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親的右半結腸癌被誤診說起

時間: 2011-06-20

下週父母要來北京,主要目的是結腸癌術後複查。父親在省會大城市,能去那兒最大的醫院享受公費醫療,還是“高保”待遇。所以選擇上我這兒複查,一是有個學醫的女兒跟着能安心,另一個原因是醫院十三年前對於其結腸癌的誤診和三年前對於其結腸息肉的姑息導致又一次的癌變,心裏上的陰影很難去掉。

1996年國慶後不久,66歲的父親因爲間斷髮熱以“發熱待查”在當地一所大醫院的高幹病房住院40多天,除了消化道,所有能查的化驗項目和輔助檢查項目都查了,除了輕度貧血、輕度低蛋白和糖耐量異常,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等住院後一個多月我回家時,父親也在對症治療下不發燒了,各項指標也都基本正常了,於是想行消化道內窺鏡檢查的要求也就被醫生否了,當然也就被父親拒絕了。

出院後,父親還偶有發熱,常有盜汗,感覺乏力,每當看醫生後,都被說成是天氣太冷,病人體質不好易感冒。於是,那年的寒假(當年父親還在職)父母來了有暖氣的北京。

邪了門的是,到北京後父親不再發熱了,可能因爲是在休息狀態也不覺乏力了。於是,母親認爲還是北方有暖氣不冷的緣故。春節後要開學了,父親準備返程,這時突然就出現了下消化道大出血。

那是個週六早上,我讓母親的一聲驚慌的呼叫嚇醒,起牀一看,便池裏都是暗紅色的血,我心裏咯噔一下,知道應該是結腸腫瘤沒跑。想着之前的種種症狀,右半結腸癌的診斷一下子清晰起來,後來結腸鏡檢查證實了右半結腸癌的診斷。手術後的大體標本上可見腫瘤有約10公分,整個表面糜爛、壞死,多處有出血創面,萬幸的是瘤子雖大沒侵及漿膜,所以預後不錯。

那次診斷、治療距之前的“發熱待查”住院約4個多月,其實當時症狀就應該是一個結腸癌的“中毒症狀”。弟弟曾想找醫院質詢其誤診,被我攔下,因爲誤診的原因固然有醫院的大夫因“患者沒有消化道症狀”而認爲沒必要內窺鏡檢查,但也有患者本人因爲沒有消化道症狀而拒絕消化道檢查,更有右半結腸癌症狀的多樣性、複雜性和非特異性而致臨牀難以早期診斷。

右半結腸癌是臨牀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着我國人民生活的提高,結腸癌的發病率也在上升。在國外,結腸癌好發年齡大多爲50歲70歲,而我國結腸癌的發病年齡比國外還提早10歲以上。

我們的結腸基於胚胎髮育、血液供應、解剖和功能等的差異,臨牀上將其分爲右半結腸(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肝曲)和左半結腸(橫結腸脾曲、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右半結腸由於其腸腔較寬大,腸壁薄易擴張,生理功能是吸收水、電解質及部分葡萄糖,腸內容物多呈液態或半液態,加上這段腸管的癌腫多爲突向腸腔的菜花狀癌,很少早期狹窄,故常不發生急、慢性腸梗阻,因此早期症狀不明顯。並且因爲右半結腸的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所以右結腸癌的腫生長快,瘤體大,癌腫侵及血管時,常發生中央性缺血性壞死脫落,導致潰爛出血,但早期出血不多時表現爲大便隱血,不易被發現。腫瘤發生潰爛、壞死致感染時,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等中毒症狀。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常被誤診、漏診。

除此之外,由於目前臨牀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各專科過多考慮本科疾病而忽視其他專科疾病,或僅滿足輔助檢查提示的常見病因而沒有進一步完善檢查,也是造成延誤診斷的主要原因。同時病人接受腸鏡檢查存在懼怕心理,而一些對症處理在早期的確可以緩解症狀,就更加大了臨牀診斷的延誤。實際上,右半結腸癌除了冠以“發熱待查”診斷,的確還有以“貧血”、“心悸”在內科治療,以“胃腸功能紊亂”在中醫科治療,以“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在門、急診輸液的,……。由於每一次就診的醫生可能不同,診治沒有連續性,或雖是同一個醫生,因爲對症治療短期有效,所以複診便是取藥,等病情進行性加重再考慮其他時,已經延誤診斷數月甚至半年以上。

結腸癌早期手術治療預後好,晚期則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因此,對於有大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者;有不明原因的漸進性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中毒症狀者;有右中下腹部經常隱痛不適、腹脹、食慾不振,加上多次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應高度警惕右半結腸癌的可能,須及早做鋇劑灌腸或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或CT、B超檢查等。而纖維結腸鏡加活檢,目前被認爲是最簡單安全的檢查方法,有助於早日明確診斷,及早手術,爭取良好的預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