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檢測意義

時間: 2011-07-09

     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檢測意義

                                    

一.            乙型肝炎在我國範圍內的感染情況

全球感染乙肝病毒患者迄今已達到20億,約3.5億爲慢性攜帶者,每年約100萬人於乙肝病毒感染繼發的急慢性肝炎和原發性肝癌。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國,據1992―1995年對30個省,市(直),自治145個疾病監測點共計67185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HBsAg流行率平均爲9.8%,抗HBV標誌流行率平均爲57.6%。據此推算,我國約6.9億人正感染HBV,其中1.2億人攜帶HBsAg。

乙型肝炎是由於乙型肝炎病毒(又稱HBV)引起的,HBV存在於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經,乳汁及淚液等體液和分泌物中。通過對上述體液及分泌物的研究統計,HBV進入血液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母嬰垂直傳播,血液或血製品傳播,醫源性傳播,家庭內密切接觸等。目前乙肝病毒主要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的途徑進行感染的,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預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

二.            如何預防乙肝

        母嬰垂直傳播是我國乙肝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自上世紀80年代起,新生出的嬰兒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通過20年對柳州市出生的嬰兒HBsAg攜帶的調查顯示,新生兒HBsAg攜帶者概率從1980年的9.8%降至2000年的0.5%。通過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完全可以控制和預防母嬰傳播乙肝病毒。

        目前我國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基本流程爲出生後應立即接種第一次。出生一個月後接種第二次,第六個月接種第三次,以後假如再打加強針則一針即可。對於小孩,一般入托前還要再做乙肝兩對半的檢查,查看有無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如果沒有保護性抗體,就要再打一次加強針。成人接種疫苗前先進行化驗,一定要檢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體和核心抗體。化驗結果顯示乙肝這三項均爲陰性,轉氨酶正常,纔可以進行乙肝疫苗接種。

三.            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檢測意義

        接種了乙肝疫苗後,不一定都能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發病,首先要看是否成功產生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任何疫苗接種的成功率都不是100%的,這主要是人們存在個體差異的緣故。接種乙肝疫苗後部產生保護性抗體的話,如果此人屬抗體產生較晚,對此可加強注射1―2針乙肝疫苗,並且適當增加劑量。只有注射乙肝疫苗後併產生足量保護性抗體的人,纔對乙肝病毒又預防作用,據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關於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最低濃度的規定,足量保護性抗體是指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滴度要在1:10以上。研究認爲通過標準的乙肝疫苗接種程序(0,1,6個月),不同人羣(嬰兒,兒童,青少年,成人)中90%以上產生保護性抗體反應,抗體水平>=10mIu/ml。根據研究報道,WHO規定乙肝疫苗接種後最小的保護性抗體濃度爲10mIu/ml。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水平低於10mIu/ml爲低反應水平或不反應水平,初步判斷機體對乙肝病毒免疫水平低下或無免疫,如果此部分人羣持續暴露於高危環境,建議再接種乙肝疫苗,使保護性抗體達到高滴度水平,減少感染乙肝病毒的風險。

        注射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也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維持3―5年。一般接種乙肝疫苗,注射3針後一個月內大約97%的人都可以檢測出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第二年仍保持在這一水平;第三年能夠檢測出保護性抗體的人數降至74%左右。乙肝疫苗接種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水平隨時間逐步下降,因此人們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主要是要在測定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滴度後,再決定是否接種乙肝疫苗。

        根據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關於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保護最低滴度的規定,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滴度小於或等於10mIu/ml者,建議在半年內接種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大於100mIu/ml時,可在隨後幾年內定期檢測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滴度,根據醫生建議及時加強乙肝疫苗免疫,提高保護性抗體滴度,避免乙肝病毒的感染。我國的多數學者建議免疫後3年內加強免疫1次爲好。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是判斷機體對乙肝病毒免疫水平的指標,它可作爲是否接種乙肝疫苗的依據,同時可評價乙肝疫苗接種效果,從而判定是否再次免疫。因此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水平的檢測是判斷是否進行加強免疫及再接種的評價指標之一。

        目前,檢測乙肝疫苗保護性抗體的診斷試劑有酶聯免疫吸附法,化學發光法,膠體金法等。我科目前使用的是酶聯免疫吸附法。

                                 

                                          

上一篇:丙肝的一般症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