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息肉“拖成”癌

時間: 2013-08-16
大腸癌曾被認爲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癌症。但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大腸癌已悄悄“盯”上了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人。而專家認爲,如果能夠早期防治腸息肉,完全可以將大腸癌拒之門外。
兩種際遇,兩種人生
早在一年多前,劉麗就覺得身體不對勁,如廁時常常發現擦過的手紙上沾有少量鮮紅的血跡。因爲劉麗之前患過痔瘡,她猜測是舊病復發,便自行買了藥使用。一段時間後,劉麗的症狀有點兒緩解,但總是反覆,一直沒有徹底根治。一年多來,劉麗還試過別的治療方法,諸如痔瘡膏、溫水坐浴,然而情形總也不見好轉,後來還出現了間歇性的便血,排便變得困難,人也顯得虛弱了不少。一個月前,劉麗終於下決心去掛了個專家門診號,聽從醫生的建議做了腸鏡檢查,這才發現,原來一直在折磨她的並非痔瘡,居然是大腸癌。
和劉麗一樣的遭遇,雷娟也遇到了,長達一個月的便祕加便血讓雷娟苦不堪言。家人也懷疑是痔瘡,可雷娟總覺得沒有得到確診不放心。結果在醫院做過便常規檢查後,發現有潛血,白細胞和紅細胞也不正常。繼續做完胃鏡和腸鏡後,發現了息肉,醫生告訴她,“病根”就在這小小的息肉上。經病理診斷,該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處於癌前病變階段。由於發現得早,雷娟選擇了激光切除息肉。此後雷娟堅持了長達2年多的隨訪,恢復得很好,並沒有復發,也沒有新的息肉生成,她這才放心了。
不容樂觀的現狀
第八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峯論壇消息,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發病數量已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10萬增長到目前的56/10萬,增幅約爲每年4.2%,遠高於2%的國際水平。目前,我國大腸癌的發病人數已超過美國,發病率在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5位。發病高峯明顯提前,爲50歲至60歲。專家說,40歲以上的人羣,特別是有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羣應每年篩查。
專家點評:多數腸息肉患者早期臨牀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往往是常規結腸鏡或者鋇灌腸檢查時偶然發現的,因此內鏡檢查是腸息肉診斷的最佳方法。腸息肉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有癌變的可能。腸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的組織類型、大小有關。醫生可以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形態採取分批鏡下切除,定期隨訪,複查結腸鏡。腸息肉、腸癌還具有家族易感性,遺傳傾向明顯。因此,一旦確診爲這種病,病人的直系親屬都需要長期隨訪,及時進行必要的檢查。
息肉到癌變有多遠?
息肉最後轉變爲癌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量、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和種族等。
◎息肉大小: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於1.0釐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直徑在1.0~2.0釐米的癌變率通常爲10%左右;直徑大於2.0釐米的癌變率通常爲50%左右。
◎息肉部位:食管息肉癌變機率甚低。而腸息肉,位置越低,越接近肛門的,如結、直腸息肉癌變率較高。
◎息肉數量:單個息肉癌變機率相對少些,3個以上的癌變機率高。
◎外觀形態:一般來說,外形不規則,色澤黃白,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呈結節狀,質地較硬,易出血的息肉,惡變可能性較大,而後兩項尤爲重要。反之,形態規整,表面光滑與正常黏膜相似,質地柔軟的息肉,惡變的可能性較小。
◎患者年齡:不同類型的息肉好發於不同年齡的人羣。胃息肉的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之間,而大腸息肉70歲爲高發年齡段,近年來也有向中青年傾斜的危險。老年人息肉癌變可能性大與致癌物刺激年限久,老人機體免疫機制弱有關。
◎增長速度:從先後兩次鏡檢可知,一般來說,短期內(1~3個月)息肉體積迅速增大,外觀由平坦、光滑變成高低不平、粗糙、易出血,應高度懷疑癌變。
4種變化須早就醫
早期腸癌患者手術後的生存率是比較高的,但令人擔憂的是,多數病人忽視了早期腸息肉的症狀,有時候甚至誤將腸息肉當成痔瘡來治療。不知不覺中,就將病情拖到了腸癌的中晚期。一般來說,腸息肉主要會發生這三種改變:
1便血 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因爲痔瘡最常見的症狀也是便血,又因爲痔瘡在人羣中比較常見,所以臨牀上常見患者將二者混淆。其實,二者還是比較容易區分的,痔瘡引發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後滴血,呈鮮紅色,而且在平時並不會出血;但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雜在糞便中間。有時候,息肉經常受到糞便摩擦,使其黏膜糜爛,糞便內則混有黏液。
2大便習慣改變 當大便的時間、次數發生不明原因的改變時,就需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狀的改變 正常的糞便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在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痕。有些人則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和便祕,特別是便祕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甚至引起腹痛,尤其應該注意。
4其他症狀 息肉較大時,也可能出現裏急後重、肛門流出較多分泌物等症狀。
摘除,仍是最佳選擇
雖然並非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但已有充分的資料證明,根除息肉乃是有效的防癌方法之一。所以,一旦發現有胃腸道息肉,不論何部位、何種類型、無論大小,都要摘除。內鏡下高頻電凝或電切、激光、微波、射頻等方法的併發症都比較低,且不需麻醉,可以避免剖腹手術,損傷少、痛苦小,適用於包括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在內的所有人羣。
當然,並非所有結腸息肉都適合內鏡下治療,如果屬於以下這些情況,則應該考慮外科手術治療:1 有內鏡檢查禁忌者; 2 直徑大於2cm的無蒂息肉和腺瘤;3 多發性腺瘤和息肉,侷限於某部位密集分佈,數目較多者;4 家族性腺瘤病;5 內鏡下形態已有明顯惡變者;6 尚未糾正的凝血障礙患者。
息肉切除後複發率很高,因此腸息肉病人的定期隨訪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息肉切除的3~6個月內作腸鏡檢查,此後根據醫囑定期進行。在腸鏡複查期間,一旦發現息肉應該立即再行內鏡下摘除。需要提醒的是,切除息肉前必須做病理檢查。因爲惡性病變往往藏在息肉深處,容易漏診,只有在顯微鏡下的病理診斷,才能最終確定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