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描述及分類

時間: 2011-07-02

肝硬化描述

    肝硬化是在肝炎的基礎上,尤其是慢性肝炎中度和慢性肝炎重度,由於久治不愈,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慢性疾病。

    本病的特點是:正常肝臟中肝小葉內的肝細胞(肝臟的最小結構單位)因發炎、充血、腫脹、變性、壞死等,已失去了原有的消化、加工、解毒、蛋白及糖原合成等功能。由於細胞有一定的修復能力,修復後的肝細胞以廣泛的纖維組織增生、結節形成爲特點,如同人體皮膚粘膜損傷恢復後而形成的瘢痕一樣,失去了原有的光滑,平整和柔軟性。成千上萬的肝小葉和肝細胞等結構內都有結節形成、組織增生、瘢痕形成,致使正常的肝小葉和小葉之間,毛細膽管和血管之間,細胞與組織之間,細胞與隔膜之間,間隙縮小,管腔狹窄。由於纖維組織的增生擠壓了動脈、靜脈血管牀,致使其扭曲、畸形、改道。因血管是肝臟內外氣體交換、營養供應的交通要道,要道梗阻、血流不暢,肝內循環受阻,供血不良,必然缺血缺氧,營養缺乏。反過來又加重了肝臟的損害。大量實驗證明,在肝細胞正常的情況下,阻斷肝臟的血液供應,人工造成肝臟缺血缺氧時,單純肝內循環障礙及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即可導致肝細胞壞死,肝功能衰竭,最後出現肝組織重建,結構異常。上述這一系列的變化,病理上稱爲肝小葉細胞組織結構異常重建,又稱實質性病變,而臨牀上將這一系列生理病理改變稱之爲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臟慢性、進行性的瀰漫性改變。其特點是一種病因或數種病因反覆、長期損傷肝細胞,導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壞死後,肝內結締組織再生,出現纖維組織瀰漫性增生。同時肝內肝細胞再生,形成再生結節,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形成遭到破壞,形成假小葉。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數年甚至數十年),肝臟逐漸發生變形,質地變硬,臨牀上稱這一生理病理改變爲肝硬化。
    在我國肝硬化比較常見,大多數爲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爲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由於肝硬化早期經過積極防治,可以逆轉或不再進展,但晚期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肝硬化的病因可分爲以下8類:
    1、肝炎病毒: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部分人發生慢性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又有少部分發展爲肝硬化。急性丙型肝炎約一半發展爲慢性肝炎,其中10%~30%會發生肝硬化。丁型肝炎病毒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方能發生肝炎,有部分患者發展爲肝硬化。
    2、酒精因素: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害,發生脂肪變性、壞死、肝臟纖維化,嚴重者發生肝硬化。
    3、膽汁淤積:長期慢性膽汁淤積,導致肝細胞炎症及膽小管反應,甚至出現壞死,形成膽汁性肝硬化。
    4、淤血因素:長期反覆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及肝靜脈阻塞可引起肝臟淤血,使肝細胞缺氧而壞死、變性,終致肝硬化。其中由於心臟引起的肝硬化稱心源性肝硬化。
    5、藥物性或化學毒物因素: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雙醋酚汀、辛可芬、甲基多巴等可導致藥物性肝炎,最後發展爲肝硬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毒物,如四氯化碳、砷、磷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發展爲肝硬化。
    6、代謝紊亂:銅代謝紊亂,見於肝豆狀核變性。鐵代謝紊亂,見於血友病、半乳糖血症、纖維性囊腫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貯積病、酪氨酸代謝紊亂症、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以上情況與遺傳代謝缺陷有關,均可導致肝硬化。
    7、寄生蟲感染:血吸蟲感染在我國南方多見,可導致血吸蟲病,進一步引起肝臟纖維化導致肝硬化。人體感染華枝睾吸蟲後治療不及時可發生肝硬化。
    8、其他因素:高度營養不良可致肝硬化,還有少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