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慢性盆腔炎

時間: 2011-11-27

 慢性盆腔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多爲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由於患者體質較差,病情遷延所致,其病程長,臨牀表現複雜,臨牀治療效果差。根據其不同的臨牀表現、不同階段及病變部位,分屬中醫“少腹痛”、“帶下病”、“月經不調”等範疇。筆者採用化瘀溫經利溼法治療本病20例,並設西藥治療對照組20例,取得滿意的臨牀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牀資料 40例患者均爲2005年至2006年本院婦科門診患者,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1]。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爲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年齡27~50歲,平均(35.0±4.5)歲,病程0.5~4.0年;對照組年齡28~47歲,平均(34.0±5.7)歲,病程0.5~3.5年。兩組在年齡、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採用化瘀溫經利溼法。藥物組成:桃仁、紅花、莪術、澤蘭、茯苓各15 g,敗醬草、薏苡仁各30 g,川桂枝、巴戟天、仙靈脾、黃柏各10 g。臨牀加減:腹痛甚加元胡、乳香、沒藥;伴腰膝痠軟、畏寒怕冷加肉桂、杜仲、川斷、桑寄生以溫腎壯陽;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腥臭味,舌紅、苔白膩微黃,脈細加紅藤、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帶下量多,質稀色白加車前子、蒼朮、澤瀉健脾利溼;外陰瘙癢加地膚子、苦蔘、白蘚皮利溼止癢;帶下夾血絲加仙鶴草、茜草炭止血;經期延長、月經量多、經間期出血加鹿含草、馬齒莧、茜草炭、炒五靈脂、蒲黃炭以化瘀止血;納呆乏力、大便稀溏加白朮、淮山藥、黃芪益氣健脾;頭昏面色少華加當歸、白芍、阿膠以養血補血;噁心嘔吐加姜半夏、陳皮以行氣降逆。每日一劑,水煎服。
1.2.2 對照組 氧氟沙星0.2 g,靜脈滴注,每日兩次;滅滴靈0.5 g,靜脈滴注,每日兩次。上述兩藥聯合或交替使用。
     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觀察療效。治療期間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過度勞累、感冒,禁房事。
1.3 觀察項目與標準 觀察患者腹部隱痛、帶下量多、帶下夾血、月經量多、外陰瘙癢、納差食少、噁心嘔吐、腰膝痠軟、大便稀溏、乏力畏寒等症狀治療前後出現率的變化。分別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後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沉、纖維蛋白原及細胞因子IL-1、IL-10等。參照《中藥新葯臨牀研究指導原則》[2]中有關內容擬定。治癒:症狀消失,婦科檢查體徵消失,B超提示附件包塊消失;顯效:症狀消失,婦科檢查體徵明顯改善,B超提示附件包塊較前縮小2/3以上;有效:症狀有所改善,婦科檢查體徵有所減輕,B超提示附件包塊較前縮小1/3~2/3;無效:症狀改善不明顯,婦科檢查體徵無減輕,B超提示附件包塊較前縮小不足1/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0 軟件包進行相關計量和計數資料的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爲9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爲60%,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上一篇:白常 瘙W
相關文章
評論