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狐惑病)特色療法

時間: 2014-10-18

經過多年臨牀觀察實踐,參悟現代醫學關於內徑傷寒的理論,精心篩選有效中藥,有效方劑,以“滋陰解毒湯”爲基礎方,以辨病辯證相結合治療白塞氏病,取得較好的療效。本方由甘草、、人參、大棗、半夏、制龜板、五味子、麥冬、茯苓、土茯苓、赤小豆等中藥組成,視症狀輕重用量有所不同,配以清熱解毒、清利溼熱、益氣養陰、補益肝腎等治法。施用臨牀以來,療效顯著,許多白塞氏病患者擺脫了疾病的困擾。我臨牀體會到,該法可以減少血管內壁的通透性,減少病竈纖維、蛋白和炎症細胞的滲出,同時又調節內分泌功能,使機體免疫力提高,從而使病癒後少復發,一般病人用藥一療程即有明顯效果。多數病人經連續用藥三個療程即可康復。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綜合徵或眼、口、生殖器綜合徵。臨牀上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虹膜睫狀體炎三聯症較常見。其中眼部症狀多樣,可表現爲視力模糊、視力減退、眼球痛、畏光流淚、異物等,嚴重者可導致失明。因爲本病少見,病人及醫生對該病都缺乏整體認識,不同專科的醫生根據患者口腔、陰部,眼部的症狀診治,常會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白塞氏病:一般先反覆出現口腔潰瘍,以後出現會陰部潰瘍,部分病人有腹部疼痛,然關節痛,雙小腿出現結節性紅斑,部分病人出現發燒,以反覆低燒爲主。男性患者出現眼球組織損害的現象比女性多見,(常見爲眼底充血,皰部疹性結膜炎,角膜炎,玻璃體混濁)因眼球組織損害視力有明顯下降、病情發展較快,失明率高,患者必須早期對症治療。白塞氏病自古就有,醫聖張仲景在2000年前就發現了此病,並就病機、病因、治法方藥都有詳盡的闡述,稱之爲“狐惑病”,且指出“蝕於喉爲惑,蝕於陰爲狐”。本病的發生與肝腎不足、氣陰虧虛、外感溼熱等密切相關,久之,溼熱與氣血相搏,溼、毒、淤相互膠結,病久必累及肝腎,晚期病人多有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脾胃受損,致本病反覆發作,遷延難愈。此外,根據該病病竈小、病位淺的特點,運用錫類散、冰硼散局部吹敷,金銀花、土茯苓、地榆、槐花、槐角、甘草、苦參、地膚子等煎湯漱口,或坐浴薰洗。臨牀實踐證明予中藥外用及中藥內服治,療白塞氏病的潰瘍多數能在半個月左右得到緩解,繼續給予數月中藥治療,部分病人可臨牀治癒。除了藥物治療外,平時要注意保護口腔衛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燒烤油炸等油膩食物,不吃辛辣及熱性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薑、大蒜、煙、酒、羊肉等,忌勞累,保持心情愉快和大便通暢。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臨牀表現爲複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眼、中樞神經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後不佳。

本病在東亞、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發病率較高,被稱爲絲綢之路病。我國發病率無確切資料,任何年齡均可患病,好發年齡爲16~40歲。我國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經系統及眼受累較女性多且病情重。

臨牀表現

本病全身各系統均可受累,但較少同時出現多種臨牀表現。有時患者需經歷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才相繼出現各種臨牀症狀和體徵。

1、口腔潰瘍

幾乎所有患者均有複發性、疼痛性口腔潰瘍,多數患者以此症爲首發症狀。潰瘍可以發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位於舌緣、頰、脣、軟齶、咽、扁桃體等處。可爲單發,也可成批出現,呈米粒或黃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深淺不一,底部有黃色覆蓋物,周圍爲一邊緣清晰的紅暈,約1~2周後自行消退而不留疤痕。重症者潰瘍深大癒合慢,偶可遺有疤痕。複發性口腔潰瘍是診斷本病的最基本必備症狀。

2、生殖器潰瘍

約75%患者出現生殖器潰瘍,病變與口腔潰瘍基本相似。但出現次數少。潰瘍深大,疼痛劇、癒合慢。受累部位爲外陰、陰道、肛周、宮頸、陰囊和陰莖等處。陰道潰瘍可無疼痛僅有分泌物增多。有患者可因潰瘍深而致大出血或陰囊靜脈壁壞死破裂出血。

3、眼炎

約50%左右的患者受累,雙眼均可累及。眼部病變可以在起病後數月甚至幾年後出現,其表現爲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淚、異物感、飛蚊症和頭痛等。通常表現爲慢性、複發性、進行性病程。眼受累致盲率可達25%,是本病致殘的主要原因。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眼部病變爲色素膜炎,前葡萄膜炎即虹膜睫狀體炎,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積膿,而後葡萄膜炎和視網膜炎則是影響視力的主要原因。眼球其餘各組織均可受累,出現角膜炎、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脈絡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乳頭炎、壞死性視網膜血管炎、眼底出血等。此外可有晶狀體出血或萎縮、青光眼、視網膜脫落。單獨視盤水腫提示腦靜脈血栓,由白塞病所致的顱內血管病變可導致視野缺損。

4、皮膚病變

皮損發生率高,可達35%表現多種多樣,有結節性紅斑、皰疹、丘疹、痤瘡樣皮疹,多形紅斑、環形紅斑、壞死性結核疹樣損害、大皰性壞死性血管炎、一個患者可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皮損。而特別有診斷價值的皮膚體徵是結節紅斑樣皮損和對微小創傷(針刺)後的炎症反應。

5、關節損害

25%~60%的患者有關節症狀。表現爲相對輕微的侷限性、非對稱性關節炎。主要累及膝關節和其他大關節。

6、少數病人還可有聲帶損害,聲嘶,聲啞,腸胃損害,腹痛、腹瀉,如結腸炎,痢疾,心肺損害,神經損害等。

白塞氏病診斷

(一) 白塞氏病主要根據臨牀表現,如有2個以上的基本症狀即可成立診斷。但如基本症狀不全,特殊症狀又先發時,則診斷比較困難,則要做皮膚針刺試驗,陽性者也可診斷。應仔細詢問病史,是否曾經有各器官的患病史。

(二) 白塞氏病根據皮膚針刺反應,如皮膚注射針眼處在24-48小時內出現丘疹或小膿皰即爲陽性。白塞氏病病人約65%以上爲陽性反應,可作爲診斷的依據。

(三)白塞氏病半數以上微循環發生障礙,血清中HLA-B5陽性。有些血清HLA-B5陽性臨牀診斷爲複發性口腔潰瘍的患者,在追蹤觀察過程中,相繼出現除口腔潰瘍以外的其他症狀,如視網膜血管炎、關節炎、皮膚針刺反應由陰性轉爲陽性等,最後診斷爲Behcet病。故檢查病人微循環變化及血清中HLA可作爲診斷的參考資料。

(四)要排除梅毒,做梅毒血清試驗。醫宗金鑑的吳謙誤把該病當做梅毒(上疳、下疳)。

白塞氏病治療

目前治療白塞氏病,西醫缺少有效的方法,一般治療方法是:在白塞氏病病情緩解期,口腔內無病損時無需用藥。潰瘍發作時,局部用消炎及促進潰瘍癒合的藥物。全身應予支持治療及調整免疫治療。又因本病具有血管炎及微障礙的特點,故採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如複方丹蔘等,對改善病情有利的。對有各系統症狀的病人應與各有關科配合治療。部分病人給予激素、免疫抑制劑,但效果不肯定。

中醫對白塞氏病的認識更加深刻,更貼近臨牀,用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效果更好。分型論治如下:

(一)、溼熱蘊結

臨牀表現:口腔潰瘍、紅腫、舌面覆有濃苔,下肢結節紅斑,關節腫痛,目赤、多眵或低熱心煩。口中黏膩,換們皖悶納呆,胸脅脹滿,女子帶下變臭,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祕結,舌質紅,苔黃膩,本證多見於急性發作期 ,病程的早期,年輕的患者。病機,張仲景認爲,狐惑病病機溼熱、蟲蝕,尤是肝經溼熱上襲口眼,下襲二陰,治則以清熱燥溼,殺蟲解毒,內服甘草瀉心湯,赤小豆當歸湯,外用苦參,雄黃。我多年的臨牀經驗是,要結合臨牀實際情況,辯證施治,所謂,有的是證,用的是方,以溼熱重爲特點,可加土茯苓,地膚子,川太,豬苓,或龍膽瀉肝湯,導赤散,眼化膿可用薏苡仁,連翹,金銀花,清熱排膿,肛周蝕爛,用地膚子,地榆,槐花槐角,土茯苓外洗,四妙散加味我常應用,(苦參、生地、何首烏,蒺藜各30 克,白癬皮60 克,胡黃連、甘草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年輕患者常用此治法。

(二)、陰虛內熱

臨牀表現:口腔潰瘍紅腫五心煩熱,口乾、尿赤、便祕或見精神恍惚、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質紅或光洪少澤。本證多見於慢性緩解期,病情中後期,年紀大,病情纏綿,百治無效者。病機,久病必虛,久病必累及脾肝腎,尤以傷腎爲主。溼熱內蘊,久鬱不去,最易耗損陰液,腎爲全身陰液之根,最終腎陰虧虛,腎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水淺不養龍,於是離位上奔,肝腎同源,母病及子,腎水既虧,肝陰必虛,肝所寄雷火必隨龍火上燔,上攻頭面,上蝕口眼,則形成惑證,下蝕 二陰形成狐證。陰虛內熱,故五心煩熱,口乾、便祕。治法:滋補肝腎養陰清熱 。方藥;熟地30—60克,巴戟20克,天麥冬各20克,山藥30克 ,茯苓20 克,五味子10克,土茯苓200克(煮水煎藥),赤小豆(出芽)50 克,白芍50克,龜板20克,生炙甘草各20克,大棗10 枚,爲基本方,隨證加減。

(三)、脾虛溼滯

臨牀表現:口咽、外陰部潰瘍久不收口,患處潰瘍面多呈平塌或凹陷狀,分泌物清稀,潰瘍疼痛不劇烈,伴有低熱倦怠乏力,頭暈頭疼。口乾不欲飲,腹脹納呆,大便稀溏舌苔水滑或舌質淡白有齒痕苔,脈細滑。病機,久病損及中陽,脾失健運,水溼痰濁內生,九竅失於榮養,則生竅病。 治則: 健脾益氣,除溼解毒。 方藥,黨參25克,黃芪35克,白朮12克,蒼朮10 克,升麻12克,當歸12 克,赤小豆(出牙)50克,薏苡仁30 克,茯苓25克,土茯苓30克,炙甘草20克,柴胡15克,羌活6克爲基本方隨證加減。

我還根據病人病情特點及體質,給予適當的食療,還結合體育鍛鍊,穴位按摩,以提高療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