗夾切斷並結紮右側直腸側韌帶,其內的直腸中動靜脈等均被切斷(圖7-10)。同法處理左側直腸側韌帶。留心輸尿管下端進入膀胱前的位置,避免損傷。此時直腸在盆腔部分的遊離即告結束。檢查手術野有無出血,以熱鹽水或幹紗布填塞盆腔的創面,腹部組開始乙狀結腸造瘻。會陰部手術可由另一手術組同時進行。

圖7-10 切斷直腸側韌帶

(1)腹部手術組:在左下腹部相當於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作一長約3.5cm的切口,切開腹壁各層,切口以能鬆鬆容納兩指即可(圖7-11)。通過切口伸入一有齒直血管鉗,夾住乙狀結腸預定造瘻處的上方,遠側經腹腔再夾一有齒血管鉗,在兩血管鉗間以電刀切斷腸管,將近端拉出左下腹切口外作人工肛門。突出腹壁外的造瘻腸段一般在3~4cm(圖7-12)。將造瘻切口之腹膜、腹外斜肌腱膜、皮膚先後各與乙狀結腸外層表面包括漿肌層結構間斷縫合一週固定,注意防止乙狀結腸扭轉或牽拉過緊,縫針不可穿透腸壁。在腹腔內再將乙狀結腸繫膜遊離緣與側腹壁間斷縫合,關閉左結腸旁溝處的空隙,以免發生內疝。用粗絲線結紮其遠端,移除血管鉗,外裹以橡皮片或手套紮緊後放入盆腔內。

圖7-11 製作造瘻口

圖7-12 乙狀結腸斷端自造瘻口拖出固定

(2)會陰部手術組:繞肛門作前後向梭形切口,兩側達坐骨結節內側緣。如爲低位直腸癌,則應將切口適當加大,以便將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大部切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向前下牽引肛門,切斷肛尾韌帶(圖7-13),在尾骨直腸間伸入止血鉗分開一裂隙,將左手示指從此裂隙伸入直腸後間隙與盆腔遊離面匯合,引導向兩側鉗夾、切斷肛提肌及盆膈,切斷陰部內血管的分支。由後向前直至前列腺(陰道後壁)附近(圖7-14)。以卵圓鉗伸入盆腔內,在腹腔手術組協助下將已經遊離、切斷的乙狀結腸及直腸從骶前拉出,以利直腸前壁的分離。分離直腸前方時,將直腸向下及向一側牽拉,切斷肛門外擴約肌深部向前的交叉纖維,再將一側的恥骨尾骨肌鉗夾切斷,然後以同樣方法處理對側(圖7-15)。至此,肛管直腸交接處僅借恥骨直腸肌和直腸尿道肌與尿道後方相連。左手示指及中指伸入盆腔內,置於前列腺與直腸之間,向後向下稍用力抵住直腸,切斷直腸前的附着肌肉,將直腸切除。在分離直腸前壁時,應緊靠直腸隔及前列腺包膜,並隨時捫摸留置導尿管的位置,防止損傷尿道球部及膜部,但亦不應過於緊靠直腸,以免分破直腸前壁,污染傷口。

圖7-13 會陰部切口及遊離

圖7-14 切斷肛提肌及盆膈

圖7-15 直腸前肌肉切斷

7.創口處理  直腸切除後,以大量溫熱鹽水經腹沖洗盆腔,使液體從會陰切口流出,沖掉手術時可能播散於創面的癌細胞。充分止血,特別注意陰道後壁、前列腺後壁等處有無出血。對深處的出血點,可結紮或電凝止血。骶前放置粗乳膠引流管一根,從會陰部切口旁戳孔引出。將會陰部切口皮下分層間斷縫合,皮膚縫合時注意皮緣對合整齊(圖7-16)。同時腹部手術組縫合盆底腹膜,小腸順序置入原位,再分層縫合腹部切口,必要時縫減張線2針。結腸造瘻口以碘仿及油紗覆蓋包紮。

圖7-16 會陰引流及切口縫合

四、術後處理

1)手術後24~48h內應密切注意休克的發生及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變化,維持較穩定的血壓及適當的尿量。

    2)持續胃腸減壓,腸蠕動恢復後拔除胃管,開始進半流飲食。

    3)手術後導尿管連接於引流瓶,保留5~7d,拔管前夾閉1~2 d,每2~4h開放一次,以鍛鍊膀胱的排尿功能。若手術後2周仍有尿瀦留,應按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處理。

    4)會陰部引流管持續負壓吸引,術後5~7d引流量低於每日5~10ml時即可拔除,拔除時應逐日後退拔出,拔除引流管後切口多能逐漸癒合。若遺留竇道未愈,每天可用溫鹽水坐浴,並用過氧化氫溶液沖洗,以保持創面清潔及引流通暢。若傷口經久不愈,可能因腫瘤局部復發所致,應將可疑的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並予以相應的處理,必要時作擴大的盆腔腫瘤切除術,如TPE。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