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肚臍突出越來越大,有什麼影響嗎?

時間: 2013-11-23

臍疝氣
臍疝氣多發生於新生兒,有的寶寶在幼兒期仍然存在,這也是寶寶的常見病。臍疝氣的發生,是由於寶寶的肚臍沒有很好的閉合,導致腸子的一部分從寶寶肚臍的部位鼓出來而造成的。一般來說,早產兒由於身體發育機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寶寶更容易得臍疝氣。
症狀
判斷寶寶得了臍疝氣,爸爸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首先,寶寶臍疝氣鼓出的這個寶寶摸上去非常柔軟。看上去外表呈一球形或半球形,像核桃大小的腫物。其次,寶寶哭鬧得越厲害,腹壓就越高,臍疝氣也就鼓得更大更明顯,安靜或臥牀時可消失。
如果寶寶臍疝氣鼓起的小包包在5釐米以下,那麼家長不用特別擔心。臍疝氣可隨寶寶年齡的增長,腹壁肌肉的加強而自然痊癒,之後也沒有什麼不良影響。約有80%的寶寶在1歲以前痊癒,90%的寶寶會在2歲以前痊癒。
但是,寶寶在2歲後仍有臍疝氣的話,媽媽就應格外注意了,需請醫生診治。
治療
一般來說,在寶寶的臍疝氣按壓後可以復位。但是,當臍疝被卡在臍部較長時間後就有可能發生了嵌頓,無法用手送回。這樣的情況需要緊急就醫處理。因爲腸壁受壓,血液流通不暢,就有腸缺血壞死的危險。
若2歲以上幼兒仍見有臍疝,直徑超過2釐米者,應去醫院手術修補。如無手術條件,可試用粘貼法:用2條4釐米寬膠布,其中一條開一橫行小孔,將另一膠布一端剪窄,使其能正好穿過小孔。用75%醫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膚後,將膠布粘牢固定,使臍部下陷,兩側缺損緣相接觸。注意局部清潔,一週後更換膠布。
寶寶臍帶如何護理
臍帶未脫落之前
臍帶被切斷後便形成了創面,這是細菌侵入新生兒體內的一個重要門戶,輕者可造成臍炎,重者往往導致敗血症和死亡,所以臍帶的消毒護理十分重要:在臍帶未脫落以前,需保持局部清潔乾燥,特別是尿布不要蓋到臍部,以免排尿後溼到臍部創面。要經常檢查包紮的紗布外面有無滲血,如果出現滲血,則需要重新結紮止血,若無滲血,只要每天用75%的酒精棉籤輕拭臍帶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脫落。
臍帶脫落之後
臍帶脫落後臍窩內常常會有少量滲出液,此時可用75%酒精棉籤卷清臍窩,然後蓋上消毒紗布。以前曾經有人主張局部塗1%的甲紫(紫藥水),因甲紫有殺菌、收斂作用,但由於甲紫的穿透力弱,有時表皮已有痂皮形成而底下卻窩芷着膿腫,故現在多數主張採用蘸了75%酒精的棉籤消毒。
但切忌往臍部撒“消炎藥粉”,以防引起感染。如果臍窩有膿性分泌,其周圍皮膚有紅、腫、熱、且小兒出現厭食、嘔吐、發熱或體溫不升(肛表溫度低於35℃),提示有臍炎,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注意事項
1 消毒不宜用臍帶粉和龍膽紫,因爲粉劑撒在局部後與分泌物粘連成痂,影響傷口癒合,也增加感染機會,而龍膽紫只能起到表面乾燥作用。
2 新生兒洗澡後塗用爽身粉時應注意不要落到臍部,以免長期刺激形成慢性臍炎。
3 新生兒臍帶未脫落前,洗澡時只能擦浴,不能將新生兒放在水盆中,因爲將臍帶浸溼後會導致延期脫落且易致感染。臍部要保持乾燥,應選擇質地柔軟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4 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溼後污染傷口。有條件可用消毒敷料覆蓋保護臍部。同時可用75%酒精擦臍部,每日4~6次,促進臍帶及早乾燥脫落。
新生兒一旦降臨人世間,與母體相連的臍帶即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當臍帶結紮後供血中斷,存留體表的殘端形成創面,如不能給予恰當護理則將成爲感染的“門戶”,值得年輕父母引起高度重視。

正常肚臍的形狀應該是凹陷的,但是如果寶寶有一個凸凸的肚臍,除了可能有臍疝氣的情形之外,也可能有其他合併症發生;若有其他異常情形,如發育遲緩、腹腔有腫塊等,就必須儘快就醫診治。
  肚臍是每個人都曾經與自己的母親血脈相連的珍貴證據,因此也延伸出不少有意思的傳說--肚臍的形狀及深淺繫着個人的命運和財氣。到底肚臍的真實面貌和功能是什麼?如果小寶寶有個與衆不同、不凹反凸的肚臍會不會有什麼問題?該不該動手術加以矯正以絕後患?這些都是家長相當關心的問題,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肚臍情事。”
  臍帶--聯繫母體與胎兒
  在胎兒早期,約懷孕五週左右,臍帶即開始成形,先出現初始的結構,而後再逐漸形成獨特的臍帶,除了聯結胚胎與附着在母體子宮壁上的胎盤,以接收由臍血管(一條臍靜脈)輸送來自母親的養料與溫情之外,同時也將胎兒體內的廢物,如二氧化碳等,經由臍帶中的血管(兩條臍動脈)運回母體內,由媽媽代勞處理。這樣母子相連的極親密關係一直要持續到寶寶出生了爲止。
  由於肚臍曾經是寶寶的命脈--臍帶必經之處,因此原本就留有空間讓臍帶當中的重要構造一條臍靜脈、兩條臍動脈及周遭具保護及穩定作用的膠質組織毫無阻礙地通暢;爲了維持臍帶的通暢,在腹壁肚臍的部位形成一個相當具有彈性,由環狀結締組織組成的結構,並由四周的腹壁肌肉層及韌帶等將其撐住,以保持暢通。不過肚臍的角色地位在寶寶出生之後便一落千丈,只成了見證母子曾經血脈相連的遺蹟了,它會因爲“結束營養”而逐漸結疤、萎縮成了小小的肚臍眼,似乎也是必然。
  臍疝氣怎麼辦
  有些時候肚臍不甘心地位中落,會相當突兀地膨出在肚子的正中央,形成了讓不少家長頗爲擔心的“臍疝氣”狀況。到底這種肚凸凸的情形要不要緊?需不需要檢查或開刀?有人說,這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有問題,是不是真的?其實寶寶的腹壁肌肉層較薄較鬆馳,肚子裏因氣體較多而形成較大的腹內壓力,肚臍本身的環狀結構縮緊關閉的力量也不夠,因而很容易便會有臍疝氣。
  只要寶寶的健康情況良好,成長髮育順利,並無任何併發症,肚疝氣也不太大,其基部仍爲敞開的環狀結構,直徑不超過一釐米,那麼通常無傷大雅,等寶寶漸漸長大,身體的構造功能成熟之後,一般在一歲左右會自行縮小而消失的,少數大型的臍疝氣,基部直徑大於兩釐米,在一兩歲之前仍未能自動關閉不見的,則需照會小兒外科醫師,排除腸子可能會自缺陷處溜出來卡死的危險性,必要時必須手術強制加以縫合,以絕後患。
  當臍疝氣不單只是臍疝氣,也就是說還合併其他不正常的症狀時,家長可要提高警覺了,特別應注意的是有無外觀的畸形?生長髮育是否異常?新生兒篩檢的報告是不是沒問題?如此可以及早查出可能隱藏着會危害孩子健康的重大問題,儘快尋醫求治,好讓寶寶早日恢復健康。
  常見臍疝氣的情形
  造成臍疝氣常見的情況有:
  (一) 生理性臍疝氣,爲良性狀況,通常在一兩歲之間自行消失。
  (二) 合併有臍膨出的臍疝氣,腹腔的腸子等器官由肚臍缺陷處冒出來,必須立即開刀治療。
  (三)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必須補充甲狀腺素。
  (四) 先天性代謝異常,特別是粘多醣累積症,高雪氏綜合症等。
  (五) 染色體疾病,如唐氏綜合症;
  (六) 肌肉張力不足的疾病,如腦性麻痹,肌肉萎縮症等。
  (七)其他會造成腹內壓力增加的疾病或狀況:如腹腔腫瘤、肝脾腫大、腸道後段阻塞造成的腫脹、接受腹膜透析的孩子等,不一而足。
  不要聽信偏方
  以上各項有的爲良性,有的則需趕快看醫生,如果沒有把握的話,還是在發現寶寶有“肚臍凸凸”的情況時,就立刻請教小兒科醫師,絕不要自作主張找偏方,或聽信老一輩的說法,用個大銅板貼住肚臍,寄望會壓平突出的大肚臍,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造成孩子不必要的傷害。
最好不要讓寶寶哭,如果寶寶哭最好馬上抱起。

我兒子就是臍疝,看你的情況也是,我兒子兩個月的時候,肚臍突出好大,像個小球,真的有點嚇人,而且是越來越大。
醫生告訴我用一元的硬幣縫在布上,壓在肚臍上,很管用。(做這個帶子費了我們一家人我幾天的功夫)因爲很難固定,後來選擇了寬一點的鬆緊帶,鬆緊也要掌握好。不能今天壓上明天又拿下來,這樣還是會在突出來,的堅持一個月吧。我兒子有一個月就好了,當然也不會像正常寶寶的肚臍是凹下去的。
如果要壓下去就要趁早。
沒什麼太大事,也不要太擔心。

寶寶的肚臍雖小,但如果護理不當,就會出現一些疾病。“生病”了的肚臍被尿布或是衣褲摩擦,不但很疼,還會引發寶寶全身感染,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大意小肚臍的大問題。
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新生兒臍部疾病中最常見的。胎兒出生後,接生人員就將臍帶結紮,切斷。斷臍後,臍帶殘端逐漸乾枯變細,而成爲黑色,一般在生後3~7天臍帶脫落。在斷臍時或斷臍後,消毒處理不嚴,護理不當就很容易造成細菌污染,引起臍部發炎。常見的病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其次爲溶血性鏈球菌或混合細菌感染等。
症狀
判斷寶寶是否有臍炎,爸爸媽媽可以從外觀上看,起初寶寶臍部與周圍組織有紅腫脹,肚臍中間發紅、潮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聞起來有臭味。
患急性臍炎的寶寶,還常伴有厭食、嘔吐、發熱等表現。
治療
1 保持局部乾燥,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2 局部換藥:用3%雙氧水沖洗局部2~3次後用碘酊消毒,酒精脫碘。
3抗生素治療:一般新生兒時期首選青黴素,加氨苄青黴素效佳。對已形成膿腫者,及時切開引流換藥。已形成慢性肉芽腫者要用10%硝酸銀,或硝酸銀棒局部燒灼,如肉芽較大不易燒灼者,應給予手術切除。
護理
護理患有臍炎的寶寶,臍部的清潔最重要。首先,媽媽可用消毒過的棉籤,蘸75%的酒精或是5%的聚維酮碘,每天早晚兩次在寶寶臍部周圍擦拭,如果情況嚴重,也可以在中午給寶寶加塗一次。
消毒時,媽媽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把寶寶的臍孔張開,右手用蘸有藥水的棉籤自內向外螺旋形的把藥水塗在寶寶臍部,範圍大概是直徑約3釐米的圓圈。臍部消毒之後,媽媽再用乾淨的紗布把寶寶裸露的臍部蓋起來,防止感染。
如果寶寶臍部感染的狀況還在持續,建議媽媽帶寶寶去醫院就疹,請醫生檢查一下寶寶的肚臍是否和膀胱或直腸相連。
臍肉芽腫
臍肉芽腫是寶寶的臍炎長期未治癒的結果。也可能是,爸爸媽媽在寶寶的臍部誤用了爽身粉、臍帶粉、滑石粉等,由於這些異物的刺激而導致的。
臍肉芽腫非常容易造成進一步嚴重的感染,是需要立即就醫處理的臍部疾病。
症狀
1 臍帶脫落後肚臍中間出現粉紅色的肉芽,不同的寶寶臍肉芽腫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2 臍肉芽腫也可引起流膿、出血等症狀。
3 當媽媽用手指碰到時,寶寶往往會疼得哇哇大哭。
治療
當寶寶出現臍肉芽腫時,媽媽應帶寶寶去醫院就診。在肉芽還比較小的時候,醫生會用硝酸銀溶液對肉芽進行消毒、處理,然後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但是肉芽長得比較大的話,就需要將肉芽整個先切掉。具體操作是:用線將肉芽根部繫緊,由於血液流通被切斷了,數日後肉芽就會自行脫落。之後,再用10%硝酸銀溶液對患部進行消毒、處理,數日後就可以痊癒了。
臍疝氣
臍疝氣多發生於新生兒,有的寶寶在幼兒期仍然存在,這也是寶寶的常見病。臍疝氣的發生,是由於寶寶的肚臍沒有很好的閉合,導致腸子的一部分從寶寶肚臍的部位鼓出來而造成的。一般來說,早產兒由於身體發育機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寶寶更容易得臍疝氣。
症狀
判斷寶寶得了臍疝氣,爸爸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首先,寶寶臍疝氣鼓出的這個寶寶摸上去非常柔軟。看上去外表呈一球形或半球形,像核桃大小的腫物。其次,寶寶哭鬧得越厲害,腹壓就越高,臍疝氣也就鼓得更大更明顯,安靜或臥牀時可消失。
如果寶寶臍疝氣鼓起的小包包在5釐米以下,那麼家長不用特別擔心。臍疝氣可隨寶寶年齡的增長,腹壁肌肉的加強而自然痊癒,之後也沒有什麼不良影響。約有80%的寶寶在1歲以前痊癒,90%的寶寶會在2歲以前痊癒。
但是,寶寶在2歲後仍有臍疝氣的話,媽媽就應格外注意了,需請醫生診治。
治療
一般來說,在寶寶的臍疝氣按壓後可以復位。但是,當臍疝被卡在臍部較長時間後就有可能發生了嵌頓,無法用手送回。這樣的情況需要緊急就醫處理。因爲腸壁受壓,血液流通不暢,就有腸缺血壞死的危險。
若2歲以上幼兒仍見有臍疝,直徑超過2釐米者,應去醫院手術修補。如無手術條件,可試用粘貼法:用2條4釐米寬膠布,其中一條開一橫行小孔,將另一膠布一端剪窄,使其能正好穿過小孔。用75%醫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膚後,將膠布粘牢固定,使臍部下陷,兩側缺損緣相接觸。注意局部清潔,一週後更換膠布。
寶寶臍帶如何護理
臍帶未脫落之前
臍帶被切斷後便形成了創面,這是細菌侵入新生兒體內的一個重要門戶,輕者可造成臍炎,重者往往導致敗血症和死亡,所以臍帶的消毒護理十分重要:在臍帶未脫落以前,需保持局部清潔乾燥,特別是尿布不要蓋到臍部,以免排尿後溼到臍部創面。要經常檢查包紮的紗布外面有無滲血,如果出現滲血,則需要重新結紮止血,若無滲血,只要每天用75%的酒精棉籤輕拭臍帶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脫落。
臍帶脫落之後
臍帶脫落後臍窩內常常會有少量滲出液,此時可用75%酒精棉籤卷清臍窩,然後蓋上消毒紗布。以前曾經有人主張局部塗1%的甲紫(紫藥水),因甲紫有殺菌、收斂作用,但由於甲紫的穿透力弱,有時表皮已有痂皮形成而底下卻窩芷着膿腫,故現在多數主張採用蘸了75%酒精的棉籤消毒。
但切忌往臍部撒“消炎藥粉”,以防引起感染。如果臍窩有膿性分泌,其周圍皮膚有紅、腫、熱、且小兒出現厭食、嘔吐、發熱或體溫不升(肛表溫度低於35℃),提示有臍炎,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注意事項
1 消毒不宜用臍帶粉和龍膽紫,因爲粉劑撒在局部後與分泌物粘連成痂,影響傷口癒合,也增加感染機會,而龍膽紫只能起到表面乾燥作用。
2 新生兒洗澡後塗用爽身粉時應注意不要落到臍部,以免長期刺激形成慢性臍炎。
3 新生兒臍帶未脫落前,洗澡時只能擦浴,不能將新生兒放在水盆中,因爲將臍帶浸溼後會導致延期脫落且易致感染。臍部要保持乾燥,應選擇質地柔軟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4 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溼後污染傷口。有條件可用消毒敷料覆蓋保護臍部。同時可用75%酒精擦臍部,每日4~6次,促進臍帶及早乾燥脫落。
下一篇:常用護理診斷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11-25
那是臍疝,我家孩子剛出滿月就發現有點臍疝,後來越來越厲害,股的像個小山包一樣。我們跑了好幾趟醫院,大夫都說沒事,好多比這個股的還厲害呢。孩子五六個月時,就慢慢自己下去了。孩子有臍疝,注意別讓孩子光哭,越哭股的越厲害,孩子慢慢大了,就自己下去了。不用擔心,是常見的。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11-25
這是臍疝,要看一下外科,如果不大,用腹帶加壓包紮就可,若比較厲害,可能要手術治療。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3-11-25
去看一下比較放心 一般情況都應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