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肺熱引起的過敏性鼻炎治療

時間: 2014-07-06

近幾年夏秋之交,總爲鼻子所苦。即所謂過敏性鼻炎。看西醫,讓去查過敏源,看中醫,更稱無法治。無奈求諸網絡,感覺此文甚爲有理。

去年秋,發現鼻炎並不是受寒引起,而是同受熱有關.即中醫稱肺熱。

差不多一個月以梨煮水,加入山楂、陳皮,喝此湯,肺部感覺非常舒服,鼻子也不癢了。後來天氣涼了,鼻子也好了。不知是否有效,只能看今年了。

續:今年(2010)春夏之交,天干熱燥,同樣有噴嚏連連症狀,所以天天喝秋梨膏水,銀耳湯,及以麥冬、地黃、百合煲湯,效果不錯。進入八月,有時有覺鼻癢,還是用梨煮水喝,感覺不錯。看來還真是

此文第四種:肺熱伏經,上犯鼻竅。

始知中醫之妙。人皆說中醫不科學,其實中國可以稱得上科學者,不過中醫、天文,因爲二者是經過反覆檢驗證明過的。可嘆後世愚笨,難學其精妙,皮毛也不曾摸到,反胡混騙醫,迷信頻生,騙錢奪命,污中醫之名。誰之過?

再續:幾年頗受鼻炎苦,如今終於解脫了,感謝上天,感謝中醫。肺熱引起的鼻炎,解決根本還在清肺熱,作爲好吃懶動的現代人,解決之道還在少吃,多運動。阿門:

再續,胃肺有熱,都會致病

鼻鼽(bi qiu)是指突然和反覆發作的以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爲主要特徵的鼻病。本病無性別、年齡、地域差異,可常年性發病,亦可呈季節性發作,甚或誘發哮喘,爲一常見病和多發病。西醫學的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嗜酸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鼻鼽一病,首見於《內經》,如《素問·脈解篇》雲:“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在《內經》中尚有“鼽嚏”、“鼽衄”等別稱。《素問玄機原病式•卷1》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臟腑虛損,正氣不足,腠理疏鬆,衛表不固,風邪、寒邪或異氣侵襲,寒邪束於皮毛,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而爲嚏。
  1. 肺氣虛寒,衛表不固
  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氣調和宣暢,則鼻竅通利,能知香臭。若肺氣虛弱,衛表不固,則腠理疏鬆,風寒外邪易乘虛而入,邪聚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宣,津液停聚,遂致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發爲鼻鼽。
  2.脾氣虛弱 化生不足
  脾爲後天之本,脾氣健旺,則氣血化生充足,鼻竅得養而不爲外邪所侵。若脾氣虛弱,化生不足,鼻竅失養,風寒、風熱或不潔異氣從口鼻侵襲,停聚鼻竅而發爲鼻鼽。
  3.腎陽不足 溫煦失職
  腎主水,腎陽爲一身陽氣之根本,有蒸化水液、溫煦形體之作用。若腎陽不足,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溫煦失職,腠理、鼻竅失於溫煦,則外邪、異氣易侵,而發爲鼻鼽。正如《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說:“五氣所病……腎爲欠、爲嚏”。
  4.肺經伏熱,上犯鼻竅
  肺氣通於鼻,若肺經有鬱熱,肅降失職,邪熱上犯鼻竅,亦可發爲鼻鼽。
  【診斷】
  1.診斷要點
  ⑴ 病史:本病可常年性發病,也可季節性發病,部分病人可提供過敏史及家族史。
  ⑵ 臨牀症狀:本病發作時主要表現爲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鼻塞,呈陣發性,具有突然發作和反覆發作的特點。
  ⑶
檢查:在發作期鼻粘膜多爲灰白或淡蘭色,亦可充血色紅,鼻甲腫大,鼻道有較多水樣分泌物。在間歇期以上特徵不明顯。
  ⑷ 實驗室檢查:多數病人鼻分泌物塗片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部分病人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特異性IgE抗體陽性。
  2.鑑別診斷
  本病須與傷風鼻塞鑑別。
  【辨證及治療】
  1. 分型論治
  (1)肺氣虛寒,衛表不固
  主證: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嗅覺減退,畏風怕冷,氣短懶言,語聲低怯,自汗,面色蒼白,或咳喘無力。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弱。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見水樣分泌物。
  證候分析:肺氣虛弱,鼻竅失養,外邪從口鼻侵襲,凝聚鼻竅,則鼻塞、鼻癢、下鼻甲腫大、粘膜淡白、噴嚏頻頻而突發、清涕如水、嗅覺減退;肺氣虛弱,不能宣發衛氣於肌表,則自汗、畏風怕冷、面色蒼白;肺氣虛,則氣短懶言、語聲低怯、咳喘無力、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補益肺氣,固表護衛
  方藥:玉屏風散加減。方中防風走表而祛風邪;合黃芪、白朮則祛邪而不傷正,固表而不留邪。若鼻癢如蟻行,可酌加殭蠶、蟬蛻;若噴嚏、清涕、語聲低怯者,可酌加人蔘、茯苓、山藥;若腰膝痠軟者,可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若畏風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乾薑、大棗等。
  ⑵脾氣虛弱,化生不足
  主證:鼻塞,鼻癢,清涕連連,噴嚏突發,面色萎黃無華,消瘦,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樣分泌物。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化生不足,鼻竅失養,則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連連、下鼻甲腫大、粘膜淡白;脾胃虛弱,受納、腐熟、輸布之功失職,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舌質淡、舌體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溫運中陽
  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人蔘、黃芪、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陳皮理氣健脾,使補而不滯;當歸養血;升麻、柴胡升舉中陽。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遇寒則噴嚏頻頻者,可酌加防風、桂枝等;若四肢不溫、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
  ⑶腎陽不足,溫煦失職
  主證: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量多。面色蒼白,形寒肢泠,腰膝冷痛,神疲倦怠。婦人則宮寒不孕,男子則陽萎,遺精。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無力。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樣分泌物。
  證候分析:腎中陽氣虛損,溫煦失職,外邪及異氣易從鼻竅,皮膚肌表入侵,則鼻塞、鼻癢、噴嚏頻頻、清涕量多、下鼻甲腫大、粘膜淡白;腎陽虛,則面色蒼白、形寒肢泠、腰膝泠痛、神疲倦怠、宮寒不孕、陽萎遺精、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方藥:腎氣丸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共爲三補;丹皮、澤瀉、茯苓降火滲溼,輔助上三補藥而爲三瀉,以補而不膩;配以桂枝、附子以溫補腎中元陽,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若噴嚏多、腰膝痠軟者,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若噴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黃芪、防風、白朮;若腹脹便溏、噴嚏、清涕者,可酌加白朮、黃芪、人蔘、砂仁。
  4.肺經伏熱,上犯鼻竅
  主證: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酷熱暑天或由於熱氣引誘而發。全身或見咳嗽,咽癢,口乾煩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檢查見鼻粘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證候分析:肺經鬱熱,肅降失職,邪熱上犯鼻竅,故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肺熱上炎,故咳嗽、咽癢;邪熱煎熬津液,故口乾煩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爲內熱之徵。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方藥:辛夷清肺飲加減。方中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熱;辛夷花、枇杷葉、升麻清宣肺氣,通利鼻竅;百合、麥冬養陰潤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熱、通鼻竅之功。
  2.外治法
  ⑴ 滴鼻法:可選用芳香通竅的藥物滴鼻,如1%麻黃素滴鼻液等。
  (2)塞鼻法:細辛膏,棉裹塞鼻。
  (3)吹鼻法:以皁角,研極細末吹鼻;亦可以碧雲散吹鼻。
  (4)嗅法:可用白芷,川芎,細辛,辛夷共研細末,置瓶內,時時嗅之。
  3.鍼灸療法
  ⑴
體針:可選用迎香、印堂、風池、風府、足三裏等爲主穴,以上星、合谷、禾髎,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等爲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選1~2穴,留針20分鐘,每日1
次,針用補法,10次爲1療程。
  ⑵
灸法:可選用足三裏、命門、百會、氣海、三陰交、涌泉、神厥、上星等穴,懸灸或隔姜灸,每次2~3穴,每穴20分鐘,10次爲1療程。
  ⑶
耳針:可選神門、內分泌、內鼻、肺、脾、腎穴埋針,或以膠布埋壓王不留行籽。兩耳交替,隔日1次,10次爲1療程。
  ⑷
穴位注射:可選迎香、合谷、風池等穴,藥物可選50%當歸注射液、丹蔘注射液、或維B1、維丁膠性鈣、胎盤組織液等,每次1穴(雙側),每穴0.5~1ml。每3日1次,10次爲1療程。
  ⑸
穴位敷貼:可選獨頭蒜或生附子搗爛,敷涌泉穴。臨睡前敷,每日1次,10次爲1療程。亦可用斑蝥蟲打粉,少許撒於膠布,敷貼於印堂穴,約12小時後取去。若有小泡切勿弄破,或可用注射器抽吸水泡,每週1次,3次爲1療程。
  4.按摩療法
  患者自行先將雙手大魚際摩擦至熱,貼於鼻樑兩側,自鼻根至迎香穴反覆摩擦至發熱;或以兩手中指於鼻樑兩邊按摩20~30次,令表裏俱熱,早晚各1次;再由攢竹向太陽穴推按至熱,每日2~3次,患者亦可用手掌根自行沿膀胱經之腎俞、氣海俞、關元俞,上下按摩至發熱爲度,每日1~2次,或可於每晚睡覺前,自行按摩足底涌泉穴至發熱,並輔以按摩兩側足三裏、三陰交等。
  【預防與調護】
  1.保持環境清潔衛生,避免或減少粉塵、花粉等之刺激。
  2.有過敏史之患者,應避免接觸或服用易引起機體過敏反應之食物、藥物,如魚蝦、海鮮、羽毛、獸毛、蠶絲等。
  3.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預後及轉歸】
  本病經積極防治,可控制症狀,但容易反覆。部分病人可併發鼻竇炎、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參考資料】
  1.古代文獻摘錄
  (1)《素門·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懊熱內作,煩躁鼽嚏”。
  (2)《靈樞·口問篇》:“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謂之嚏”。
  (3)《諸病源候論·卷29》:“肺氣通於鼻,其髒有泠,泠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4)《類證治裁·卷6》:“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
  (5)《聖濟總錄·卷116·鼻門》:“鼻流清涕,至於不止,以肺臟感寒,寒氣上達,故其氣不能收制如此”。
  (6)《雜病源流犀燭·卷23》:“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經受寒而成”。
  2. 現代相關疾病簡介
  (1)變應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屬Ⅰ型變態反應,系機體接觸變應原後,產生的特異性IgE結合在鼻粘膜淺層和表面的肥大細胞、嗜礆細胞的細胞膜上,此時鼻粘膜便處於致敏狀態。當變應原再次吸入鼻腔時,變應原即與肥大細胞、嗜礆細胞表面的IgE發生“橋連”,繼而激發細胞膜一系列生化反應,導致以組織胺爲主的多種介質釋放,從而產生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臨牀症狀。可常年發作,亦可於花粉季節發病,更可因氣候突變、接觸粉塵、不潔氣體等刺激而發病。常見的變應原有蟎蟲、室塵、真菌、羽毛、棉絮、寵物皮屑、花粉、牛奶、雞蛋、海鮮或某些化妝品、染料、化纖織物、化學制劑等。治療方法有特異性治療和非特異性治療兩大類:特異性治療包括避免療法及免疫療法;非特異性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肥大細胞穩定劑、減充血藥、抗膽鹼藥等)和手術治療(如篩前神經切斷、翼管神經切斷術等)。
  (2)嗜酸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
  嗜酸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其臨牀症狀及鼻腔檢查所見與變應性鼻炎相同,鼻分泌物中可找到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但變應原皮膚試驗及特異性IgE抗體陰性,其發病多與環境氣候、溼度等非特異性因素有關。本病病因不明,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效。
  (3)血管運動性鼻炎
  血管運動性鼻炎又稱血管舒縮性鼻炎、神經反射性鼻炎,是鼻部植物神經平衡失調、血管反應性增強所致的一種應激性疾病,其臨牀症狀與變應性鼻炎極爲相似,表現爲陣發性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常在清晨起牀時突然發作,並與情緒變化有關,鼻粘膜色澤變化較大,有時蒼白,有時紅潤,鼻分泌物嗜酸細胞陰性,變應原皮膚試驗及特異性IgE抗體陰性。治療可應用減充血藥及抗組胺藥。
  3.醫案選錄
  仇某某,女,20歲,農民。1990年8月18日初診。
  鼻塞,鼻癢,噴嚏,清水樣鼻涕3年,面色蒼白,伴倦怠懶言,初用麻黃素滴鼻,苯海拉明等療效尚可,繼用則無效。檢查:雙下鼻甲輕度水腫,鼻粘膜蒼白。舌質紅,舌苔黃,脈細。病屬久病衛陽不固,肺氣不宣,診爲鼻鼽。依葉氏之法:苦丁茶9g
荷葉9g 蔓荊子6g 菊花6g 連翹9g 蒼耳子6g 銀花12g 桔梗9g 蟬衣6g 生甘草6g 。
  1990年9月23日二診:服上方6付後噴嚏、清涕、鼻塞均減輕。效不更方,仍宗原意治之。上方再服5付告愈。
  本病只有外感與內傷二者而已……外因爲感受風寒或異氣,屬本虛標實之證。病輕則以肺脾氣虛爲主……重則及腎。病久不愈必肺、脾、腎三髒俱虛。有的醫家認爲,本病還與肝膽生髮之氣不足有關。多有主張補肝陰者。現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還對血液循環方面進行觀察,有的學者對甲皺微循環及活體進行顯微觀察,提出患者鼻粘膜有血栓形成、出血、凝血等病理改變。還有實驗證明寒冷對患者微循環的影響,認爲肺脾腎虛寒爲本病的基本病理。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發揮》)

ZZ:數字中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