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治療口腔潰瘍_花花

時間: 2013-11-13

  什麼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吃什麼藥?口腔潰瘍怎麼辦?口腔潰瘍的原因?

  口腔潰瘍屬於中醫“口瘡”、“口糜”範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牀表現爲口腔黏膜反覆出現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性潰瘍,局部灼熱疼痛。口瘡雖生於口,但與內臟有密切關係。中醫學認爲,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脣舌,表明口瘡的發生與五臟關係密切。《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口瘡之火,不獨責之於心。平時憂思惱怒,嗜好菸酒咖啡,過食肥甘厚膩,均可致心脾積熱、肺胃鬱熱、肝膽蘊熱,發爲口瘡多爲實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發爲口瘡多爲虛證;年老體弱,勞倦內傷,損傷脾胃,可致中焦樞紐失司,上下氣機不通,上焦之陽不能下降,下焦之陰不能上行,心火獨盛,循經上炎,也可發爲口瘡,此多爲虛證。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胃火上行獨燎其面”。

  治療口腔潰瘍要分虛實,辨臟腑,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療效。口瘡臨牀見證頗多,其中以心脾蘊熱和虛火上炎最爲多見。

  一、口腔潰瘍的虛火上炎證:主要表現爲口瘡反覆發作,疼痛不堪,潰瘍表面覆蓋白苔,中間基底部凹陷,四周略隆起,色不紅,氣短乏力,煩熱顴紅,口乾不渴,小便短赤,舌尖紅苔少或有裂紋,脈略細數。證屬肝腎不足,虛火上擾。治宜養陰生津,滋陰降火。方用自擬滋陰療瘡湯:生熟地各15g,北沙蔘15g,山萸肉10g,山藥 10g,丹皮15g,澤瀉15g,茯苓20g,知母10g,黃柏10g,麥冬15g,當歸10g,生黃芪15g。

  二、口腔潰瘍的心脾蘊熱證:主要表現爲舌尖、舌邊、舌面,或齒齦,或兩頰部口瘡反覆發作,潰瘍表面覆蓋黃苔,中間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紅腫熱痛,口苦口臭,心煩燥熱,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滑。證屬心脾熱盛,肌腐生瘡。治宜清熱瀉火,生肌療瘡。方用自擬瀉心療瘡湯:黃芩15g,黃連5g,大黃10g,赤白芍各15g,蓮子心3g,生甘草5g,虎杖15g,炒梔子10g.

  口腔潰瘍治療的臨牀體會:

  1.黃芪、甘草是治療口腔癒合的良藥。黃芪補氣固表,有斂瘡生肌收口之效,最適用於口腔潰瘍的治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故不論口瘡屬實火虛火,在辨證論治的處方中酌情加入生黃芪和生甘草,可減輕口瘡疼痛,促進潰瘍癒合。

  2.口瘡多爲火熱之證,當分虛實。若患者是青年,口瘡劇痛,猶如火灼,口苦口臭,便幹尿黃,爲實熱實火。治當清熱瀉、解毒止痛;若患者年老體弱,口瘡隱隱作痛,咽乾舌燥,煩熱或五心煩熱,舌紅少津,爲虛熱虛火,治宜養陰生津,清降虛火。

  3.局部治療和整體治療相結合可提高療效。口瘡部位在口腔,除辨證施治、整體調節治療外,尚需局部用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口瘡局部。臨牀常用梅花點舌丹、西黃清醒丸、六神丸等藥,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緩解局部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4.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口瘡的關鍵。口瘡多爲臟腑之火上炎,燻蒸口腔黏膜而病。治療口瘡用生地養陰生津以滅虛火,用虎杖清熱瀉火以滅實火。臨牀研究表明,大劑量生地黃有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虎杖含有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具有顯著的瀉下通腑作用。口瘡患者服藥後二便通暢,火熱下行,引起口瘡的實火與虛火隨二便排出,口瘡自然會癒合。除藥物疏通二便以外,還應囑咐患者要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暢,少煙少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減少火熱的來源。

  5.注意口腔衛生,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也是預防口腔潰瘍復發的重要措施。

  複發性口腔潰瘍,中醫稱之爲口瘡、口疳、口瘍、赤口瘡、熱病口瘡等,祖國醫學認爲口瘡的病因複雜,外多與風、火、燥邪上衝,或口腔不潔,口內破損邪毒直入有關;內多與心、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關係密切。對於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的治療,除了辨證用藥,吹敷冰硼散以外,在涌泉穴進行穴位貼敷也可以起到神奇的效果。

  涌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爲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治療時,用適量吳茱萸加白醋調和,敷在足底的涌泉穴,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可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有特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