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初始治療,最好採用“雙重保護”治療

時間: 2011-04-24
方案
 
2009-02-19 10:38  稿源:溫州網綜合      編輯: 林玲玲

  本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莊輝指出:“初治時機對慢性乙肝治療非常重要。慎選第一次,才能輕鬆每一天。乙肝患者應立足長遠,重視初治,跳出對短期指標的過度關注,建立理性的遠期目標。如用核苷類物治療,最好從一開始就選擇具有強效抑制病毒和高基因屏障‘雙重保護’的治療方案,避免耐藥困擾,長期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臨牀試驗數據顯示,慢性乙肝患者長期接受博路定(恩替卡韋片)治療,不僅可持續抑制乙肝病毒複製,還能顯著減輕肝臟炎症,逆轉肝纖維化,從而改變了原來很多專家認爲的肝纖維化無法逆轉的觀點。

  此次公佈的數據顯示:57例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韋治療3至7年後,96%的患者病毒載量(HBV DNA)降到不可測水平(<300拷貝/毫升)。在組織學方面,96%的患者肝臟炎症明顯減輕,88%的患者肝纖維化明顯減退,56%的患者肝纖維化完全逆轉,所有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肝纖維化都有所改善。

  衆所周知,由於當前醫學水平還無法徹底清除人體內的乙肝病毒,慢性乙肝目前尚不能完全治癒。現階段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分爲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指抗病毒治療獲得初始應答,包括病毒DNA測不到,e抗原血清學轉換,ALT復常等;遠期目標指產生持續應答,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緩、阻止疾病進展。

  長期以來,實現遠期治療目標的主要障礙就是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耐藥問題。耐藥發生後,可能導致之前的抗病毒治療功虧一簣,並影響後續治療的效果,除病情反彈帶來的疾病負擔,還會給患者造成心理、經濟等方面的額外負擔。

  莊輝院士認爲,“影響耐藥主要有兩大因素: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複製的能力,以及藥物抵禦耐藥的基因屏障高低。核苷初治的患者,選擇強效且具有高基因屏障的藥物可最大限度地預防耐藥的發生。”

  臨牀數據表明,核苷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韋片治療5年後,93%的患者可達到並維持病毒DNA不可測;其5年累積耐藥發生率始終平穩控制在1.2%以下,爲長期有效抑制病毒複製、減輕患者的肝臟炎症、逆轉肝纖維化、改善肝臟組織學症狀,從而實現遠期治療目標提供了“雙重保護”。

  我國現有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例。近幾年的數個調查顯示,乙肝患者面臨多重壓力,非常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然而不少患者由於不能樹立正確的治療目標,不切實際、急於求成、過分悲觀,反而影響了治療效果,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