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腰椎圖解二

時間: 2013-08-18



腰椎間盤突出有什麼感覺?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爲腰3-4間隙突出,疼痛會向大腿前方放射
2.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牀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跪在牀上緩解症狀。
(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爲明顯。
(三)脊柱活動受限: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
(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有侷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椎間盤是脊樑骨的重要保護裝置
頸椎骨
頸椎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即俗稱爲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着變成骨質而形成的。
  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着密切的關係。臨牀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牀症狀。骨質增生在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意味着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組織反應。僅有骨質增生而無臨牀症狀,就不必刻意進行治療。只有確認骨質增生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時,才需針對治療。如果是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壓迫脊髓:可以手術取出增生的骨質。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牀表現才能稱爲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爲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佔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佔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爲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嚥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我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支持下,通過大量動物和臨牀研究,提出益氣化瘀補腎法(黃芪、川芎、黨蔘、丹蔘,赤芍、白芍、熟地黃、肉蓯蓉、補骨脂等)治療頸椎病。頸部疼痛加葛根湯,氣虛眩暈加補中益氣湯,血虛眩暈加歸脾湯,血瘀加桃紅四物湯,痰溼偏寒加半夏白朮天麻湯,痰溼偏熱加溫膽湯,手麻木伴蟻行感加黃芪桂枝五物湯,麻木伴肢體僵硬加牛蒡子湯,頑固性麻木不仁加羚羊鉤藤湯,等。
  中藥外治療法:
  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製成不同的劑型,應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頸椎病中藥外治的常用治法有騰藥、敷貼藥、噴藥等。
  推拿和正骨手法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如何正確對待頸椎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頸椎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頸椎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
  隨着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爲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頸椎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頸椎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藥來緩解。頸椎骨質增生產壓迫症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中醫藥或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近年來,不論是醫務人員還是病人,對頸椎骨質增生症都比較重視,特別是有些中老年人,在體檢時發現某些部位有頸椎骨質增生時就憂心忡忡,認爲頸椎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引起癱瘓、於是到處尋醫問藥,爲了治這個病,藥了不少錢,服了不少藥,但見效甚微。也有一些醫務人員,一見到片子上有頸椎骨質增生就診斷爲增生性關節炎,給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頸椎骨質增生果真那麼可怕嗎?讓我們先對頸椎骨質增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頸椎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一般到了三十五歲以後,人體的骨骼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但大部分人無明顯症狀或體症。發現有頸椎骨質增生後不必過於緊張,只要不引起症狀,可以不做任何治療,只有出現相應的症狀後才考慮治療。而且本病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治療方法得當,就能消除或緩解症狀。
  具有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促進氣血生成、活血祛瘀、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肌肉緊張、理筋復位的作用,是治療各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我們的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點法、按法與扳法。特別強調的是,推拿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頸椎病手法治療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後關節整復手法。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症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後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併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爲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牀表現:
  (1)神經根型症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症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爲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症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症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癡呆,最終成爲“植物人”。
頸椎骨
頸椎骨質增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