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耳鳴的中醫治療

時間: 2013-07-12

神經性耳鳴屬於主觀性耳鳴,是指引起耳鳴的病變部位在聽神經、耳蝸,或聽覺中樞,亦稱感音神經性耳鳴。耳鳴是多種疾病的信號,其發病率高15%~20%,在55歲以上人羣甚至高達20%~30%,有人推測我國至少有耳嗚患者9000萬。隨着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齡化以及工業、環境噪聲的增加耳嗚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耳鳴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耳鳴目前尚無客觀檢查方法,更沒有特效藥物和特效治療方法,屬於臨牀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難題。

中醫古代文獻對耳鳴的論述頗多,其中包括了各種耳鳴,而不單純地指神經性耳鳴,但無論是關於外感六淫,或臟腑失調,或氣機升降失調所致耳鳴,對於神經性耳鳴的認識與辨證論治的指導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醫病因病機】

耳屬清空之竅,凡六淫侵襲、七情失調、髒氣不平,皆可成爲耳鳴的發生原因。耳鳴發生的病理機制主要有風、火、痰、虛、瘀。

1、風邪外襲:素有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復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入於耳竅經脈,風邪與氣相擊,發爲耳鳴。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卷四十八說:“手太陽之經脈入於耳內,小兒頭腦有風者,風入乘其脈,與氣相擊,故令耳鳴。”

2、肝火上擾:肝膽主疏泄。情志不暢,久鬱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內生,上盛而躍,發爲耳鳴。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鬱之發……耳鳴眩轉。”《金匱鉤玄·耳聾》亦說:“少陽厥陰熱多,皆屬於熱,耳鳴者是。”

3、痰火上壅:飲食不節,炙煿厚味,致脾胃受損,痰濁內生,火熱內蘊,痰火互結,上壅清竅,與氣相擊,發爲耳鳴。如《明醫雜著·耳鳴如蟬》卷三說:“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爲鳴,鬱甚則壅閉矣。”

4、脾胃虧虛:素體虛弱,久病失養,勞倦過度,脾胃虧虛,氣血生化泛源,宗脈不足,或風邪乘虛入於耳竅脈絡,與氣相擊,發爲耳鳴。如《素問·口問》說:“邪之所在,皆爲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又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也。”

5、心脾兩虧:素體虛弱,久病失養,勞心過度,心虛血耗,風邪乘虛入於少陰之絡擾耳,或血虛陰不涵陽,心火上擾,發爲耳鳴。故《古今醫統大全·耳病門》卷六十二說:“心虛血耗必致耳聾、耳鳴。”

6、肝腎陰虛:病後失養,勞累過度,年老體衰,陰液內耗,肝腎陰虧,髓海不足,虛火內生,或陰虛陽浮,上擾清竅,發爲耳鳴。如《素問·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景嶽全書》卷二十七說:“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致聾聵。故人於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

7、腎陽虧虛:病後失養,勞累過度,年老體衰,腎陽虧虛,或陽不化陰,以致陰陽兩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發爲耳鳴。故《聖濟總錄·耳虛鳴》卷一百一十四說:“腎氣既虛,風邪幹之,復以思慮勞心,氣脈內結,不得疏通,則耳內渾焞與氣相擊而鳴,或如鐘磬雷鼓,或如蟬噪,皆腎虛所致也。”

8、氣滯血瘀:因頭部外傷,或久病失於調理,以致氣滯血瘀,耳竅脈絡痹阻,風邪內鬱,與氣相擊,發爲耳鳴。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心脈......微澀爲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西醫病因病理】

1、耳鳴的分類:西醫對耳鳴有很多種分類方法,但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與標準,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1)根據耳鳴的臨牀表現,分爲主觀性耳鳴與客觀性耳鳴,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類方法。主觀性耳鳴也稱自覺性耳鳴,是指在周圍環境中無相應聲源和電(磁)刺激源情況下,患者自覺耳內或顱內有聲音的一種主觀感覺,有時也稱顱鳴。客觀性耳鳴也稱他覺性耳鳴,是指不但患者自己能聽到耳周或顱內有響聲而且其他人也能聽到,並在耳周或顱內有發聲源。(2)根據引起耳鳴的病變部位分爲兩類:①耳源性耳鳴,包括傳導性耳鳴(外耳性、中耳性病變引起)、感音神經性耳鳴(包括耳蝸病變、聽神經性病變、中樞病變),以及以及混合性耳鳴(耳的傳導與感音部分均可能存在病變所致);②非耳源性耳鳴(血管性耳鳴、肌源性與呼吸源性耳鳴)。(3)根據耳鳴的病理生理特點分爲四類:①生理性耳鳴:指身體內部自身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在極爲安靜情況下所感知的聲音,如血管搏動、血液流動、肌肉收縮、關節活動、呼吸運動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或狀態,而不是病態。②病理生理性耳鳴:主要指由於身體對接受某些物質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應所出現的耳鳴,如感受噪音、菸酒過度、藥物耳毒性反應等,出現一過性或持續性耳鳴,或伴有聽力損失。③病理性耳鳴:包括客觀性耳鳴、聽覺系統疾病所致耳鳴、非聽覺系統疾病反射性耳鳴(如頸椎病、顳頜疾病或咬合不良)、多種疾病引起的耳鳴(如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營養性物質缺乏、自身免疫性疾病、貧血、偏頭痛,等等)。④精神心理性耳鳴。是指由於精神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耳鳴。情緒或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抑鬱、情緒波動等,均有可能誘發或加重耳鳴,而耳鳴本身又可使患者出現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相互影響,出現惡性循環,以致使原本並不嚴重的耳鳴變得更爲嚴重,甚至難以承受。⑤假性耳鳴,因環境噪聲特定情況下類似於耳鳴而誤認爲耳鳴,以及僞病(故意裝病)。(4)根據病程,分爲急性耳鳴(3個月內)、亞急性耳鳴(超過3個月至1年)、慢性耳鳴(超過1年),病程不同,治療原則有所不同。(5)按自身承受能力:分爲代償性耳鳴和失代償性耳鳴。代償性耳鳴,是指耳鳴較輕,患者能夠耐受;失代償性耳鳴,是指耳鳴較重,患者無法忍受,引起注意力障礙、睡眠障礙,以及引起煩躁、抑鬱、焦慮,並影響工作與社交活動。(6)根據病因進行分類,有很多種耳鳴的稱呼,亦屬病理性耳鳴範疇。如:噪音性耳鳴、藥物性耳鳴(藥物中毒耳鳴)、傳染病源性耳鳴(亦稱傳染中毒性耳鳴)、外傷性耳鳴、爆震性耳鳴、老年性耳鳴,等等。

2、耳鳴的病因與影響因素:耳鳴的發病原因極多,耳鳴的影響因素也較多。(1)耳鳴的病因:引起耳鳴的原因極多,常見的有:①外因:如頭部外傷、爆震、噪音、飲食失宜可導致耳鳴。②耳部疾病:如外耳道阻塞性病變、鼓膜炎症、鼓膜穿孔、各種中耳與內耳疾病。③藥物反應:臨牀上,許多藥物有可能引起耳毒性反應而產生耳鳴,如多種抗生素、抗寄蟲類藥、抗癌藥類、水楊酸鹽類、多種利尿劑、抗組胺藥、麻醉鎮痛藥、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藥、血管擴張藥、皮質類固醇類藥、非巢體類鎮痛藥、免疫抑制製劑、奎寧類、口服避孕藥、抗甲狀腺藥,等等。④全身性多種疾病:如心血系統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等)、高脂血症、內分泌失調(如糖尿病、甲狀腺病,以及垂體功能失調所致的其他疾病)、嚴重的肝腎疾病、免疫性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營養不良、貧血、出血素質,偏頭痛,毒血癥,等等。⑤微量元素:近些年來,一些學者認爲,耳鳴耳聾可能與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及其代謝障礙有關,如鐵、鋅等。⑥心理精神因素,如突然強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耳鳴。(2)影響耳鳴的因素:影響耳鳴的因素也很多。如:①臨牀上以精神心理因素對耳鳴的影響最爲明顯和多見。如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抑鬱或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等均可以加重耳鳴,而耳鳴本身又可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與心理狀態,相互影響,出現惡性循環;輕鬆、愉快的良好情緒和心理狀態可減輕或緩解耳鳴。②噪聲可加重原有的耳鳴,也可使原耳鳴減輕或緩解;外界噪聲降低(如安靜狀態下),正常掩蔽效應減小,導致耳鳴或耳鳴加重。③菸酒過度、濃茶、含咖啡因飲料、酒高膽固醇及高鹽飲食、食物過敏等,可引起或加重耳鳴,減肥食品可使耳鳴加重或緩解。④婦女月經期或妊娠期有可能引起耳鳴加重。⑤體位改變可影響耳鳴,多數情況下臥位時重,立位時輕。⑥某些患者在眼球運動或眨眼時可出現耳鳴。後者可能爲面神經與鐙骨肌同時興奮所致。

3、耳鳴發生的的機制:對於耳鳴發生的機制尚不明瞭,甚至很膚淺。根據研究進展,目前已經認識到的耳鳴機制有以下一些方面。(1)傳導性耳鳴:當外耳、中耳傳音機構受到病變影響時,由於“塞耳效應”,以及環境噪聲降低,使正常掩蔽效應減小,導致耳鳴或耳鳴加重。(2)神經性耳鳴:由於聽神經受到壓迫、炎症、退行性變、藥物中毒等病變的影響,導致其“絕緣性能”下降,可產生耳鳴。亦有認爲,聽神經纖維的變性或引起纖維間相互傳遞或神經纖維傳遞變慢有關,聽神經纖維排放時靜止狀態的失真,特殊神經纖維的傳遞變慢,可引起到達大腦的神經纖維“異常點火”模式,即可出現耳鳴。頸椎棘神經節與腦幹的聽核區之間有直接的神經通路聯繫,因此頸椎疾病壓迫神經,可能通過神經通路的影響,產生耳鳴。(3)耳蝸性耳鳴:一般認爲,耳蝸是耳鳴的主要病變部位,大約90%的耳鳴與耳蝸功能障礙有關,其形成機制尚無定論,可能機制有:由於各種病變或因素的影響,如內耳供血障礙、內耳內外淋巴液循環及離子濃度變化等(如細胞內鈣離子在調整神經元和毛細胞的內向與外向電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能導致耳蝸神經元自發放電節律異常、耳蝸的機械功能障礙(如脈衝噪聲、外淋巴的異常運動、毛細胞直流電增加、毛細胞靜纖毛與蓋膜失偶聯或偶聯異常,使毛細胞或神經結構之間的電絕緣被破壞,出現自發性神經鎖相活動,而被中樞誤感知爲聲音而出現耳鳴)、外毛細胞擺動失調、耳蝸內對聲波的機械性反饋作用失調、耳蝸的微力學活動(自發性振盪)異常等,從而導致耳鳴。耳蝸毛細胞有許多交感神經分佈(作用機理不明),交感神經活動對耳蝸有明顯作用,包括耳蝸血流量。研究表明,交感神經切除術後當暴露於巨大響聲後耳蝸毛細胞興奮性暫時閾值降低;而某些梅尼埃病患者阻滯入耳交感神經或頸交感神經節切除,能夠減輕耳鳴。說明交感神經及其活動在耳蝸性耳鳴的機制中起一定作用。(4)中樞性耳鳴:近些年來,國外對中樞性耳鳴研究受到重視。很多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參與了耳鳴的產生與維持。如:耳蝸病變完全恢復之後,耳鳴仍可持續存在;迷路破壞或聽神經切斷後,約1/3~1/2的患者耳鳴仍然存在或反而加重。快速進展的自身免疫性前庭耳蝸疾病採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劑可以保護聽力和前庭功能,但對耳鳴的效果並不明顯。表明此類耳鳴的部位可能在神經中樞。無論耳鳴的產生部位在外周或中樞,而耳鳴信號的接收、進一步加工及翻譯都發生在中樞部位。國外最近採用腦功能成像技術(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單光子發射斷層顯像SPECT,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像fMRI)研究表明:耳鳴患者的右側大腦半球的額中回、顳中回、前楔葉、旁中央小葉以及側部、中後部的神經活動增強,或局部腦血流的增加,並認爲這可能提示大腦有負責耳鳴的“耳鳴中樞”。關於中樞性耳鳴的機制存在以下觀點:①中樞高敏學說:聽覺系統存在三個重要特徵:一是聽覺通路的各個層面尤其較低層面的神經元存在自發的隨意的電活動;二是聽覺系統能夠根據外界聲音大小不斷調整其靈敏度或增益;三是聽覺系統存在中樞抑制或反饋抑制。正常情況下,外界聲音使得聽神經纖維之間的活動同步化,神經纖維的自發電活動並不被感受爲聲音。當人處於極其安靜的隔音室內或耳聾後,特別是當各種原因(噪聲、耳毒性藥物、缺血等)引起耳蝸損傷後,聽覺系統即處於一種去傳入狀態,聽覺系統自動調整(增加)了它的增益,活動增強,同時傳入信號的中斷或改變使皮層-橄欖-耳蝸傳出神經系統的中樞抑制作用減弱,聽覺系統處於持續激活狀態,因此神經纖維的自發電活動能被皮層下中樞檢測出來,並上傳到聽皮層被感知爲耳鳴。皮層下中樞將檢測到的耳鳴信號傳送到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二系統被激活後,一方面使得皮層下中樞更易檢出耳鳴信號;另一方面也使耳鳴與負性情緒密切關聯並形成條件反射,長期嚴重耳鳴使得這種條件反射得以強化,最終形成耳鳴與不良情緒之問的惡性循環,目前臨牀用於治療耳鳴的耳鳴再訓練療法就是根據這種原理,利用長期訓練達到降低耳鳴信號的敏感性而忽略耳鳴的效果;第三方面則是,邊緣系統的激活同時啓動了記憶過程,耳鳴信號被中樞存儲爲令人不愉快的信號,在耳蝸功能完全恢復以後,中樞可能仍然有耳鳴及不愉快的感覺。因此,中樞的高敏性是長期嚴重耳鳴的重要機制,國內學者將其稱之爲“中樞高敏學說”,但中樞敏感性的高低與先天和後天的素質有關。亦有人將此種機制稱爲“生理一心理模型”,也稱“中樞過敏學說”。②聽覺中樞的可塑性變化:Muhlnickel等認爲聽力損失後聽系各平面的音頻定位排列改變,發生功能重組(funtionalreorgani—zation),聽皮層發生可塑性變化或皮層重塑(corticalplasticity),與聽力損失頻率相關的聽皮層代表區逐步減小,而鄰近未受損區逐步增大。但皮層重塑後期皮層感覺運動區和皮層下結構與未受損的聽皮層(尤其是邊緣系統)功能仍保持廣泛聯繫。因此,重塑前、後的皮層功能發生嚴重衝突,這種衝突被錯誤的感知,產生耳鳴,而重組後神經元細胞活性發生了改變,導致某些神經的興奮閾減低、敏感性增加,從而引起耳鳴的持續發生,這可能是耳鳴的中樞機制。實驗研究表明,5一羥色氨、Y一氨基丁酸和穀氨酸等,在神經系統可塑性改變中起到一定作用。③氨絡酸對下丘腦抑制作用減退:已知下丘腦神經元正常活動受氨絡酸強抑制作用,如果這種抑制被解除,這些神經元將被高頻率激活。耳鳴可能就是這種抑制作用減弱引起。據觀察隨着年齡的增加,產生氨絡酸介質的神經元死亡增快,這將降低氨絡酸在下丘腦中的抑制作用。這可以解釋爲什麼隨年齡增加耳鳴發生率增加的原因。④神經生物學模式:從心理聲學的角度上講,可以把耳鳴的形成過程分爲以下三個階段:①發生(generation):一連串的異常信號根據不同的發病機制及其相互作用導致耳鳴感;②覺察(detection):從神經自發活動的背景中覺察出與耳鳴有關的信號,這一發生於皮層下的過程與模式識別原理有關,在具有信息編碼作用的神經網絡和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上很有意義;③感受(perception)和評價(evaluation):這一過程有幾個皮層區和邊緣系統的參與,表現出的耳鳴與聽覺記憶的模式有關,並在邊緣系統的參與下與情緒狀態相關聯。Jastreboff等以神經生理學和心理學原理爲基礎,提出了耳鳴的神經生物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聽覺系統中不正常的神經活動一旦被皮層下中樞察覺,大腦皮層即把此作爲一個重要的信號而加強對它的感知並作出評價,隨後由於大腦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的參與,而產生了消極的認識和負面的情緒,並進一步加強了對耳鳴的關注,隨時捕捉注意耳鳴的相關變化,耳鳴的感受會自動產生緊張、煩躁、失眠和害怕的情緒,而不良情緒狀態又會再次誘發對於耳鳴的感知,造成耳鳴和不良情緒間的惡性循環。該模型強調了所有的聽覺通路及部分非聽覺系統均參與了耳鳴的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耳鳴的強度和性質。大腦邊緣系統是控制行爲與情緒表達的主要部位,對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巨大的影響,因此也是與耳鳴有關的心理反應的主要產生部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緊張、抑鬱等神經精神疾病可以通過邊緣、情感系統影響聽覺中樞。⑤本體感覺系統的參與:三叉神經節發出神經纖維到蝸神經後核。用電刺激三叉神經節可引起蝸神經後核的活化,導致聽神經元神經電位的產生,從而產生耳鳴。當本體感覺系統的傳入神經將頭頸部的信號傳入、刺激三叉神經節時,即可通過以上機制導致耳鳴的發生。臨牀上,80%的耳鳴患者可以通過頭部和頸部的強烈收縮來調節耳鳴發作時的症狀或程度,60%的耳鳴患者甚至可以通過以上動作引起耳鳴的發作。事實上,許多耳鳴患者的症狀是由本體感覺系統的異常活動,本體感覺系統和聽覺系統相互聯繫亦有解剖學證據。這些解剖學聯繫爲本體感覺系統和聽覺系統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據。

【診斷要點】

1、病史:或有頭部外傷、爆震、接觸噪聲、使用耳毒性藥物、心血管病、頸椎病、內分泌疾病、貧血。

2、症狀:①以單側或雙側自覺性耳鳴爲主要症狀,耳鳴突發或漸發。或伴有耳內悶塞感,自行觸摸頭面、耳部可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②耳鳴可以呈不同音調、不同響度。一般在白天耳鳴較輕或不明顯,晚上耳鳴明顯或更顯著。根據耳鳴頻率不同,患者對耳鳴聲可以有不同的象聲描述。如蟬鳴、蟲鳴者,多屬高頻;如風吹(呼呼聲)、轟轟聲,多屬低頻。③耳鳴病程在3個月內爲急性耳鳴,超過3個月爲亞急性耳鳴,超過1年爲慢性耳鳴。

3、耳科檢查:

(1)一般檢查:外耳道、鼓膜一般正常,

(2)聽力檢查:電測聽檢查聽力正常,或有感音神經性聾、混合性聾;聲阻抗檢查鼓室壓正常。

(3)耳鳴測試:耳鳴音調及響度匹配、耳鳴掩蔽曲線測試、耳鳴殘餘抑制試驗,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4、耳鳴自我評估檢測:由患者本人自行評估。

(1)耳鳴音調評估:一般分爲低頻、中頻、高頻。

(2)耳鳴響度評估:0級:無耳鳴;1級:耳鳴響度極微,似有似無:2級:耳鳴響度輕微,但肯定能聽到;3級:耳鳴較響;4級:任何環境中均能聽到耳鳴,並且影響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對工作有輕度干擾;5級:耳鳴很響,有吵鬧的感覺;6級:耳鳴極響,無法睡眠,完全不能工作,並出現明顯的煩躁不安、焦慮、抑鬱等精神症狀。

(3)耳鳴嚴重度評估:輕度:間歇發作,或僅在夜間或安靜環境下出現輕微耳鳴,偶爾心煩;中度:持續耳嗚,在嘈雜環境中仍感受到耳鳴,中度心煩;重度:持續耳鳴,嚴重影響聽力、情緒、睡眠、工作和社交活動;極重度:長期持續耳鳴,難以忍受耳鳴帶來的極度痛苦。輕度與中度耳鳴屬於代嘗性耳鳴,重度與極重度耳鳴屬於失代嘗性耳鳴。

5、耳鳴量表測定:常用的有視覺模擬標尺VAS、耳鳴殘疾量表THQ、焦慮抑鬱量表等。

6、其他檢查:

(1)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單光子發射斷層顯像(SPECT)、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像(fMRI):條件允許者可以選擇性進行,有助於瞭解耳鳴的中樞病理變化。

(2)必要時可進行CT、MRI等檢查,以排除某些嚴重的器質性疾病。

【鑑別診斷要點】

1、幻聽:屬於精神症狀。是指在無聲源情況下自覺聽到有意義的聲音,如語言、唱歌或音樂的聲音。耳鳴屬於單調、無任何意義的鳴響聲。

2、他覺性耳鳴:常見的有血管性耳鳴、肌源性與呼吸源性耳鳴,存在有規律性的客觀耳鳴聲音。其中血管性耳鳴是由血管病變引起的,檢查可以發現陽性病變,如頸靜脈球體瘤、頸動脈體瘤、血管瘤、動靜脈痿、血管畸形等病變;肌源性多因耳鄰近部位或耳內肌肉陣攣所致,如咽鼓管肌羣、齶帆肌羣或中耳內的肌羣如鐙骨肌等出現肌陣攣,可聽見耳內“咔嗒”聲,這種聲響有時可爲患者意識暫時控制,鍼灸治療有時也產生這種效果,彈響性顳頜關節病變及其聲響有時也可傳入耳內,形成他覺性耳鳴。呼吸源性耳鳴,主要是由於咽鼓管異常開放時,呼吸氣壓變化引起鼓膜扇動而出現鳴響。

3、外耳與中耳病變:耳鳴多伴多有耵聹、非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內流膿等症狀。

4、顱內佔位性病變:可以耳鳴爲先兆症狀,亦可出現頭痛,或行走不穩感,並進行性加重。CT檢查、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5、腦血管病變:可以耳鳴爲先兆症狀。CT檢查、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優勢分析】

西醫對耳鳴的診斷比較先進,強調根據病史、聽力學檢查資料、全身檢查資料和心理學評估,進行定位、定性、定量和定因的診斷,對耳鳴的原因、性質、預後有更爲符合現代要求的正確認識;對耳鳴發生的機制,有不斷深入的研究與成果,但仍然還比較膚淺,對藉助於中醫理論關於耳鳴發生機制的認識,如何從西醫學方面或中西結合方面進行研究還基本上沒有涉足或纔開始啓步;對取得耳鳴治療的突破性進展還需要較爲漫長的時間與過程。目前對神經性耳鳴的主要防治方法有:(1)急性耳鳴:常採用擴張血管(川芎嗪、腦嗌嗪、地巴唑、煙酸、罌傑鹼、己酮可可鹼、尼莫地平片,等)、改善微循環(西比靈、敏使朗、銀杏葉製劑、葛根素,等)、促進神經營養代謝(彌可保、輔酶A、ATP及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藥物治療,療效不確定,有類似安慰劑的作用,以及高壓氧,同時強調緩解心理壓力。對於爆震、外傷、膜迷路水腫等所致者,往往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2)亞急性耳鳴:進一步採用心理治療,對症處理,以及利多卡因療法。如果屬於頸椎病引起者,可採用小針刀療法。(3)慢性耳鳴:特別強調心理療法(心理諮詢、認知療法、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鬆弛訓練)、習服治療(掩蔽療法,採用調頻收音機、助聽器進行耳鳴掩蔽)、並根據病情,酌情考慮採用生物反饋治療、聽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經顱磁刺激治療、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等方法。(4)對各期耳鳴中的失代嘗性耳鳴,往往採用神經精神症狀的對症用藥,如鎮靜藥(安定、舒樂安定,等)抗焦慮藥(阿米替林、麥普替林、丙咪嗪、止吐寧、多慮平、阿普唑侖、舒必利,等)、抗驚厥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撲癲酮,氯硝安定、等)、肌肉鬆弛藥(乙哌立鬆、鹽酸替扎尼定、腦脈寧、芬那露、麥奧那,等)。由於神經性耳鳴的病因病機複雜,治療方法雖多,但根據臨牀經驗表明,對耳鳴患者需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試圖尋找一種對不同個體的耳鳴都有效的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治療用藥甚至可能引起某些副作用。

中醫對於耳鳴強調從整體病機認識,臨牀上特別強調根據整體病機進行辨證論治,這正是個體化方案的重要體現。臨牀上,幾乎所有就診的耳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中醫療法不僅對於改善耳鳴具有一定療效,尤其對於改善因耳鳴引起的神經精神症狀及所伴隨的其他多系統症狀,則療效更好,這正是目前中醫藥對耳鳴療效的獨特之處。由於耳鳴的病因病機複雜,尚不明瞭或很不清楚,而中醫藥的作用亦十分複雜,因此中醫藥療法治療耳鳴是西醫療法所不能取代的。

在臨牀治療的思路方面,西醫更強調如何消除耳鳴,中醫則更強調通過改善機體整體狀態繼而達到消除耳鳴的目的。中醫認爲,耳鳴屬於標,而導致耳鳴的臟腑功能失調屬於本;事實上,耳鳴屬於現象,引起耳鳴的病因病理是本質。所以,中醫治療耳鳴的思路較西醫有更爲合理之處。西醫與中醫治療耳鳴的思路既有相同的方面,更有重大的區別,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鳴具有顯著的互補性,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辨證論治】

1、風邪外襲證

主證:新病耳鳴,有近期外感邪毒侵襲,如感冒或耳部帶狀皰疹等病史。耳鳴多呈高音調,或伴聽力減退、耳痛,用手觸摸頭面、耳部時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舌質正,苔薄,脈弦。

病機分析:因外感風邪侵襲,邪入耳之脈絡,與氣相擊,故有外感病史,引起新病耳鳴,或伴耳聾;風邪外感,入於陽經,脈絡不暢,則氣血失和,故觸摸頭面、耳部則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

治法:疏風通絡,祛風止鳴。

方劑:清神散(《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組成:檀香10g,黨蔘10g,羌活10g,薄荷15g,荊芥穗15g,甘草15g,石膏30g,細辛3g。

加減:可酌加蟬蛻、路路通。若舌苔薄黃,或有耳痛,酌加黃芩、夏枯草、連翹、板蘭根、蔓荊子、木通之類,輕可祛實,輕清泄降,亦可改用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豆豉、牛蒡子、蘆根)加減;舌苔薄膩、脈濡細,酌去石膏,加石菖蒲、蒼朮、法夏、茯苓之類以助化溼通竅。

2、肝火上擾證

主證:耳鳴暴發,鳴聲如潮,日夜不歇。伴煩躁易怒,或有頭痛、眩暈、耳聾,胸脅不適,口苦咽乾,夜寐不寧。小便黃,大硬幹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弦滑數。

病機分析:肝性勁急,肝火上擾,盛上而躍,故耳鳴暴發,聲宏如潮,日夜不歇,或多見於急性或亞急性耳鳴;肝火化風上擾,則兼頭、眩暈;耳竅不利,功能失司,則聽力失聰。全身及舌脈所見,爲肝火內盛之證。

治法:清肝瀉火,安神止鳴。

方劑: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加減。

藥物組成:龍膽草12g,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各10g,甘草6g,生地黃20g。

加減:伴頭痛、眩暈者,酌加石決明、鉤藤、蟬蛻之類息風止鳴;夜寐不寧,酌加龍齒、牡蠣、酸棗仁之類安神止鳴。病程較長,酌加地龍、全蠍之類,搜風通絡。

若耳鳴啃雜,鳴聲較大,心煩失眠,性情急躁,口舌生瘡,小便黃赤,舌尖紅,苔黃,脈實有力,寸脈大,多由心火上擾,治宜清心瀉火,用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酌加梔子、黃連、磁石、丹蔘、牡丹皮之類,以助清心降火。

3、痰火上壅證

主證:耳鳴聲粗而宏,或有頭重如裹,耳中脹悶,耳聾,或伴胸脘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口淡,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分析:痰火上壅,火性勁急,故耳鳴聲粗而宏;痰爲陰邪,其性重濁,故頭重如裹,耳中脹悶,或有耳聾。全身及舌脈所見,爲脾虛,痰熱內盛之證。

治法:清熱化痰,降火止鳴。

主方:清氣化痰丸(《醫方考》)加減。

藥物組成: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蔞仁、茯苓各10g,膽南星、法夏各15g,生薑6g。

加減:酌加石菖蒲芳香化濁,通竅止鳴;苔黃酌加黃柏降火止鳴;頭重、苔膩酌加蒼朮以助燥溼;口苦酌加龍膽草降火止鳴;耳內閉塞感,酌加木香、鬱金、青皮之類以助行氣破滯;睡眠難安者,酌加黃連清心;舌質胖,酌加瞿麥、萹蓄、木通之類利溼以助降火止鳴。病程久者,酌加全蠍搜風止鳴。

臨牀上,若耳鳴聲粗而宏,頭暈脹痛,或有低熱不揚,伴口苦心煩,苔膩黃白,脈滑數或滑數,多屬溼熱內蘊,可用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木通、川貝母、射干、連翹、白蔻仁、藿香、薄荷),酌加連翹、柴胡、蟬蛻之類以助疏風止鳴。

4、脾胃虧虛證

主證:耳鳴,鳴聲尖細,勞則加重,入夜明顯,或蹲位起立時加重。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華,食慾差,食後腹脹,便溏。舌質淡,或淡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脾主運化,升發清陽。脾胃虛者,氣血生化泛源,清陽不升,或宗脈不足,風邪乘虛入於耳竅脈絡,與氣相擊,故見耳鳴;以其氣虛,則鳴聲尖細,勞則加重,蹲位起立時加重。全身及舌脈所見爲脾胃氣虛之證。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利竅。

方劑: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20g,黨蔘15g,葛根15g,黃柏6g,白芍藥10g,川芎6g,炙甘草10g,蔓荊子10g。

加減:酌加石菖蒲芳香通竅;耳內脹悶感者,酌加木香、鬱金以助行氣活血;納差腹脹者,酌加白朮、枳殼、砂仁理氣健脾;苔膩或便溏者,酌加法夏、茯苓、薏苡仁、白豆蔻之類健脾化溼,或用六君子湯加減。病程久或舌見瘀滯,酌加檀香、丹蔘、全蠍、蜈蚣之類行氣活血,搜風止鳴。

5、心脾兩虧證

主證:耳鳴,鳴聲尖細,入夜爲著。面色萎黃不華,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寧,夢多。舌質淡,脈細。

病機分析:心脾兩虧者氣血不足,耳竅失養,或心血虧而虛火內生,上擾清竅,故見耳鳴;以其虛,則鳴聲尖細,入夜爲著;氣血不榮於面,則面萎黃不華;脾虛故倦怠乏力,血虛心神失養,故心悸怔忡,夜寐不寧,夢多。

治法:補益心脾,安神止鳴。

方劑:歸脾湯《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20g,黨蔘15g,當歸10g,白朮10g,茯苓10g,炙甘草10g,龍眼肉10g,酸棗仁10g,木香6g,遠志10g。

加減:酌加磁石聰耳止鳴,五味子養心安神。伴心煩少寐者,酌加梔子、蓮子心、丹蔘之類清心除煩以助安神;兼苔膩,酌加法夏、陳皮以助燥溼化痰;病程久或舌見瘀滯,酌加丹蔘、三七、水蛭、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6、肝腎陰虛證

主證:耳鳴,入夜明顯,或有頭暈眼花,腰膝痠軟,性功能減退,心煩少寐,潮熱盜汗。舌質偏乾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肝腎陰虛,耳竅失養,或虛火內生,上擾清竅,故見耳鳴;以其屬虛,故入夜明顯。全身及舌脈所見爲肝腎陰虛,虛火內盛之證。

治法:滋補肝腎,降火止鳴。

方劑: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熱論》)加減。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磁石30g,石菖蒲6g,五味子6g。

加減:酌加龜板、鱉甲或龍骨、牡蠣之類以平肝潛陽;頭暈眼花,眼睛乾澀者,酌加枸杞、白菊花,以助養肝;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酌加知母、黃柏堅陰降火,心煩失眠者,酌加黃連、酸棗仁清心安神,以助交通心腎;腰膝痠軟,性功能減退者,酌加菟絲子、骨碎補、懷牛膝、龜板之類補腎強腰;兼頭暈者,酌加天麻、鉤藤之類平肝息風;舌苔膩者酌加陳皮、法夏、菖蒲之類燥溼化痰;大便乾結,酌加火麻仁、瓜蔞仁、枳殼之類以助通便;兼氣血不足,酌加黃芪、黨蔘、白朮、當歸之類補益氣血;病程久或兼舌瘀點,酌加丹蔘、三七、水蛭、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7、腎陽虧虛證

主證:耳鳴,入夜明顯,或有頭暈眼花,發脫或齒搖,腰膝痠軟,畏寒肢冷,性功能減退,小便餘瀝,夜尿多。舌質淡,脈沉遲弱。

病機分析:腎主耳。腎陽虧虛,耳失溫養,虛陽上擾,則爲耳鳴,入夜明顯;腎陽虛者精血不足,故見頭暈眼花、發脫;腎主骨,腰爲腎之府,陽虛髓少,故牙齒不固,腰膝痠軟。其他證候及舌脈所見亦爲腎陽虧虛之證。

治法:溫腎壯陽,引火歸原。

方劑:右歸丸(《景嶽全書》)加減。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山茱萸15g,山藥20g,枸杞10g,菟絲子10g,杜仲10g,當歸10g,炙甘草6g,肉桂5g,附片6g,鹿角膠10g。

加減:酌佐石菖蒲通竅。兼氣血不足,酌加黃芪、黨蔘、白朮、黃精之類補益氣血。病程久或舌兼暗滯,酌加鬱金、丹蔘、三七、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若耳鳴夜甚,並見腰膝痠軟,性慾減退,齒搖發脫,五心煩熱,畏冷肢涼,脈沉弱無力,多屬陰陽兩虛之證,治宜滋陰壯陽,補腎通竅,用腎氣丸加減,酌加川牛膝、磁石、五味子、丹蔘之類。

8、氣滯血瘀證

主證:耳鳴,鳴聲多尖細,持續不已,病程或長或短,或因外傷所致,全身無明顯其他證候。舌質有瘀點或暗滯,脈或澀。

病機分析:氣滯血瘀,經脈不暢,耳竅功能失利,或風邪相乘,與氣相擊,以致耳鳴;病因於血瘀阻絡爲主,故全身無明顯證候可見;心主血脈,舌屬內臟,爲心之苗,故血瘀之證多見徵於舌、脈有瘀點或暗滯。

治法: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鑑》)加減。

藥物組成: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地生黃15g。

加減:酌加石菖蒲、全蠍。若舌質偏淡者,酌加黃芪、白朮以助益氣活血;病程久者,酌加地龍、丹蔘、水蛭之類以助化瘀通絡;耳部脹悶感者,酌加木香、檀香、青皮、枳實之類以助行氣活血。

【針推按摩理療】

一、體針

主穴: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

配穴:外感風邪配風池、合谷;肝膽火盛配太沖、外關、中渚;痰火上壅配豐隆;脾胃虛弱配胃俞、足三裏;腎虛配腎俞、太溪;腎陽虧虛配百會。

治法: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百會可用灸法。每日1次。

二、電針

取穴:同體針。

治法:針刺得氣後,加用電針,實證一般用連續波,虛證可用疏密波。

三、水針

取穴:同體針。每次主、配穴各取1~2個。

治法:進針得氣後,注入藥物,每穴注入0.3~0.5mL。所用藥物可選川芎嗪注射液、複方丹蔘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維生素B1、維生素B12、彌可保注射液,等,任選1種。亦可取主穴一個,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加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每穴0.5mL。每日1次.

四、耳針

主穴::耳、內耳、神門、內分泌、屏間。

配穴:根據證候所屬臟腑病機,分別取腎、心、肝、膽、脾、三焦、交感等。

治法:針刺,中等刺激,留針15分鐘,每天1次;或穴位貼壓,或穴位埋線。

五、頭皮針

取穴:暈聽區。

治法:毫針刺,間歇運針,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六、灸法

1、直接灸:

取穴:聽宮、聽會、完骨、天柱。

治法:直接灸,每穴6壯。

2、隔葦管器灸

材料:葦管一段,長5cm,直徑0.8cm左右。先用冷水浸泡透。

方法:將葦管一端插入外耳道口並固定,在葦管鴨嘴形外端上點燃艾炷,用嘴輕輕吹向外耳道方向(瀉法),或讓艾炷自然燃盡(補法),使外耳道內有溫熱感爲宜。每次5~9壯(黃豆大小)。每日1次。

七、按摩導引法

1、鳴天鼓法:兩掌搓熱,用兩掌心分別貼住左右兩耳,手指托住後腦部,食指壓在中指上,使食指從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經此彈擊後頸髮際處,可聽到“咚咚”之聲,如擊天鼓,共擊108次。每日1次。

2、穴位按摩:①取耳門、翳風、醫聾(翳風穴上0.5寸凹陷處)、聽宮、聽會;每穴點、按、揉、摩(瀉法)交替使用3分鐘。②取中諸、天容、上關;每穴交替點、按、揉摩(平補平瀉)使用3分鐘。③取腎俞、足三裏、下關穴;每穴(補法)點、按、揉、摩交替使用4分鐘。以上方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15天爲1個療程。

3、自行鼓膜按摩法:每日數次,每次1分鐘以上。對各種耳鳴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4、自行咽鼓管吹張張法:每日數次。對各種耳鳴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八、引火歸原法

1、以代溫灸膏貼敷涌泉穴,每晚1次,次晨取去。可用於各證,虛證尤宜。

2、晚上睡前,以溫水浸足15分鐘。或再用代溫灸貼涌泉穴。

九、微波治療

用耳鼻喉微波綜合治療儀,將專用耳輻射器置入外耳道,固定,每次輻射時間20分鐘,輸出頻率245MHz.輸出功率5~20w,劑量參照患者的主觀感覺,以耳溫熱量(有舒適的溫度)爲度,1次/日,10日爲1療程。

【經驗方】

1、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高華.內蒙古中醫藥2010年第29卷第3期P104)

藥物組成:半夏12g,炒白朮12g,茯苓10g,陳皮12鼻,天麻10g,竹茹6g,生薑6g,澤瀉12g,甘草6g,水煎服。

適應證:梅尼埃病,痰濁中阻所致耳鳴。

2、補腎活血方(朱萱萱等.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8第22卷12期P11~12)

藥物組成:熟地黃l0g,山茱萸l0g,丹蔘l0g,葛根l0g,五昧子10g,茯苓10g,桔梗6g。

加減:腎陰虛明顯者加用生地、麥冬;氣虛者加用太子參;肝陽上亢者加用菊花;痰火內擾者加用龍膽草;脾胃失運者加用焦楂曲;失眠多夢者加用合歡皮花。

煎服法:水煎服,分2次服。

3、補陽還五湯(黃亦彤,顧玉潛.實用中醫藥雜誌2008年第24卷8期P487)

藥物組成:黃芪20g,當歸尾10g,赤芍10g,地龍6g,川芎10g,紅花6g,桃仁10g。

加減:伴腰膝痠軟,失眠健忘者加牛膝、杜仲各10g;伴胸脅脹悶疼痛,心煩易怒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0g;伴頭昏沉重,胸悶脘痞者加半夏、白朮各10g。

煎服法:日1劑,水煎服。

4、聰耳通竅湯(曾麗蝦林淑琴.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誌2008年第7卷第3期P34~36)

藥物組成:柴胡6g,鬱金15g,丹蔘l5g,赤芍12g,路路通l2g,茯苓l5g,葛根l2g,菖蒲l5g,升麻3g。

加減:腎精虧損者加骨碎補、山藥;風熱上擾加防風、菊花;肝膽火盛加龍膽草、石決明;痰火鬱結加黃芩、浙貝。

煎服法:日1劑,水煎服。

5、聰耳止鳴丸(王彩雲.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2007年第15卷第5期P353)

藥物組成:黃精150g,何首烏150g,磁石300g,山萸肉150g,川I芎90g,柴胡60g,葛根90g等。加工濃縮丸12g/袋。

服用法:每次6g,每日3次,水送服,

6、黃阿磁珠湯(王付.家庭醫學2007年第8期P58)

藥物組成:黃連12g,黃芩15g,雞子黃2枚,白芍18g,阿膠10g,磁石24g,硃砂3g。

加減:若心熱明顯者,加梔子、生地,以清熱養陰;若腎虛明顯者,加山萊萸、構杞子,以滋陰固精;若耳鳴甚者,加紫石英、龜板,以重鎮潛陽,交通心腎;若盜汗明顯者,加五味子、牡蠣,以滋補固澀。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或製成蜜丸或水丸,每次9g,每日3次。

7、六味地黃湯加味

藥物組成:熟地黃30g,山茱萸20g,山藥20g,澤瀉12g,牡丹皮12g,茯苓15g。

加減:肝陽上亢型:加梔子15g,女貞子15g;痰火上擾型:加陳皮12g,半夏12g,山楂10g,白朮15g。

煎服法: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8、柔肝定眩止鳴湯(辛雪香等.河北中醫2008年第30卷第6期P582~583)

藥物組成:柴胡10g,鉤藤10g,刺蒺藜10g,白芍藥15g,石決明15g,人蔘10g,葛根15g,天花粉10g,丹蔘10g。

加減:痰溼蒙竅加石菖蒲、半夏、天麻;肝陽上亢去人蔘,加菊花、黃芩、羚羊角骨;腎精不足加酸棗仁、芝麻、玉竹;瘀阻腦絡者加川芎、益母草、桃仁。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

9、養陰滋腎方(陰建軍.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年第5期P177)

藥物組成:熟地黃、女貞子、白芍、麥冬、玄蔘、山藥、牡丹皮、磁石各12g,五味子、當歸、石斛、桃仁各6g。

適應證:養陰補腎,活血聰耳。用於腎陰虧虛證之耳鳴耳聾。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10、滋腎安神通絡湯(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2007年第20卷第6期P502~503

藥物組成:酸棗仁15g、知母9g、甘草5g、百合20g、葛根15g、澤瀉10g、山萸肉10g、沙蔘15g、當歸12g、丹蔘15g、淮山藥15g、黃芩15g、半夏10g、何首烏15g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3次服。

11、柔肝定眩止鳴湯(辛雪香陳漢平.廣西中醫藥2007年第30卷第3期P49~50)

藥物組成:柴胡10g,鉤藤l0g,蒺藜l0g,白芍10g,石決明10g,生曬參10g,葛根15g,天花粉l0g,丹蔘l0g。

加減:偏於痰溼蒙竅者加石菖蒲、半夏、天麻以健脾燥溼清竅;偏於肝陽上亢者去生曬參,加菊花、黃芩、羚羊角骨以清肝熄風;偏於腎精不足者加酸棗仁、芝麻、玉竹以滋陰潤竅;偏於瘀阻腦絡者加川芎、益母草、桃仁以通絡散瘀。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飲食療法】

1、桑椹蜜膏

組成與制用法:鮮桑椹1000g(幹品500g),蜂蜜300g。將桑椹水煮30分鐘連續2次,將兩次的藥液混合後,文火煎熬至較稠時加入蜂蜜至沸,冷後瓶裝。早晚各食一匙,沸水衝飲。

功效:益氣血,扶元氣。

2、四黑八物羹

組成與制用法:黑芝麻(炒熟)50g,黑黃豆(炒熟)50g,黑糯米(炒熟)50g,核桃仁50g,山藥(炒熟)100g,紅皮花生米(炒熟)50g,芡實100g,燕麥片50g。將前七味用粉碎機粉碎,然後加入燕麥片攪勻。每次取50~100g,開水衝攪,服。每日1次。

功效:健脾補腎,益氣養血,聰耳明目,烏髮養顏,潤腸通便。

3、三汁飲

組成與制用法:鮮胡蘿蔔(洗淨,切絲)100g,鮮菠菜(洗淨,切碎)50g,鮮哈蜜瓜(去皮、瓣,切碎)100g。將三物榨取汁。飲。每日1次。

功效:健脾清肝,明目聰耳。

4、姜蔥蘿蔔絲

組成與制用法:生薑(切細末)10g,蔥白(切細末)10g,鮮橘皮(切細末)15g,白蘿蔔(切絲)200g。入盤中,根據個人忺習慣,加醬油、醋、味清、食鹽、芝麻油、胡椒粉、芥末各適量,佐餐食用。

功效:理氣開鬱,健脾化痰。

5、百合枸杞粥

組成與制用法:百合10g,粳米50g,熬成粥後,加枸杞10粒,一次服完,每天1劑,宜長期食用。

功效:養陰安神。

6、菊花肉絲

組成與制用法:瘦豬肉絲200g,乾白菊花10g(溫開水適量泡開)。將肉絲炒熟,加入白菊花,加入適量調味品。每天1次。

功效:補脾清肝。

7、紫菜雞蛋湯

組成與制用法:紫菜5~10g,雞蛋1~2只。鹽、醋、味精適量。將紫菜入裝傻充愣水煎沸後,將攪溶後的雞蛋放入湯中至沸,起鍋前加入調味品。宜常服。

功效:益腎扶元。

8、黑木耳瘦肉湯

組成與制用法:黑木耳30g,豬瘦肉100g,生薑、食鹽適量。冷水燉熟服食。常服。

功效:補脾腎,和血脈。

9、胡羅卜燉田螺

組成與制用法:胡蘿蔔(洗淨,切菱塊)250g,田螺肉(洗淨)150g。入砂鍋,加水、料酒、姜、鹽、蔥,煨燉至田螺肉軟爛。食前根據飲食習慣加入適量醬油、醋等調味品。每日1劑。每週1~2次。

功效:健脾清肝。

10、烏精枸杞蒸雞

組成與制用法:母雞1只。何首烏60g,黃精30g,枸杞30g,胡椒、食鹽、生薑、蔥白適量,均入雞腹,大火煮沸,撈去浮沫,加料酒適量,文火燉至雞爛,分餐食用(包括三味藥物)。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聰耳。

11、當歸生薑羊肉湯

組成與制用法:鮮羊肉(剔去筋膜,放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切塊)500~600g,當歸片10g,生薑片20g。料酒與調味品適量。於沙鍋內放清水適量,入羊肉塊旺火煮沸,入料酒,轉中火,反覆撈淨浮沫至羊肉湯清轍透亮,加入當歸片、生薑片,再次煮沸後,轉文火煲3至4小時。食用前加入適量調味品即可。每週1~2次。

功效:補血養陽,溫經散寒。

12、天冬熟地茶

天門冬、熟地黃各6g,煎湯代茶每日飲之,7日爲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臨證心法】

一、耳鳴辨證,首辨虛實,次明臟腑

耳鳴辨證,以虛實爲綱,古人診耳鳴必辨虛實。《醫貫》卷五說:“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實也。”《景嶽全書》指出:“凡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耳鳴辨虛實,主要依據耳鳴的症狀、起病、全身狀況等因素綜合分析。一般而言,耳鳴暴發者多實,漸發者多虛;新鳴者多實,久鳴者多虛;耳鳴音調高亢者多虛,低沉者多實;鳴聲響度大甚者多實,響度小者多虛;鳴聲持續不歇多實,鳴聲日輕夜重多虛;以手按耳屏鳴聲愈響者多實,手按之鳴聲減小者多虛;年輕、體質壯實者耳鳴多實,老年、體質虛弱者耳鳴多虛,但臨牀並非盡然;屬於風邪侵襲、肝火上擾、痰火上壅、氣滯血瘀證者屬實,屬於脾胃虛弱、心脾兩虧、肝腎陰虛、腎陽虧虛證者屬虛,但虛中挾實,實中挾虛,虛實挾雜證臨牀並非少見。

耳鳴辨證,以臟腑辨證爲立法用藥前提,但不排除採用氣血、陰陽、病因(主要是六淫之風邪、風熱、風寒,溼邪等)辨證之法。從臟腑辨證角度看,耳鳴與五臟相關。耳鳴屬肺,多爲風邪侵襲所致(表現爲外感所因,或有鼻塞不利,手摸頭面皮膚有異常感或致耳內響聲);耳鳴屬肝,常與情志不暢、氣機不利有關,可爲爲肝鬱氣滯(多爲兼證,表現爲耳部閉脹感,或有胸脅不適),肝火上擾(表現爲耳鳴聲宏嘈雜,急躁易怒,口苦、頭痛、夜寐不安,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等),肝血或肝陰不足(表現爲面色少華,脅下隱痛,頭痛,兩目乾澀,入夜耳鳴聲細,失眠多夢,脈弦細弱)、肝陽上擾(多爲逆火證,如耳鳴如蟬,入夜爲著,頭暈昏眼花,腰膝痠軟,虛煩失眠,舌紅苔少,尺脈浮)。耳鳴屬脾,多與脾胃虧虛(表現爲倦怠乏力,納差便溏,耳鳴入夜明顯,舌淡,脈弱等)、痰火上壅(表現爲耳鳴聲宏,耳脹悶,胸脘滿悶,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或脾虛痰溼(表現爲倦怠納差,舌胖,苔膩等)。耳鳴屬心,多與心血不足(表現面色不華,耳鳴聲細,心悸怔忡,少寐多夢,舌淡,脈細弱等),心火上擾(表現爲耳鳴聲高音尖,煩躁失眠,小便黃赤,舌尖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等),血脈瘀阻(表現爲外傷耳鳴,或久病耳鳴,耳內刺痛,夜間易發,舌質暗滯或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張,或脈澀等)。耳鳴屬腎,可爲腎陰虧虛(表現爲耳鳴夜甚,腰膝痠軟,頭暈眼花,五心煩熱,脈細數等),腎陽虧虛(表現爲耳鳴夜甚,腰膝痠軟,肢涼溺清,夜尿頻,脈沉遲弱等),或陰陽兩虛(表現腰膝痠軟,性慾減退,齒搖發脫,耳鳴夜甚,五心煩熱,畏冷肢涼,脈沉弱無力)。但臨牀上,單一證候少見,往往是多證同兼,宜辨明主證與次證(兼證),尤其是辨明與心、與肝的兼證。辨證明,才能立法妥,用藥驗。

二、耳鳴重在調臟腑,治標酌從風火求

耳鳴者,其本在臟腑失調,故治本之法,重在調理臟腑,或攻邪以疏風、清火、除痰、行氣、活血,或補虛以補培氣血陰陽不足。然耳屬清竅,清竅不同,病機各有特性。耳鳴病機,固然以臟腑失調爲本,至於其鳴者,爲靜謐失守,標在風與火,以風、火主動。當於主治中酌兼祛風、降火,以還耳竅靜謐之性。

風:耳鳴何以當祛風,以耳鳴之聲如風之象,或爲外風相乘,與氣相擊則鳴。《肘後備急方·治耳聾諸病方》卷六有“卒得風,覺耳中悅悅者”之說;《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有“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爲耳鳴”之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八亦有“風邪入耳,與正氣相干,搏於血氣者,即爲鳴”之議;《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有“火風侵竅而耳鳴者,宜驅風清火湯”之治;《雜病總訣·雜症·耳病章》卷下有“風溫上鬱耳鳴”,從“火風侵竅,用輕可去實法,輕清泄降,薄荷、馬勃、桔梗、苦丁茶、銀花、綠豆皮、菊葉、連翹、杏仁、通草、川貝、荷梗、益元散、羚羊角、連翹、元參、黃芩、滑石、蔓荊子、石膏、大力子、荷葉汁、山梔、夏枯草、淡竹葉”等用藥之法。耳屬清竅,“高巔之上,唯風可到”,耳鳴之治酌佐風藥,屬外風相乘所致,取其辛通走竄之力以祛風止鳴,藥用輕清泄降,疏風通竅之品已如上述。若久病耳鳴者,乃風之象,非屬外風,則宜蟲類藥物以搜風止鳴,常用全蠍、蜈蚣;或從平肝息風,如天麻、鉤藤、蟬蛻、地龍,白蒺藜、羚羊角之類。龔慧涵氏等認爲,風藥佐於耳鳴諸證有增效作用(過用亦耗氣損陰)。故祛風止鳴、搜風止鳴、息風止鳴之法,多爲佐治,亦屬常法。

火:耳鳴何以屬火?陽氣有餘便是火,《素問·脈解》說:“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火類》說:“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醫林繩墨·耳》卷七亦說:“氣虛耳聾,火聚耳鳴……火者,少陽三焦有餘之火也……火當宜瀉。”熱爲火之漸,火爲陽之極,火性動,火熱上盛而動,擾亂耳竅靜謐則耳鳴。故治耳鳴,當明辨是否有火,有則酌從火論治。火有虛實,痰火、肝火、心火多屬實火,肝腎陰虛則生虛火,元陽不足亦可虛陽上浮。實火多從苦寒清泄以降之,多從龍膽草、梔子、黃連、牛黃之類而酌用;亦可潛陽,如磁石、代赭石、石決明、牡蠣之類。虛火宜潛降,常用藥物如磁石、代赭石、石決明、牡蠣、鱉甲、龜板、珍珠母之屬;亦或苦寒直折,如黃柏、知母、川牛膝,引火下行。虛陽上浮之火則宜導龍入海,引火歸原,重用附、桂之類以佐之,主方當從“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旨以定。

三、耳鳴擾神宜治心,耳鳴亂情宜疏肝

耳鳴最擾心神,心神受擾,則睡眠難安,致耳鳴益甚。故耳鳴患者多有睡眠障礙,藥物之治,當佐安神之品,既有利於改善睡眠,亦有利於止鳴。心主則神明,安神重在治心。治心以安神,作爲主證,王永欽氏論述頗詳;作爲兼證,主要有:(1)養心安神:常用酸棗仁、茯神、人蔘、大棗、龍眼肉、百合、遠志、柏子仁、靈芝、纈草、首烏藤、刺五加、羊紅羶之類。對於主證屬於脾胃虧虛,或氣虛、血虛、陰虛,或氣血不足、氣陰不足等證,伴心悸怔忡,睡眠夢多,易醒,耳鳴而致睡眠難入,或自覺耳鳴與心跳同步,可酌情選用。(2)解鬱安神:常用合歡花、合歡皮、丹蔘。多用於兼有肝氣鬱結之證,如脅脅不適,神情不暢,心事重重,飲食不香,情志抑鬱,耳鳴以致心煩,睡眠難入,可酌情選用。(3)清心安神:常用黃連、梔子、蓮子心、水牛角之類。此類藥物無直接安神之效,而能清降心火,心火降則神安。對於主證屬於心火上擾、肝火上擾、痰火上壅、肝腎陰虛等證者,伴急躁易怒,耳鳴聲大,口乾心煩,睡眠難入,舌紅或舌尖紅赤,脈數,宜酌情選用。(4)鎮驚安神:常用磁石、珍珠(粉)、龍骨、龍齒、珍珠母、牡蠣、紫貝齒、紫石英、硃砂、琥珀之類。對於主證屬於心火上擾、肝火上擾、痰火上壅,以及肝腎陰虛等證者,如伴驚恐、憤怒之因,驚悸不安,胸中煩熱躁擾,耳鳴嘈雜,夜臥驚起,以致睡眠不寧等,宜酌情選用。

耳鳴既擾神,亦亂情志,令人煩躁、憂鬱,氣有所結,則肝病。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病則氣機不暢,五臟受害。故耳鳴諸證而兼肝病證,宜酌兼治肝之法,主要有:(1)疏肝解鬱:常用柴胡、鬱金、香附、川楝子、合歡花、合歡皮之類。對於耳鳴諸證而伴胸脅不適,神情憂鬱等肝氣鬱結之證者,可酌情選用。(2)清肝泄火:常用藥物如龍膽草、青黛、梔子、黃芩、黃連、牡丹皮之類。對於耳鳴諸證而伴急躁易怒,耳鳴嘈雜,口苦、頭痛、眩暈、心胸煩熱躁擾等肝火內盛或肝火上擾之證者,可酌情選用。(3)養血(陰)柔肝:常用藥物如當歸、白芍、生地黃、枸杞、何首烏、桑椹子、女貞子、旱蓮草之類。對於耳鳴諸證而伴有精神憂鬱,胸脅隱痛,兩目乾澀,少寐多夢等肝血或肝陰不足之證者,宜酌情選用。(4)平肝潛陽:常用藥物如龜板、鱉甲、龍骨、珍珠母、牡蠣、石決明、紫貝齒之類。多用於肝腎陰虛之證。(5)平肝息風:常用藥如天麻、鉤藤、蟬蛻、地龍,白蒺藜、羚羊角之類。多用於脾胃虧虛、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之證,酌情選用。

【名醫經驗】

一、幹祖望(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名老中醫):強調辨證論治

幹氏提出對耳鳴分實證,風熱上擾、痰濁蒙竅、氣滯清竅。半虛半實證,清陽不升、肝陽上亢。虛證,脾氣下陷、榮虛血枯、氣血雙虧、耳聾預兆。九亇證相應的辨證立法處方。風熱上擾證,疏風清熱法,代表方銀翹散之類。痰濁蒙竅證,化濁消痰法,代表方平胃散會二陳湯。加藿香、佩蘭加強化濁,加菖蒲、路路通以開竅。氣滯清竅證,理氣通竅法,代表方升清流氣飲。清陽不升證,化溼升清或益氣升清,代表方五苓散加升麻、柴胡,或補中益氣湯。脾氣下陷證,補土昇陽法,代表方參苓白朮散加升麻、葛根。營虛血枯證,養營生血法,代表方四物湯。氣血雙虧證,氣血雙補,代表方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耳聾預兆證,補益法,補脾補腎、氣血雙補,因證取治。

二、蔡福養(河南中醫學院耳鼻咽喉科教授):耳鳴證分虛實,辨證論治

蔡氏認爲耳鳴病因複雜多端,臨牀上可分爲虛實兩大類,實證者多因外感邪氣,臟腑實火上擾耳竅所致。虛證者多爲臟腑虛損而致。辨證治療時,實證分風邪外襲,肝火上擾及痰火壅結三型。虛證分脾氣虛弱,心血不足,腎精不足,腎元虧虛四型。分別提出代表方銀翹散、龍薈丸、加味二陳湯、益氣聰敏湯、歸脾湯、益水平火湯、右歸欽。

三、王士貞(廣州中醫藥大學耳鼻咽喉科博士導師):擅長從肝論治耳鳴

王氏認爲,在生理方面,肝膽與耳關係密切。肝膽經脈入耳,肝藏血,主疏泄,耳的功能有賴於肝血充沛與肝氣調達。在病理方面,情志因素可導致耳鳴,耳鳴反過來又影響情志,從而使該病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故多數耳鳴責之於肝,從肝論治耳鳴,在源頭上入手,打破該病形成的惡性循環。肝病耳鳴以兼證爲主,或爲主證,主要病機、治法有:

1、肝火上炎,耳竅失和:因氣鬱、食鬱、痰鬱,鬱而化火,或素體陽盛,或爲感受熱邪,導致陽熱亢於上,出現耳鳴,鳴如聞潮,或如風雷,此類響聲音調較高,每於鬱怒或情緒激動之後加重,兼有耳脹耳痛感,因肝火上犯,元神被擾,多伴有口苦、心煩、頭痛、眩暈、夜寐不安、煩躁不寧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鬱,瀉火通竅。常以主方加杭菊、蔓荊子、梔子等,或合柴胡清肝飲加減;若患者出現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等肝膽溼熱證候,酌用土茯苓、黃芩、夏枯草、梔子、魚腥草等。

2、肝鬱氣滯,瘀阻耳竅:氣鬱血滯,脈絡之氣血無以上榮清竅,則出現耳鳴。其病程或長或短,聲調或高或低,鳴聲或大或小,或隨情志與身體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多伴情志不寧,夜眠欠佳甚至失眠,或可兼見口乾口苦,胸脅脹痛、善太息,頭痛或眩暈,舌暗紅或有瘀點,脈弦細澀。治宜疏肝理氣,化瘀通竅。可在主方上加鬱金、合歡皮、遠志等,或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加強解鬱寧神的作用。

3、肝脾不和,清氣不升:若肝鬱犯脾,致清氣不升,經脈空虛,則出現耳鳴,每天勞累後加重,耳鳴多爲持續性,鳴響音調平和,病程較長,且聲響長期未見明顯變化,或兼口淡,納少便溏,四肢睏倦,噁心欲嘔,少氣懶言,胸脅脹痛,頭痛或眩暈等症,結合舌脈,舌多淡或虛胖邊有齒印、苔多薄白或白膩,脈弦脈滑或緩而無力。治療宜疏肝健脾,行氣通竅。可在主方上加用痛瀉要方以調和肝脾,氣虛甚者加用大劑量的黃芪、黨蔘。

4、肝血不足,耳竅失養:若肝血不足,耳竅失養則導致耳鳴。耳鳴聲低微,或響或止,每遇疲勞之後加重,可兼見面色少華,脅下隱痛,偏側頭痛,或巔項痛,兩目乾澀,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弱。治宜補肝養血,活血通竅。可在主方加用何首烏、雞血藤、桑椹子、熟地、黃精等,以加強補肝養血之力。

5、陰虛陽亢,上擾清竅:多因病後精血衰少,思慮煩勞或恣情縱欲,耗傷腎精,髓海空虛,無根之火上浮,引起耳鳴。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痠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舌紅苔少,脈弦細弱或細數。治以平肝熄風,育陰潛陽。宜在主方加益智仁、淮牛膝、桑寄生、山萸肉等。

此外,王氏認爲,凡耳鳴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善太息、煩燥、口苦,胸脅脹痛等肝鬱氣滯的症狀,均宜在主方基礎上加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解鬱的藥物。如出現夜寐不安、煩躁不寧等症狀,則酌加夜交藤、合歡皮、何首烏或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如耳鳴治療後,症狀明顯減輕,患者情況穩定,此時仍需養肝血以諮築固療效,可在合用四物湯加減。

四、王永欽(香港浸會大學耳鼻咽喉科教授):擅長從心論治耳鳴

王氏認爲,在生理上,耳與心有相似的生理特性,如心藏神,耳司聽覺、位覺,均屬於神的活動範疇,其功能的發揮亦是在心神的主持下而產生的。在病理方面,耳鳴是神不內守的表現,耳鳴發生多數與精神、情志失調或思慮勞神過度等因素有關,其病機往往是先傷心神,致心神失守,再病及耳神,使耳失靜謐而發生耳鳴,故耳鳴發生與心神失守有關,是“神不內守”在耳竅的表現。如心神內守,則耳聰不嗚,心神失守,躁動不寧,則聽神易難安寧而發爲耳鳴。耳鳴治心主要方法有:

1、清心安神:適用於七情失調或過激,氣鬱化火,心火上炎,擾亂聽神所致之耳鳴。表現爲耳鳴嘈雜,鳴聲較大,心煩失眠,性情急躁,心煩時耳鳴尤甚,口苦,或口舌生瘡,小便黃赤,舌尖紅,苔黃,脈實有力等。此證之發,因由心火,治宜清心瀉火,俾使火清心靜神寧而嗚自息矣。方藥用清心熄嗚湯(經驗方:梔子,黃連,竹葉,蓮子心,生地,水牛角,合歡皮,甘草)或黃連瀉心湯、硃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論》:硃砂、甘草、黃連、當歸、生地黃)加減。

2、養血安神:思慮用腦、勞神過度,耗傷心血,心血虧虛,不能上奉,則心神、聽神失養而發耳嗚其症多見嗚聲細小,晝輕夜甚,日久不愈,面色不華,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治宜養血補心,安神熄嗚。方藥用四物湯合酸棗仁湯(《金匱要略》: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加減。

3、滋陰安神:用於素體陰虛七情失調,心血虧虛失治等日久耗及心陰,致使心陰虧虛,陰不制陽虛火擾心所致之耳嗚。表現爲耳嗚聲細而尖,入夜尤甚,虛煩失眠手足心熱,或午後潮熱,口乾,心悸不安,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等治宜滋養心陰,降火安神,方藥用天王補心丹(《仁齋直指》:熟地黃、白茯苓、人蔘、遠志、石菖蒲、玄蔘、柏子仁、桔梗、天門冬、丹蔘、酸棗仁、麥門冬、炙甘草、百部、五味子、茯神、當歸、杜仲)加減。

4、交通心腎:適用於腎陰虧虛,心火旺盛,陰陽不濟,水火失調,心腎不交所致之耳嗚。常表現爲耳嗚較甚,經久不愈,或有聽力減退,長期失眠,口舌乾燥,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多夢遺精,頭暈頭痛,小便短赤澀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育陰清心,交通心腎。方藥用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韓氏醫通》:黃連、肉桂)加減。

5、清心疏肝:適用於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擾心,致使心肝鬱熱,上擾耳竅而發生耳鳴。症見心煩,急躁易怒,或抑鬱寡歡,悶悶不樂,耳鳴遇心情煩躁或心情欠佳時加重,夜臥不安,胸脅悶脹,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用清心疏肝,解鬱安神,方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6、補益心脾:適用於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所致之心脾兩虛者。證見耳鳴不止,鳴聲細小,思慮勞倦則加重或蹲下站立時自覺頭空耳虛,耳鳴加重,身倦乏力,心悸,健忘,失眠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或細弱。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藥用歸脾湯加減。

7、活血通脈:心主血脈,耳爲宗脈之所聚,若七情失調,氣鬱血瘀,或耳鳴久治不愈,久病人絡生瘀,或外傷傷脈,瘀阻氣血,均可致心脈瘀阻,耳脈不暢而引發耳鳴。表現爲耳鳴久治不愈,胸悶脅痛,時有心悸、頭痛,或耳內刺痛,夜間易發,或外傷後耳嗚不止,耳聾失聰,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張,脈細或細澀。治宜活血化瘀,通脈熄鳴。方用通竅活血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

8、重鎮安神:適用於驚恐所傷,七情過激,致使神不守舍,心神不寧所致之驚悸不安,煩躁失眠耳鳴嘈雜,夜臥驚起,胸中煩熱,舌紅苔黃,脈弦或結代者,治宜鎮心安神,方藥用琥珀安神丸(琥珀、生地、玄蔘、天門冬、丹蔘、當歸、龍骨、人蔘、茯苓、大棗、甘草、柏子仁、五味子、酸棗仁、遠志、合歡、桔梗)加減。或硃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加減。驚悸不安者,加龍齒、棗仁以助鎮心安神之力。

9、清心化痰:用於痰熱或痰火擾心所致之耳鳴,心煩失眠,口苦,神情亢奮,或有咯痰黃稠,大便乾燥,小便黃濁,舌紅或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治宜清心化痰,安神息鳴。方藥用黃連溫膽湯,或牛黃清心丸加減。若大便祕結,舌苔黃膩者,可先服礞石滾痰丸6~9g下其痰熱,便通即止。爾後再以黃連溫膽湯調治。痰火擾心,煩躁失眠明顯,耳鳴夜甚者,可加服牛黃清心丸1丸,以助清心化痰,安神息嗚之力。

10、益氣養心:用於久病體弱心氣、心陽虛弱,耳失溫煦所致之耳嗚。表現爲耳嗚細小,久嗚不止,神倦乏力,神情不振,面色(白光)白或灰暗不華,怕冷,舌淡或淡暗,苔白,脈細弱。治宜益氣養心,溫陽通脈。方藥用養心湯(《仁齋直指》:黃芪、茯苓、茯神、人蔘、當歸、川芎、肉桂、遠志、五味子、炙甘草、棗仁、柏子仁、半夏)加減。心陽虛弱者,可合用真武湯加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