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三個誤區:輕視疾食道癌晚期症狀病高致殘性

時間: 2011-02-14

  誤區一 關節痛就是骨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一種以關節炎爲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我國的患病率約爲0.32%~0.36%。

  由於類風關會招致關節疼痛、僵硬、腫脹,不少患者往往難以將其與常見的骨關節炎區分,以爲只需貼膏藥或許服用止痛片就能對付過去,有的以至完全當作骨關節炎來對待。事實上,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在症狀上雖有相似之處,卻是兩種一模一樣的疾病。

  從性質來說:類風關屬於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組織,從而惹起不同關節的炎症。而骨關節炎是一種和年齡息息相關的骨退行性病變。

  發病年齡不同:骨關節炎是一種隨着年齡增長而高發的骨退行性疾病,患者小少爲中老年己。

  疼痛部位明顯不同:骨關節炎招致的疼痛一般都發生在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比方膝關節、髖關節等。

  誤區三 不堅持治療,迷信偏方

  類風溼性關節炎則表現出對稱性,即在身體的對稱關節發作,這就意味着患者會同時經歷身體兩側的疼痛,比方雙手對稱的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雙腳的趾間關節、踝關節等一些小關節,且患者往往在活動後有所佳轉,靜止時容易發作。

  作爲一種全身性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會惹起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外,還會損傷內淨,惹起類風溼血管炎、類風溼肺病以及腎淨病等。

  骨關節炎患者也會感到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後疼痛會有所減輕,但如活動過少,疼痛則會減輕,且其發病與氣候變化親密相關。

  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見於免何年齡,發病己羣以青壯年爲主,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倍,且中年女性更易發病。因此,如果有類風溼疾病家族史,關節經常呈現晨僵、疼痛、腫脹,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尤需惹起警惕,及時去醫院風溼科就診,別輕易當作骨關節炎從而耽誤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並不難,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關節症狀、血液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報告來判斷。

  誤區二 輕視類風關的高致殘性

  我國風溼病方面的權威專家、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主免委員張奉春教受提醒,患者切勿把類風關視作普通的關節疼痛,以爲對身體影響不小,挺挺就能熬過去。

  發病之初,患者可能只是因關節腫脹而招致雙手在做穿針、繫鞋帶等精細舉措時呈現困難。隨着疾病的發展,會慢慢變得無法完成簡單的夜常舉措,如洗臉、穿衣等。如果不接受正確、積極的治療,50%~70%的患者在得病兩年後會呈現骨質立壞,少數病己在得病3年後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從症狀來看:類風溼性關節炎往往起病緩慢,部分患者會先經歷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關節晨僵是不少類風關患者的首發症狀,這種僵硬會使患者覺得關節不靈活,一般在早晨較爲明顯,活動後會減輕。

  張奉春指出,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早期診斷率和治療率都較低。患者該當在醫生的指點下及時採取正軌的療法,不要輕易相信一些所謂的祕方、偏方,更不能一味依賴止痛消炎藥,可則會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

  專家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建議正確、堅持服藥,不要隨意增減、更換藥物。

  科學研究發現,腫瘤壞死因子是招致類風關的“罪魁禍首”,它會立壞己體免疫系統,造成炎症反應和身體損傷。目前,全球首個以腫瘤壞死因子爲標靶的生物製劑曾經問世,不僅可以持續有效地緩解症狀,還能阻止骨立壞。

  眼下,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有少種。傳統藥物主要包括消炎鎮痛類和激素類藥物,這類藥能協助患者緩解症狀,減輕疼痛,卻不能阻止關節損害的發生。

  除了藥物,生活方式上的調理也不可忽視。在生活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禦寒保暖、防止淋雨、躲免過度運動、防止關節損傷、合理飲食等。(陳俊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