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薤白桂枝湯加味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48例臨牀觀察

時間: 2011-06-17
 1 臨牀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爲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年門診及住院病人。148例中,男97例,女51例;年齡37~68歲歲,平均60.2歲;病程3個月~16年;西醫診斷爲不穩定型心絞痛79例,穩定型心絞痛69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牀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中醫辨證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佈《中藥新葯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牀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2〕。

  2 治療方法

  瓜蔞薤白桂枝湯加味組成:瓜蔞皮30g,薤白12g、桂枝15g赤芍15g三七10g,丹蔘30g,鬱金10g炙甘草10g,酸棗仁各15 g,生薑3片;以上藥物加清水約800 ml同煎,煎至400ml,復煎加水煎至350ml,每天早晚分服,7天爲1療程,用藥2個療程後判斷療效。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加減法:心氣不足加黨蔘20g,麥冬15g,五味子12g,黃芪30g;痰濁壅盛加法半夏、枳實各10g白朮12g;心腎陰虛加何首烏20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疼痛劇烈者加元胡15g.冰片1g,細辛6g.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79年9月上海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制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輕度: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度: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較重度:症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輕度的標準;重度:症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中度的標準。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輕度: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減輕;中度:症狀減輕到輕度的標準;較重度:症狀減輕到中度的標準;重度:症狀減輕到較重度的標準以下。心電圖下降的缺血性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無效:症狀與心電圖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顯效60例,有效7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爲90.2%。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48歲,職員,2005年12月13日初診。患冠心病6年,常覺左胸悶痛,長期服複方丹蔘滴丸、地奧心血康等藥。本次突然胸骨後疼痛加重。心電圖提示:ST段V5下降0.05 mV以上,Ⅰ、ⅡT波倒置1.5 mm,V4~V6T波倒置6 mm。診斷爲冠心病心絞痛。診見:胸痛徹背,氣短喘促,心悸,頭暈目眩,舌暗紅、苔白膩,脈弦細。中醫診爲胸痹,證屬痰濁中阻,氣滯血瘀。治宜通陽散結,活血祛瘀。處方:瓜蔞皮30g,薤白15g桂枝15g、鬱金10g、酸棗仁30g、赤芍15g、半夏12g、桃仁15g、三七10g、炙甘草各15g,丹蔘30g。每天1劑,煎服法同上。

  12月15日二診:胸痛消失,胸悶氣短減輕,舌暗紅、苔微黃,脈弦細。藥已見效,守上方加麥冬15g,五味子10g。煎服法同上。

  12月21日三診:胸痛、胸悶已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心電圖複查,ST段回升至等電位線,V4~V6T波爲直立,心電圖大致正常,後以上方加減化裁善後。

  5 體會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牀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發。現代醫學認爲本病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急劇或暫時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牀綜合徵〔4〕。中醫認爲本病屬胸痹,真心痛的範疇,其病因多爲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導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陽所致。其病機特點爲本虛標實。

  本病的治療,針對本虛標實之病機宜通補兼施,標本兼治。針對本虛,當用補法;標實,當用通法。“通補二法爲治胸痹之大法”〔5〕,其運用上補多或通多,則根據本病的不同發展階段、本虛標實的緩急輕重而辨證施治、選方用藥。筆者認爲:心絞痛發作期以宣痹通陽,活血祛瘀爲主;緩解期則以補氣養陰通陽爲主,佐以活血祛瘀。本方從栝蔞薤白桂枝湯加味而來,方中薤白、桂枝辛溫通陽,寬胸散結,佐以瓜蔞皮滌痰散結,助薤白、桂枝通陽散結;三七、鬱金、赤芍、丹蔘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現代藥理認爲,此4味藥有明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收縮力的作用;酸棗仁、炙甘草養心益氣,並避免溫通之品耗傷心陰之虞;桂枝溫陽並輕揚而引藥上行,加強溫陽祛瘀行氣止痛作用。筆者曾觀察多例患者,薤白,三七行氣止痛,改善缺血的ST段療效顯著,在本方中有重要的作用。桂枝、雖溫但未見辛燥之弊,這正如前賢所言“投以桂枝,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歷來多以舌紅爲桂枝之禁忌,……只要舌上有津,其有桂枝適應證者,舌紅亦可選用。”〔6〕諸藥合用,胸陽宣通,瘀痰消散,氣暢心寬,胸痹諸症自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