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的鍼灸治療

時間: 2012-01-21
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爲糖尿病併發的系列腦血管疾病,其中以腦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缺血性腦病最爲常見,發病機制較爲複雜,且尚未完全闡明,主要與糖尿病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血液高凝狀態,微血管病變以及吸菸、肥胖等因素有關,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腔隙性腦梗死、多發性腦梗死、腦血栓形成等。中醫稱爲消渴病合併中風,屬 “中風”、“偏枯” 等範疇。
1  病因病機
1.1  發病因素
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的發生多見於:①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脾失健運,聚溼化痰,痰鬱化熱,引動肝風,風痰痹阻於腦則發病。《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消癉,僕擊,偏枯……,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最早闡述了過食脂甘,形體肥胖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原因。此後歷代醫書均有論述,如《景嶽全書》指出:“消渴病……皆膏樑肥甘之變。”清•沈金鰲則明確指出:“肥人多中風”。 ② 肝腎陰虧,情志鬱怒,五志過極,心火暴甚,引動內風而發卒中。臨牀以暴怒傷肝爲多,肝體陰用陽,暴怒肝陽暴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涌,則卒然昏僕。至於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是本病的誘因。另外,糖尿病日久,肝腎陰血虧虛,筋脈失於濡養,風陽內動,出現中風偏癱,手足偏廢。 ③ 氣陰兩虛,血流瘀滯,痰阻脈絡。糖尿病基本病機爲陰虛燥熱,日久陰損耗氣,燥熱傷陰耗氣而氣陰兩虛;燥熱傷陰耗液可致血液粘滯,氣虛運血無力可致血流瘀緩,氣滯血行不暢可致血液瘀滯,終致瘀血阻滯;氣虛不能化津,氣滯影響水液代謝,脾失健運,聚溼生痰,痰濁瘀血互結,阻滯脈絡則半身不遂,口眼Z斜,言語不利;腦爲元神之府,痰濁瘀血阻滯腦之脈絡,腦失所養,則出現神志障礙。④ 年老體衰,勞累過度也是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高發、易發的因素。
1.2  病機及演變規律
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的發生,主要由於糖尿病日久,氣陰兩虛,氣虛運血無力,氣虛運化無力,變生痰瘀,阻於腦脈,竅閉神匿 ,氣血瘀阻;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亢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絡,夾風動肝,風痰瘀血,上犯清空,矇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而患病。
1.3  病位、病性
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病位在腦,涉及到經絡及心、肝、腎臟等;其病理因素有虛、火、風、痰、氣、血六端,病性多爲本虛標實,上盛下虛。
2  診斷標準
2.1  既往有明確的糖尿病史,或在發病過程中確診爲糖尿病。
2.2  符合中風診斷條件:(1)主症:神志恍惚、迷濛、甚至昏迷或昏憒,半身不遂,口眼Z斜,或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2)多急性起病。突然肢體偏癱;或肢體突然變得痿軟無力;或頭痛較劇,伴噁心、嘔吐;或意識喪失;或有抽搐。(3)病發多有誘因,主要表現爲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肢體感覺異常或乏力、肢體麻木、語言不利等。(4)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有兩個以上主症,結合年齡、誘因、先兆症狀等方面的特點即可確定診斷。腰穿、頭顱CT掃描、頭顱MRI檢查,更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3  辨證
首辨病位深淺,邪中經絡者淺,中臟腑者深。 其次辨病勢的順逆。根據不同的表現分別予以治標、治本或標本同治。本病多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在本屬陰虛,肝腎不足,氣血衰少;在標爲燥熱,風火相煽,痰濁雍盛,氣血瘀阻。
3.1  辨病位淺深和病情輕重,分爲中經絡和中臟腑
(1)中經絡:肌膚不仁,一側手足麻木或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Z斜或語言不利 。                                 
(2)中臟腑:神志不清或昏迷,半身不遂,口眼Z斜,或失語或頭痛,項強,高熱,呼吸鼾鳴,喉中痰聲漉漉,口角流涎等。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分爲閉證和脫證。
① 閉證:多因氣火衝逆,血菀於上,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症見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閉結,躁擾不寧,脈弦滑有力。
② 脫證:由於真陽衰微,元陽暴脫。症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遺尿,四肢逆冷,脈細弱等,若見汗出如油,兩顴淡紅,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爲真陽外越之危候。
3.2  辨病勢順逆,以神志作爲標準。 
4  鍼灸治療
4.1 中經絡:以調和經脈,疏通氣血爲治法。
4.1.1  半身不遂
頭部是調整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頭針療法對腦梗死、腦血栓形成尤爲適宜,療效肯定,使用越早越好。根據症狀可選取頭皮針運動區、感覺區 、足運感區、語言一、二、三區等。 如偏側運動障礙:下肢癱取對側運動區上1/5,對側足運感區;上肢癱取對側運動區中2/5;面部癱,流涎、舌Z斜、運動性失語,取對側運動區下2/5。 偏身感覺障礙:下肢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上1/5,對側足運感區;上肢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中2/5;頭部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下2/5。
病程急性期、恢復期可配合醒腦開竅法。處方: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等。後遺症取手足陽明經穴爲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一般刺病側穴。也可先針健側,後針病側。上肢癱瘓: 取肩k、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下肢癱瘓: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解溪、崑崙。配穴:肩s、陽池、後溪、風市、懸鐘等。毫針刺用補瀉兼施法;可配合灸法。如病側經筋屈曲拘攣者,取陰經的穴位,肘部取曲澤,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等。每日或隔日1次。5次爲一療程,休息3-5天進入第二療程,療程多少,視病情而定。可配合耳針療法:取下屏尖、 神門、腎、脾、心、肝、眼、膽、緣中、耳尖、癱瘓相應部位、降壓溝。每次取3~5穴,針雙側,用毫針中等刺激,或耳穴帖壓法。
4.1.2  口眼Z斜(中樞性)
取手足陽明經穴爲主,初起單刺病側,病久左右均刺。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太沖、內庭等。毫針刺用補瀉兼施法;可配合灸法。
4.2  中臟腑:以開閉泄熱,醒腦開竅,回陽固脫爲治法。
4.2.1 閉證
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爲主。處方:人中、內關、十二井穴、太沖、豐隆、勞宮。   毫針刺用瀉法或點刺出血。
4.2.2 脫證
取任脈經穴爲主。處方:關元、神闕(隔鹽灸)。用大艾炷或艾條灸 。
5 自我調護 
5.1  調節情志。本病患者出現肢體偏癱,口角Z斜等症狀,憂心忡忡,或焦急煩躁,這對疾病的治療與恢復是不利的。患者必須首先在心理上戰勝自我,適時調節自己的情志,保持舒暢的心情,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促進病體早日康復。
5.2  飲食宜忌。 一方面營養要豐富,另一方面又必須適當控制飲食量。食譜應以清淡爲原則,避免油膩厚味,肥甘助溼助火之品。應該忌菸酒。
5.3  功能鍛鍊。 患者在自己病情穩定後,應當樹立康復信心,積極主動進行康復訓練。在癱肢體不能自主運動時,應在他人幫助下被動運動,進行肢體按摩,同時作大小關節屈伸、旋轉、內收、外展等活動,以促進氣血的運行,而增強肌力;當肢體癱瘓恢復到可以擡舉時,應及早進行自主運動。
6.注意事項 
6.1  鍼灸治療本病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對於早期、中期病人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
6.2  監測血糖,並注意糾正高血糖、低血糖及各種代謝異常。
6.3  飲食療法以及飲食控制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措施之一。正如古人所說消渴“治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月可療,不自愛惜,死不旋踵,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滷食及面”。所以鍼灸療法必須與飲食控制及飲食療法配合,在鍼灸同時,給患者定出合適的食譜、食量。
6.4  本病由於肌膚焦枯,一但受損,易發癰疽。近代有些書中,提出糖尿病患者少用鍼灸治療之說。驗之臨牀 ,糖尿病並非不能鍼灸,只要消毒嚴格,取穴宜少而精,艾灸療法不要出現灸瘡 。
6.5 合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滲昏迷時不宜鍼灸。
6.6 合併有皮膚感染、潰瘍者不宜鍼灸、刮痧、拔罐。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