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中醫藥外治法

時間: 2012-02-25

一 中成藥外治法
    (1)雲南白藥:先用茶油搽塗患部,以去黃痂,再用野菊花100g加食鹽少許煎水外洗,待幹後取本品少許外搽患部。每日1次,連用1-2周,可清熱祛風,利溼止癢。
    (2)冰硼散:先用3%潔爾陰溼敷患處,稍幹後搽上本品少許,每日2次,用一週可清熱祛風,利溼止癢。
    (3)雙黃連粉針劑:取本品適量均勻撒於患處,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並清洗,連用一週可使症狀消失,適用於糜爛性溼疹,可清熱祛風,利溼止癢。
二 藥敷法
    (1)蒼朮、黃柏、青黛、龍骨、滑石10g冰片、輕粉各3g,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成30%油膏外塗患部,每日1-2次。可清熱解毒。
    (2)茉莉花茶20g雄黃10g,共研細末,加凡士林100g,調成油膏塗患部,每日1-2次,可清熱燥溼,祛風止癢。
三 藥浴發

    (1)芒硝50g蛇牀子30g白鮮皮、苦蔘各20g,水煎取汁,加芒硝融化,放入浴盆中,待溫時用紗布蘸藥液洗浴患部,每日2-3次,連用一週,可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2) 吳茱萸30g蛇牀子20g苦蔘10g枯礬、雄黃各5g,如上法水煎洗浴,連用一週,可清熱解毒,除溼止癢。
四 藥酊法

    苦蔘60g,加45%的酒精浸泡一週,棉籤蘸藥液搽塗患部,每日1-2次,可清熱解毒,祛風利溼。

    溼疹爲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祖國醫學沒有相對的病名,但是對於某些病象的描寫與溼疹相符。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瘙癢出血的叫血風瘡;侷限一處,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發於指掌間的叫瘡;發於腿足的叫溼毒瘡;發於陰囊初起叫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有乾溼斂之分。中醫着重內治,輔以外治。內因心火脾溼爲主,可因七情煩擾,心火內生致使血熱;又有飲食六淫。脾失健運;還有氣候因素,致是溼從內生。溼與熱合。外走肌膚而發病。溼疹的治療,應本着標本兼顧,內外並治,整體於局部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既重視溼熱的表現,又重視脾失健運的根本原因。當先治其標,待溼熱消退之後,則理脾助運以治其本。故理脾化溼爲治病之根本。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