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時間: 2013-05-20

毛囊炎 (folliculitis)系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生於項後髮際部位者稱“髮際瘡”;生於下頜部者稱“羊鬚瘡”、“須瘡”、“燕窩瘡”;發於眉間者稱“眉戀瘡”;發於臀部者稱“坐板瘡”等。中醫學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狀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瘡、髮際瘡、羊鬍子瘡、螻蛄癤、螻蛄患、蟮拱頭等。本病好發於頭部、項部、臀部、肛周或身體其他部位,且有復發傾向,常多處發生,性質頑固,遷延難愈。

  中醫學認爲,毛囊炎的病因多是溼熱內蘊,外受熱邪,燻蒸肺系,蘊結肌膚,鬱久化熱,熱盛肉腐成膿,膿毒流竄,相互貫通,發爲本病。或素體虛弱,衛外不固,外感熱毒;或因皮膚不潔,復遭風毒侵襲,風外搏結所致。

  毛囊炎現代醫學認爲,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孢菌屬和類大腸桿菌。主要發生於未成年人,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毛髮的牽拉、搔抓、皮膚的浸漬、局部蜜封包紮、皮膚受損、經常接觸焦油類物質、或長期應用焦油類軟膏或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以及皮膚經常摩擦等刺激,均爲本病的誘發因素。毛囊炎多見於免疫力低下者,好發於頭部、頸部、前胸及後背。毛囊炎初起爲紅色充實性丘疹,以後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繼而乾燥、結痂,痂脫不留痕跡。皮疹數目多,但不融合,自覺瘙癢或輕度疼痛。

  臨牀診斷

  毛囊炎毛囊炎臨牀特徵

  一、好發人羣: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貧血患者多見。

  二、好發部位:頭面頸、四肢及臀部。成人的多毛部位;小兒則多發於頭髮部位,愈後可留下小片禿髮。

  三、皮損特點:初起爲紅色充實性丘疹,以後頂端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繼而乾燥、結痂,痂脫不留痕跡。可分批出現,互不融合,有硬包。

  四、自覺症狀:癢。頭部毛囊炎會刺激發根引起劇烈疼痛。

  五、愈後:易復發,一般愈後不留瘢痕。

下一篇:手溼疹概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