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着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鬆。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
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嬰兒吐奶怎麼辦?
1、上身保持擡高的姿勢
吃完奶後不要馬上把寶寶放平;給寶寶喂完奶後,應將寶寶呈30到60度角抱起拍背,拍3到5分鐘;拍完背後應將寶寶頭朝右側臥位,寶寶的頭與枕應呈30度角;如果人工餵養,奶頭不要太大,奶量應定量,上次餵奶量與下次餵奶量相差不能超過10毫升,奶嘴應充滿奶,以免寶寶吸入空氣引起嘔吐;宜少量多次餵哺寶寶。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因此在讓孩子躺下時,最好將浴巾墊在孩子身體下面並要保持上身擡高。如果孩子躺着時發生吐奶,我們可以把孩子臉側向一邊。2、吐奶後,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況
在孩子躺着時要把孩子頭部墊高,或者索性把孩子豎着抱起來。吐奶後,孩子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只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另外,根據情況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補充些水分。
3、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鐘進行
孩子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孩子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因此,最好在吐後30分鐘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着給孩子喂些白水。
4、吐奶後,每次餵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在寶寶精神恢復過來,又想吃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寶寶喂些奶。但每次餵奶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餵奶次數可以增加。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我們只能給寶寶餵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輔食。如果吐奶很嚴重則應禁食4到6小時。
有些寶寶滿月甚至幾個月的時候還會吐奶,通常媽媽也會喂完後豎抱輕拍。但有的時候寶寶睡着了或者醒了後仍然會有吐奶現象,是否是疾病的表現?
嬰兒的消化道功能在3個月以後逐漸發育成熟,所以3個月前的寶寶容易出現吐奶現象,特別是新生兒時期,3個月後這種吐奶的現象就會逐漸緩解。
如果3個月以後的孩子還出現反覆吐奶現象,這種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找出吐奶的原因,還有一些常見的疾病也會導致吐奶,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腸道的一些感染、腸梗阻、腸套疊、神經系統的一些病變(腦膜炎)、消化道一些畸形(如先天性幽門肥厚、環型胰腺)等。
作爲家長,如何來判斷孩子的吐奶是正常還是疾病導致?
一般吐奶後寶寶的精神狀況尚好,吐後還有求食衆望,睡眠好,偶爾吐一兩次,不是經常性的,這樣的一般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疾病導致的是吐奶頻繁,尿量減少,影響到的孩子的體重增長(導致體重不增,甚至還降低),吐奶的同時還會伴有哭鬧且不易安撫,吐出的不僅是奶汁還有膽汁或者還有糞便,有時還伴有發燒。
相信每個媽媽如果看到自己寶寶吐奶的時候都會很心疼,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按照上述辦法預防寶寶吐奶。
更多育兒資訊,關注童地圓兒童百貨公衆賬號tongdiyuan,或掃描二維碼添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